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1-07-27肖美玲
肖美玲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出发,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行阐述,提出相关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现状;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反思
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多的是要激励学生,开发学生思维;教师的职能除了担负传授知识的任务外,还要逐渐朝着顾问、生活情境再现师、思维引导者的角色发展。一些教师害怕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不仅有教师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的原因。社会、网络存在着大量的消极信息,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青少年的思想、信念出现了偏差,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中一些有关道德纪律的内容出现了排斥的情绪。很多学生表示:当下是讲求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理想、信念对他们来说都太过虚无缥缈。正是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出现了偏航。由于网络上不良信息频繁出现,青少年长时间受这些不良网络信息的干扰,不仅会影响身心发育,还会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引导
思维的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过程中。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出发,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第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第三,注重问题解答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明白问题的内涵。
(二)问题辩论
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通过兴趣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桎梏,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表达。首先,教师设计一个辩论问题。辩论问题可以是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也可以是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实例。然后,进行辩论规则的制订,辩论的过程要有章可依、循序渐进。
(三)错题纠正
不管是在练习还是考试过程中,学生都可能会出现错题,或因为思考方法不正確,或因为学习方式有错误等。错题的形成必然有它形成的原因,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挖掘,明确自己错误的原因,并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欲擒故纵的方式,将错就错,让学生的错误思维推向极端,从中获得“教训”。如何让学生关注错题,利用好错题资源,深度挖掘错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及时记录。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转换角色,提高教学活动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趣味教学
优雅的诗词、风趣的比喻、诙谐的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震撼人心的歌曲……这一切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领会诗词、故事、歌曲中蕴含的知识。富有激情的歌词,特别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但道德与法治课毕竟不是音乐课,其必须摸准思想脉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育,而不能为了说而说,为了唱而唱,游离于教材之外。
三、结语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在面对事情时容易冲动。道德是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道德与法治成为思想、心理健康、法律等相关内容的重要体现,旨在促进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进一步发展公民意识、发展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通过发展德育,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正确判断事物的方法与思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9(6).
[2]柏璐.法治教育:浸润心田的清流[J].新课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