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育人模式响应研究

2021-07-27周敏李博士范欢欢袁圣杰白世辰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商业会计 2021年13期
关键词:育人人才环境

周敏李(博士)范欢欢 袁圣杰 白世辰(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经济发展新兴的推动力,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为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经济发展的新需要,2018年5月,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国家审计署也多次指出,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数据要资源,坚持科技强审,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益。

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传统审计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审计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客观上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育人模式的重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创新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审计专业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构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审计行业以及审计人才培养的影响,探讨了审计专业如何从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构建、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充分响应大数据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建议,以期为大数据时代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二、大数据环境对审计行业和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审计模式的创新具备了科学途径,同时也加快了审计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作为培养高等审计人才的摇篮,为了适应大数据背景下审计行业的变化,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大数据审计思维的塑造、大数据审计技能的培养。

(一)大数据技术与审计行业发展的双向影响

1.大数据技术将对(或已经对)审计效能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审计行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在审计监督中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应积极运用大数据审计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精准定位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田程涛,2018),丰富挖掘审计线索特征的方法(陈伟等,2018)。大数据技术有助于处理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并且能够克服传统审计方法存在的数据处理慢、易出错等问题(陈智斌等,2018),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复杂的数据运算问题,可以为审计监督全覆盖提供技术基础(刘孝武,2017)。

2.为应对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审计行业应作出重大变革。大数据思维在审计领域中的运用已成为时势所需(吴承虎,2014),审计应向大数据审计转变思路(Appel⁃baum等,2017),大数据技术将改变审计的方法,同时也将改变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审计思维,在审计组织管理、审计工作模式以及培养审计能力方面进行思维模式的创新(陈晓锋,2017),强化信息技术在审计活动中的应用(朱建梅,2018)。

在审计行业实践领域已达成普遍共识: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和应用价值,在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领域均已有一些大数据审计的实践,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得以明显提升,审计的监督功能得以更有效的发挥。另一方面,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将转变审计的思维与工作方式,对传统审计工作将产生全方位、全流程的影响,审计行业应重塑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思维,在大数据时代积极面对机遇与挑战。

(二)大数据技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1.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高校应重构人才培养新模式(何丽薇,2020),重视充分发挥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于人才培养理念及时更新换代,培养出更加契合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王珩,2019)。

2.高校应着手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包括大数据审计技术专业人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基于校企合作培养大数据技术与审计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树立问题意识,运用数据思维进行实践,并掌握大数据分析的系统技术与方法,在遇到实践层面的问题时,能够构建领域知识,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的审计现场应用问题(胡艳丽等,2020)。部分高校开设的大数据审计技术专业,也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具有审计特色的大数据专业培养计划,培养审计领域应用人才(詹天明,2019)。

3.高校应改革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高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势在必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围绕“以用定课、以训代课、以赛促学”,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将学生打造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审计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界对审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审计高等教育领域,众多国内学者呼吁高等教育应尽快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大胆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第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了大数据专业,从工程角度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第二,部分高校在原有的信息系统类专业基础上,融入了大数据相关课程,对原专业进行改造,培养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第三,一些高校在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审计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后,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造尝试。

总体来说,当前对大数据与审计专业相融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仍主要集中在审计产业界,审计教育界的研究和实践不足。而且现阶段大数据与审计高等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类专业与审计业务的融合上,更加侧重于对IT类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欠缺将大数据对审计行业的影响融入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中。如何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审计行业发展的审计专业型与管理型人才,是当前审计高等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国家一流审计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育人模式响应策略

传统的审计人才难以满足大数据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需要,兼具审计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审计发展的新需求,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需要迈上新台阶。审计专业需要与计算机、信息化、智能化等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针对数据审计技术的发展,形成能够响应大数据环境的创新型审计育人模式。为此,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以数据审计理念为核心的“理论-技术-应用”纵向思维架构和以国家治理与组织治理为核心的“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横向业务架构,形成“一横一纵、思维驱动、业务整合”的新型审计育人模式,使审计专业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文科专业。

