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初探
2021-07-28于月飞
于月飞
摘 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研究和改变课堂教学,改变阅读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尝试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动力
学习者如果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有了探究、学习的冲动,从而获得自主探究的内在动力支持。教师课堂上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高昂的情绪、振奋的内心状态投入学习。
1.创设情境激趣
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课文里的文字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披文入境,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老师利用多媒体和一些课前准备好的葡萄、维吾尔族老乡服装等道具,创设了带学生去葡萄沟旅游,去参观葡萄园,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热情接待,采访维吾尔族老乡这一教学情境。学生兴趣高涨,认真读课文,自主探究,在读读看看、圈圈画画、演演尝尝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葡萄沟是一个“物美、景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2.设置悬念激趣
通过在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学《白鹭》一课时,课前老师让学生欣赏白鹭的有关影像。上课伊始设置悬念:在你印象中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白鹭是一首诗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这样学生带着悬念深入研读课文,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3.引导质疑激趣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师引导:同学们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读过一遍课文后,说说现在你能解决以上哪几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研读探究呢?这样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答案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状态。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能力
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还不够。很多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而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有能力自主探究。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师要要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认真预习,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时先要根据导读要求,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再正确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将自己喜欢的片段多读几遍,读出感情。然后思考课后练习,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自己查阅资料或在上课时向老师同学请教。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梳理。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研读课文,有目的地听课,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培养学生倾听与思考的习惯
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听课,造成课堂探究的参与度不高。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交流时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思考,然后结合自己探究的结果敢于对他人的发言做出补充或质疑。这样学生在倾听、思考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三、营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压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并保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这样学生自主探究才能得以实现。
1.保障学生的探究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提出问题后怕冷场或赶时间,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深入读文和深度思考就迫不及待地让优生回答问题或是自己给出答案。这样自主探究学习就无从说起。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深入研读、思考的时间。
2.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与策略学习。例如,教学《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些有相同结构段的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学习,最后以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究中。
此外,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白鹭》前,设计了以下自选性作业:(1)请你当一个科普员收集有关白鹭的资料,给同学们科普有关白鹭的知识。(2)請你当一回播音员,为同学们诵读自己收集到的描写白鹭的古诗、文章等。(3)请你当一名摄影师,向同学展示你拍摄的白鹭照片或影像。甚至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丰富而又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没有压力地探究学习,施展才华。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秦训刚,宴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