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表现性评价的思考与探索
2021-07-28林青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驱动着课堂评价的变革。表现性评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存在意义、概念内涵、设计实施与量规开发等,亟待教师去深入思考与不懈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生德育发展的最佳载体,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重要途径。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是什么?如何做?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内涵
表现性评价,即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着眼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采用真实性的表现评价任务,才有可能为学生创造建构反应机会,建构性的过程也便于教师记录和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实现课标中要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旨在检测高水平、复杂的道德辨析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获得这些能力。那么,如何设计这样的评价呢?
首先要做到的是聚焦核心目标,也叫“大概念”。即聚焦单元或课程中的大观念、核心概念或技能。具体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要综合考虑部编教材的每一册主题和单元主题,根据课时目标,来确定每一课时的“大概念”。
其次,架构表现性任务。《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使用缩写词创造了一个协助创建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工具——GRASPS。每一个字母对应一个任务元素——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和标准(Standards)。小學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采取GRASPS任务设计提示表来完成表现性任务设计。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健康过冬天》一课,根据“爱运动”“会保健”“能坚持”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我是小校医”这一表现性任务来架构整堂课教学。
“我是小校医”表现性任务设计:
目标:接待健康咨询,设计冬季健康生活指导单
角色:小校医
对象:冬季爱生病的健健
情境:学生面临两大挑战:(1)为健健分析出易生病的原因;(2)科学有依据地开具健康生活指导单
表现或产品:冬季健康生活指导单
标准:评价量规
在真实的、复杂的、开放式的任务情境中,评估学生目标的达成度。
三、落实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分规则开发
制定评分规则是表现性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采取“六步法”进行设计:(1)选择以前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或预估学生表现为样例;(2)把选出的样例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3)把分类依据提炼成重要指标;(4)对每个评估指标定义;(5)找出学生表现来举例说明每个指标的得分点;(6)不断完善。经过六步梳理,就会得出一个针对表现性任务的评价量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评价任务的标准,帮助学生理解评分规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表现的清晰图景。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目标变得可测、可见、可评,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而不断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8:140-141.
[2]李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112.
[3]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77-178.
作者简介:林青(1977—),女,汉族,就职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