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运用分析
2021-07-28吴艳娣
吴艳娣
摘 要:隨着素质教育方针的不断落实,思维导图在小学阶段教学实践当中的应用也越加广泛。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建设思维框架两方面介绍了思维导图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又从课程导入、创设情境、实现交流、梳理思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有较高要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实现学生知识框架的有效构建,使其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些教师的教学思路尚未转变,教学手段相对陈旧,课堂当中也没有相应的导入环节,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授,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不利影响。在小学语文课程开始之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应的内容导入,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还能提高其学习动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学,还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意识,并对语文知识点形成自我认知。
(二)使学生建立思维框架
语文知识点较为复杂,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积累能力具有一定要求,难以实现快速的成绩提升。由于思维导图一般而言是依托一个主题进行的发散思考,因此,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思维主题进行知识框架的有效构建,利用思维导图将语文课程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再次记忆,使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同时脑海当中形成一幅较为完整的语文思维结构框架,对语文课程当中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梳理和掌握,进而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
(一)进行课程引入
高质量的课程引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听课效率,还能促使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保障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提升对语文课程引入工作的重视程度,利用思维导图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再创作,通过一个思想主题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发散。例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泼水节的由来、泼水节的含义等,并进行细致分析,实现思维导图在课程引入阶段的有效应用。此外,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还能实现对思维导图的电子化展示,同时还可以搭配视频、图片等素材实现语文课程引入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利用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课文主旨,进行深入探究,实现“抽丝剥茧”,不断突破重点,提升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抛出几个问题,如松鼠和老牛谁说的对、小马应当听谁的意见等,并选择一个思维主题进行有效发散,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抓住课文重点,实现对课程内容、主旨、思想的不断领会和掌握,进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不断进步。
(三)实现师生交流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因材施教。一些学生由于表达能力较弱,无法与教师实现高效率的问答与交流。教师可以请学生对自己的绘制思路和绘制主题进行讲述,并在展示过程当中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学习状态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监测,并在课程目标完成后得到学生的有效反馈,还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实现师生交流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梳理写作思路
学生第一次接触写作,通常会发生思路不畅、没有头绪等问题。依托思维导图,教师能够实现对学生作文的有效指导。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思路的梳理,利用一个作文主题进行有效发散。学生通过对自己作文主题的发散和填充,可以实现对作文内容的有效概括和分析,使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在学生脑海当中建立知识框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当在引入阶段和教学阶段利用思维导图鼓励学生梳理写作思路,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孙琪.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家长,2021(24):83-84.
注: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建构学生习作思路的研究”(课题立项号:QJK135D59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