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究

2021-07-27史万臻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史万臻

摘 要:就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传承、渗透的意义进行实践探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领略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熏陶、洗礼,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人文素養,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

当前,各地对传统文化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的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对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进行深度挖掘

可以说,每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延续至今,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劳动生产、沉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如日常生活、喜乐悲苦、祭祀怀念等,在这些基因上面不断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教师要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方式,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讲解。采取喜闻乐见的故事性讲解,或者是创设生活情境不断向学生进行展示,从而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中所阐述的精神实质、内涵与内容都说清、讲透。比如,讲授华锐藏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传承概况,让学生有所了解,留下印象。鼓励学生唱一唱耳濡目染的华锐藏族民歌,通过播放视频更深入地了解当地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或者让当地藏族青少年现身讲解或者现场演绎。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对这一民歌的特色、用词等进行分析、体会,与每首民歌中的情感同频共振,让学生切实从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蕴含的内涵中获取精神养分,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与习俗,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再次挖掘。这样的教学既是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过程,同时也能提升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诗词成为介质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诗词的感悟力以及理解力,需要不断地延伸其功能,将现代诗词与说唱、民歌进行结合对比,增强青少年文化的自信,培养青少年对诗词的爱好与兴趣。要不断注意引导青少年拓宽自己的思维,用一些反映自己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劳作以及乡土民情、民风民俗、地理环境、自然景观等的现代诗词来进一步阐述诗词的内涵,通过通俗易懂的传授方式,让这一传输内容更易于青少年进行学习与吸收。教师可带领学生朗诵优秀的诗词、说唱及民歌等,从而不断提高和强化他们的审美能力。此外,与天祝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艺术特色紧密结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传唱等进行挖掘,从而不断创造一定的交流环境,使青少年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说唱、民歌等从陌生变为熟悉。

三、小课堂变成大课堂,进行创新与发展

语文课堂,狭义指校内的教室中开展教学。但其实,语文课堂处处都有,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创新与发展。语文课堂也可以搬到校外,使这一课堂变成社会中的大课堂,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大课堂中进行学习、交流与互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体验感悟与吸收。教师要从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着手,不能将眼光放置在课堂之中,而是要切实通过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让学生参与体验。比如,在藏族的特殊节日,可以引领学生参与、观看、体验,身临其境地了解这一文化,让当地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通过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演讲、朗诵或者是历史穿越、故事接力,又或者是美术创造等这一方式,以开展“我与华锐文化有个约定”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艺,不断展现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以及掌握,扩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此外,学校不断地利用校园知识园地、网站、校园广播展现学生的艺术成果,如自编的说唱、自创的民歌,使他们的本土归属感更浓厚,邀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研究专家等走进校园、走进语文课堂,面对面地进行传统文化的讲授,让青少年切实能在这一年龄段望山水、留乡情、记乡愁。

参考文献:

牛红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学周刊,2019(24).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一般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课堂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90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