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引导法的实践探究
2021-07-27张瑾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实施问题导入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其探索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也加强了学生对于更深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于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对小学语文问题导向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做出了详细分析,为后续小学语文教育策略带来一系列参考和借鉴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导入法;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实施问题导向法,指的是老师按照教材,并且围绕课程目标进而增设的一系列引导问题,帮助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合理化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并借助知识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问题引导法的实践探究
(一)以明确的问题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从学校语文教育中也不难看到,在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流程中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也处在盲目状况,教学成效也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小学生在读书中缺乏提问意识,也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中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研读和浏览也就只能保持在表层状况,也就无法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所以,老师在课堂前就必须以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提问必须要具体、详尽,使学习者在老师提问的指导下阅读小学课文,同时在读书流程中讓学习者的问题得到解答,并学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读书思考能力的训练方法,实现老师以提问引导学生读书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课文期间,老师首先就应该提问,问题内容包括:“作家多次经历鸟的天堂,每次所看到的现象有哪些差异?”小学生再根据教育工作者指出的问题采取有目的的阅读和理解,进而更加深刻地记忆和消化知识重点,随后进行问题的延伸和拓展,“鸟儿们与人间怎么才能和睦地共处?”“作家把大榕树比作是鸟的天堂,有哪些象征意义?”“如何使鸟的天堂不被打扰与毁坏?”“我们如何创建平安与良好的环境?”教师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提问意识,进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对课文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二)运用问题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概括
学习归纳总结和概括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的最关键的能力所在。语文与阅读教学中的文字也往往以“总、分、总”的结构出现,学会概括与归纳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要具有“总”的能力。了解到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总”的能力的意义以后,就能够有重点地训练学习者的综合与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水平。在复习一段课文阅读时,老师总结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概括篇章的人文背景、感受文字中所渗透的作家思维与情感等方面,让学习者加以分析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进而了解作家作品的书写方式。
(三)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传统语文教育的课堂模式较为单调,内容干枯呆板,
削弱了中小学生的读书趣味,于是老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使用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以问题指导学生的读书,尤其是注意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开阔中小学生的认知眼界,使中小学生的课中读书和课外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让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
例如,当学生阅读了《草船借箭》时,老师就会提问,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其在统帅对敌战斗中有没有发生过失误?学生应该翻阅《三国志》有关章回,寻找因为诸葛亮用人的疏忽所造成战斗中失利的例子,并将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一起完成历史故事的讲述。又如当学生阅读《景阳冈》一文时,老师就应该向每个学生提问:“武松最后投奔于梁山,也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一个,他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到梁山的?”请学生仔细阅读《水浒传》相关篇目,寻找武松最后选择投奔梁山的真正原因。这样,学习者就能够在课文的练习中扩大对名著的研读,并在读书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从而培养了语文的自觉读书能力。
二、结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导向法,老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习内容设定问题,以便更好地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所给出的问题应当清楚、具体,并指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培养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开阔同学的知识眼界,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敏.小学语文问题引导法的实践思考[J].家长,2021(19):109-110.
[2]宁永红.对小学语文问题引导法的实践探究[J].科幻画报,2020(7):66.
作者简介:张瑾(1986—),女,汉族,甘肃定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