捕捉生活元素,书写精彩篇章
2021-07-28王芳霞
王芳霞
摘 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习作能力。对此,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
一、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活观察能力缺乏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积累中,学生不注意从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小事去观察、去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和身边看到、听到的事不放在心上,也不会把其记录下来,没有去感受生活的意识,导致许多小学生的语文习作与生活联系很少,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将习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普遍存在学生的习作与生活脱节的情况。
(二)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不强
在小学语文习作课程教学中,存在部分老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压缩了课堂时间,而使习作课堂停留在方法的指导上。在课堂上学生虽然学到了习作的技巧,但是却不懂得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整理文字、表达情感,这就导致学生习作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习作能力得不到进步。
(三)教师对习作讲评重视度不高
部分教师在习作讲评和修改上经常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而更多的以结果性评价方式呈现出对学生习作的认知。一些教师很少抽出时间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而又详细的讲解与指导,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习作最大的问题何在。学生也会认为教师的简单评语和笼统而泛泛的指点对其修改习作和提高自身的习作能力帮助不大。学生的习作质量需要教师通过讲评的方式得到反馈与提高,然而教师的重点偏移到习作指导上去,导致学生习作效果不能达到最理想的
状态。
二、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培養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能为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观察是习作的前提,要想学会习作便要学会回到生活中,学会观察,留心观察。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的限制,没有观察、留意生活的意识,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多多加以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树立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老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要支持学生留心日常,在留意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炼,指引学生认真思索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人、出现的事,提取其中最有价值、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带着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为自己的习作注入思想。对于所观察的生活情境,老师还可以指引学生依据自身的真实情况开展分类整理,比如根据经历的地点,可以划分为课堂、校园、家庭等,根据人物关系可以分为老师、同学、家人等。
(二)注重积累生活素材
好的小学语文习作包括优质的内容和生动的语言。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看到、听到、经历过的是相对来说容易被学生记住并积累下来的,小学语文老师还要重视指引学生积累日常素材内容,例如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中注意积累词汇,并把在阅读和习作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学生可以先积累素材,待到需要习作的时候再筛选合适的素材用到习作中去,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下,小学生不仅能在习作中做到有话可说,为自己的习作增砖添瓦,
更能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三)创设生活化习作情境
习作情境创设与改造是习作的设计动力,小学生语文写作要具有明显的动因和清晰的目标,习作一定要设计真实的情境,学生生活的经验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学生才有得写,才会有想要分享的欲望、交流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习作任务时,要将习作题目设置为真实生活的抒写,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以“我最爱的_____”习作教学为例,要完成这一习作的撰写,还要学生留意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并记录好,采用真实、质朴的感情用文字描述,老师还可以指引学生对自身最喜欢的人、自然景物、动物等进行观察、描写,也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自身和喜爱事物的相关事迹,这样文章就显得真实感人,这样的习作能落实到具体的经历中,
描写就会更加生动形象。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习作教学时,教学形式应当更为多元化,多构建与学生真实日常有关的课堂教学情境,作文素材也需要接近学生日常,指引学生在自然环境、校园内、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在写作过程中落实生活化理念,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更加深刻,写作情感更加真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韦金连.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9(7):113-114.
[2]席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45.
[3]朱桂香.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涟漪:关于小学生“微写作”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15(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