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语文阅读习惯
2021-07-28赵呈林
赵呈林
摘 要: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要想学好语文,学生要有思维连贯与拓展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要有优秀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学会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课本内容,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有关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今后做题中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习惯培养
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其包含的内容也多种多样。小学阶段相当于学生的启蒙阶段,教师需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据调查显示,在小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比在中学学习语文要更容易。现在的学习太过于功利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现阶段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一、在教学中指导阅读习惯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接触的事物十分有限,有时家长可能在家中疏于对学生的管理,认为小学的学习并没有那么紧张,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花费较大的心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描写的是中国的自然景观,作者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绝妙的景色。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要着重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感悟。教师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讲解自然景物描写的相关考点。在做题时要求学生勾画本文重点,切实体会作者见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时的心情。其实,小学生是比较躁动的,很难会选择安静下来认真地读一篇文章,教师要针对这一问题想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新颖有趣,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正确运用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使
学生接受并乐于接受。
二、在学习中掌握阅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兴趣这方面出发,在教学实践中想出更加贴合的教学方法。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肯定是生动有趣的。教学工具,如今也变得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教学,在课件中插入生动的视频、有趣的图片等,更加符合学生的审美。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自然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学生对大段的文字没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选择将文中的重点摘出来,请学生进行情景演绎。自己亲自参与的活动印象往往比较深刻,多进行类似的活动,学生就会对阅读展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充分在情景演绎中释放学生的心理,更好地感悟作者笔下的角色。
例如,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写出了在经历地震后的一对父子的故事,这篇文章可以很好地进行情景演绎。在地震过后,因为父亲找不到自己儿子那种内心焦急与害怕,渴望再次见到儿子的心情,不知疲倦地在废墟中挖掘,最后儿子也靠着顽强的意志活下来,父亲最终找到儿子的故事。这种内心爆发的情感,在演绎的时候,也需要真正的感同身受,如果演绎成功,可以很好地体会到这位父亲的心情。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笔下人物的情感。成功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感情,才是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最快的方法。
三、在阅读中有效延伸范围
除去学习小学课本中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不止拘泥于课内文章的学习,学生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课外的文章来开拓自己的眼界。文章看得多了,素材积累的就会更多;情感体会的多了,阅读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阅读其实是一个兴趣,是靠學生本身自发性而完成的一件事情。教师不能强迫全体学生都去完成一个硬性的阅读目标,要善于引导,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阅读清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如果学生内心没有产生抵抗心理,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例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写出了圆明园被摧毁的过程,也写出来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妙。通过此篇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以及中国清代被国外侵占的历史的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中国历史,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近代的屈辱历史从而更加发愤图强地学习。
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才是体会作者情感最强有力的桥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思维,是学习语文中重要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魏丽明.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0,22(16):200.
[2]杨莉.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