(一)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审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而拓展,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审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专业人才还应具有以下素质:了解掌握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拥有计算思维能力,将智能技术与审计专业知识相结合,能够与大数据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与交流,共同提出审计思路与技术方案。

(二)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拓展现行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与智能审计、大数据审计相关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构建能够响应大数据环境的新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原则应以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一横一纵、思维驱动、业务整合”为指导思想,一方面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审计的要求与定位,以国家治理与组织治理为核心目标,融合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形成审计监督合力,形成横向三位一体的业务架构。另一方面充分响应大数据环境对审计的广泛影响,梳理大数据审计思维,形成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应用的三层渐进纵向思维架构。大数据环境下“一横一纵”的新型审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大数据环境下新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1.大数据技术相关基础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要求,需增加数据库与大数据、程序设计技术(C语言、C++、Python任选)、人工智能等内容。为培养新时代的审计人才,高校可增设涵盖上述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例如“数据审计基础”“程序设计技术”,建议设置在32—48学时内,于本科阶段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开设。通过学习上述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大数据审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2.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课程。部分高校已经增加了少量大数据技术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关联度较低,未能充分融入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据此,建议高校在普遍开设审计学课程之外,丰富并拓宽课程内容,为学生构筑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站在数据审计的视角,将审计目标的识别、审计数据的形成与采集、审计数据的抓取与传输、审计数据的挖掘与共享、审计数据的模拟与使用、审计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等过程连贯起来,实现数据与审计的切实融合。建议高校增设“数据审计思维与应用”课程,于第六学期开设,设置在16—32学时之间。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深入了解数据思维在审计中的应用。

3.大数据审计虚拟仿真实验类课程。考虑到审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建议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大数据审计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结合具体的审计应用场景,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学会运用大数据审计思维,全面运用数据审计工具,系统模拟数据审计全过程,并最终形成审计结论。建议于第七学期开设,设置在16—32学时之间。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获得大数据审计的目标识别、数据采集、数据抓取、数据挖掘、数据模拟及出具结论等基本能力。

4.响应大数据环境,优化现有审计专业课程。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仍应以审计专业课程为主,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所需的相关基础、应用和实验课程。但各高校现有审计专业课程往往未能与大数据相关课程有效衔接,无法连贯实现“一横一纵”的立体化培养效果,因此,需要对现有审计专业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和优化,从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与改造核心专业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运用数据思维看待会计与审计问题,从而有效响应大数据环境给审计专业带来的变化。

(三)大数据环境下审计育人模式的建设重点

1.教材建设。目前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审计系列教材较为少见,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业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专业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审计专业现状,编写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审计系列教材,在涵盖大数据审计基础课程、应用课程和仿真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从新的数据审计视角重新审视并优化审计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2.师资队伍建设。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育人是个新兴领域,能够掌握大数据系统知识的审计人才不可多得,掌握数据审计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更为稀缺,使得现有授课内容出现了偏重审计教学与大数据技术教学两个极端,缺乏两者的有效融合与贯通。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大数据审计思维与技术的授课教师,建设“审计+大数据”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聘请具有大数据审计经验的审计专家加入到课程指导与理论教学中来。

3.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性与务实性是审计专业的突出特点,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育人过程也不例外。但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数据审计、大数据审计的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有限。因此,各高校应加大相关核心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广泛搜集优质素材,积极在审计实践中总结案例与经验,丰富大数据环境下各审计领域的案例库。此外,各高校还应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与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建设大数据审计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时更新与完善大数据环境下审计课程的内容与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审计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4.育人模式改革。大数据审计与智能审计具备的信息化、模拟化与可视化特征丰富了教学模式,高校可采用更为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例如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数据虚拟仿真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立体地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审计专业判断能力。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环境对审计行业和审计人才培养的影响,探讨了在大数据环境下我国高校审计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根据大数据审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针对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的优化建议,并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育人模式改革等角度提出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专业育人模式的建设重点。

猜你喜欢

育人人才环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