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2021-07-28赵青艳
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有哪些类型?有哪些好方法?要注意些什么?结合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和具体的做法:小游戏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人;阶梯式问题情境助力学生将探究向深层次推进;变换和矛盾的问题情境,则在变化与冲突中教给学生学习的好方法;有疑问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用课本中、生活中、身边的现成事情导入新课,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探究知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创设情境时应特别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吸引力”“数学味”“真实性”和“发展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真正体验和享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课堂实效。
好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燃点”,可以点燃兴趣的火焰,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也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中一个必备的“重头戏”。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下面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小游戏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些互动小游戏,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设置应简单而有趣。
例如,二年級数学课前进行抢答游戏,规则是:当教师说出一个数时,学生接着说出下一个数,看谁答得又对又快。二年级学生对数的学习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对这种简单的游戏非常感兴趣,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加入这个游戏中。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立刻停止游戏,而应该稍微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师可以说出加法算式,让学生说答案,同样要求又快又准,算式不难,十以内的数相加减或者一百以内的整十数相加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就有一定挑战了,除了要积极地投入游戏,还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数学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课堂教学的正题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图形分类”这节课前,教师设置小游戏:课件出示图形,如果是三角形,男生起立;如果是四边形,女生起立。孩子天生喜欢游戏,再简单的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有乐趣的,在这个环节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这样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全面认识。紧接着将游戏往前推进,让学生对刚刚出现的所有三角形、所有四边形进行分类。这样玩着玩着就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走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之中。
这样以简单的游戏为切入点,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了调取、加工、重组,面对有坡度的小游戏,还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了主动探索,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让数学学习活动生动而有趣,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生长的状态。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助力学生探究向深层次推进
“问题”不是要考倒孩子,而是要唤醒孩子,激发孩子的挑战欲。阶梯式问题情境把大问题设置成几个层层升高的小问题,通过提问,由旧知识起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促进探究,深化理解,起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可分为这样几步:
(1)开课开门见山。谈话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带来了正方体,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正方体能展开吗?如何展开?简单几句话,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同时引起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要注意什么?
(2)教师示范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并引导学生想象:展开之后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故意剪出一个不太常见的类型,2-3-1型,然后继续追问:跟你想的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难道是你想错了?说说你的想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反思,同时在反思中求索,对展开图有了初步的感觉与猜测。
(4)学生此刻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请学生独立操作,将一个正方体展开,小组观察、比较、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引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展开的结果不一样? 进而小结:看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5)此刻进入探究的高潮,继续对探究进行追问: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能不能分分类?②理性分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就这几种吗?
学生可能会说:应该还有;也可能会说:可能没有了……
教师及时助推:怎么办?就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想要继续拿起剪刀再剪的时候,教师进一步推动学生思维往高阶发展。这样说:“别着急,数学家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刚才我们用数字符号给每一类命名,现在,不如我们停一下,进行一些逻辑分析,或许会有新发现。”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找到缺的类型。请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样子画在格子纸上。
(6)将问题的思路往再上一个台阶的方向推进,引导学生进行反向验证:我们猜测的这些平面图形一定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吗?如何验证?
学生顺理成章想到折叠一下。这时课堂发生了回转式的改变,把教学任务由展开引到折叠,也就把展开与折叠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不断折叠验证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这样,整个教学情境由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使知识的“发现”和“获取”有机统一。问题情境是有层次的,是开放的,在学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会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体会 “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感觉,体验成功的乐趣,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三、创设“变换”和“矛盾”问题情境,在比较批判中发展思维
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煽风点火”,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要在争论中解决问题,在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
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小括号”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之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如下问题:国庆节,明明一家自驾游,上午行驶了3小时,下午行驶了4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这辆车这一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请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这样列式计算:60×3+4=60×7。这就与已有知识“先乘除后加减”发生了矛盾。教师问:怎么先算加法呢?刚才你们还说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呀?学生说:不先算加法就错了。教師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就错了,错在哪里?促使学生去理解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并且再一次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思想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要先算出行驶了多少时间。教师再次追问,如果先算乘法,那么180+4是什么意思?这时会出现180千米加4小时这种学生解释不清道理的错误。此时教师提问:运算顺序要求我们先做乘法,后做加法,可实际情景又要求我们先加而后乘,怎么办呢?学生的认知活动陷入了矛盾之中。这一矛盾为引出“小括号”创造了心理空间,成为学习“小括号”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内驱力,并引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学生在冲突和辨析里体会了小括号产生的意义和价值,更领略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这一功能,最主要的是明白了先算小括号是有依据的。
“矛盾式”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而且可以加强学习动机,冲突和矛盾在学习中的价值更是熠熠闪光,而解决问题之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才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不厌的良药,学生只有在反复体会挑战与挑战成果的愉悦里才能获得思维长足的发展。
四、创设有疑问的问题情境,在主动探索中发展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巧妙地设“疑”。
例如,教学三年级复习课“两位数×两位数乘法”时,巧妙设问36×29=1044,那么39×26=1044吗? 一道简单的计算,激起学生探索的火花!有些孩子认为是对的,更多的孩子觉得可能不对,那为什么不对?你打算怎么办?学生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经过深入探究,有的列竖式计算,有的回到乘法意思去体会两者的不同,还有的以小见大,化繁为简进行推理。疑问打破“天高云淡”“一路畅通”的美好局面,制造“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但对于数学学习而言,这种紧张感正是学习最佳状态,是创造灵感闪现的前奏。
综上所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生动、丰富、有趣、有效、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可以更好地抓住孩子的眼球,抓住孩子的心和思维,让学习更深入,在有效问题情境的设置中看到“不曾预约”的精彩!
作者简介:赵青艳(198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