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2021-07-27杜淑一
杜淑一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区初中就读。在城区初中农村籍学生中,有一大部分由于诸多因素逐渐成为学困生,甚至发展为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苦于找不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此类学生只能在困境中徘徊、挣扎,甚至越走越远,这与他们最初进城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初衷相违背。针对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从调查入手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一些教育方法上的帮助和借鉴,使这类学生能迅速走出学习困境,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现状分析;转化策略
农村籍学生是当下西部城区初中的主要群体。近几年,这一群体中学困生的占比越来越大。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围绕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几点转化策略。
一、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的基础状况
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由于从小缺少辅导和监督,基础不牢,学习习惯差。进入初中,科目增多,知识面加宽,知识难度增加。又由于学习习惯差,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补救,最终积重难返。
(二)教师的关注状况
首先是教师关注不到位。在部分城区初中,因这类学困生基础差、所占比重大,大多数教师又是超负荷工作,所以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此类学困生,造成部分学困生被忽视。其次,关注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对这类学困生的关注仅仅局限于课堂提问,课后盯背,甚至只是简单强硬地训导,很少关注这些学困生的思想状况。最后,关注力度不够,转化作用弱。大部分教师最初关注这部分学困生,后来都因种种因素而逐渐放弃。
(三)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的学习状况
进入初中,部分农村籍学困生出现厌学情绪,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多数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说话、看小说、不记笔记、不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抄写别人的或干脆不交,离校后更缺少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家庭监督教育情况
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中,有一小部分在校住宿,大部分在外租住,由父母或祖辈陪读。在外租住的学生中,有一小部分是父母陪读,但为了生计,这些父母边打工边监管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监督不到位。陪读的祖辈,大多数文化程度低,学习上帮助甚少,又溺爱孩子,教导无方,管教乏力,学生在家的监督教育欠缺。
二、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转化策略
根据农村籍学困生的学习现状,笔者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讨论、研究出如下措施。
(一)学生方面的措施
1.制订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优秀的学生都有清晰的、适宜的学习目标,并能为之努力奋斗。学困生学习困难,主因之一是缺失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丧失动力,被动学习,享受不到一步步实现目标的成功和喜悦。因此教师要帮助农村籍学困生制订切合自身的、短期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努力实现。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曾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常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何等重要。根据农村籍学困生的不良习惯,笔者研究出如下方法。
(1)科学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步:第一步,熟悉教材内容。第二步,画出重点并反复记忆。第三步,记下难点或有疑问的地方,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
(2)有效听课。听课时,思维要紧随老师的进度,对于重点、难点要认真听,并根据情况做好笔记。笔记必须眉目清楚,重难点突出。课堂上还要能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3)坚持复习。首先每天课后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其次,每一单元结束后回头复习整个单元已学的内容。最后,期中或期末考试前要回头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请教同学和老师,不遗留问题。
(二)家庭方面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给孩子提供学习空间。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大多数在学校附近租住,房间狭小,学生没有独立的空间安静学习。因此要求家长要保证学生学习环境的安静和独立,有监督而不干扰。
(2)父母少玩手机。有调查显示,17%的家长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玩手机,超过50%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过玩手机的现象。陪读的家长,日常工作少,活动范围窄,玩手机的频率更高。父母爱玩手机,一方面会使孩子有被忽略的感觉,更主要的是使孩子模仿家长,迷恋手机,因此家长要少玩手机。
2.提高父母的教育理念
据调查,我校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的父母有95%左右是高中以下学历。这些父母文化程度低,认识不到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课题组教师讨论要做到如下两点帮助父母提高教育理念:首先,采取家访的方式,向家长推荐教育性文章、教育视频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明白学生学习的好坏与父母有极大的关联。其次,让家长明白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说服家长主动联系老师,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成长情况,制订共同的教育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3.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
首先,对于父母或一方陪读的学生,说服教育父母尽量采取民主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溺爱,不忽视,不惩罚,不打骂。尤其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多鼓励,多宽慰,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制订今后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对于陪读期间打工的父母,说服他们调整工作时间,对孩子多陪伴、多辅导、多监督。
其次,对于祖辈陪读的学生,祖輩的溺爱使多数孩子任性、跋扈,不爱学习。劝导祖辈做到三点:一要多和孩子沟通,询问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情况;二要主动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三要多和孩子父母沟通,及时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让父母参与教育。
(三)学校方面的措施
1.完善教师的教学方式
有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一是努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克服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二是课堂教学注意分层设计问题。既要照顾到优秀生、中等生,更要照顾到农村籍学困生,让这些学困生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进步。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农村进入城区,环境改变,学习吃力,农村籍学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愿主动接近老师。农村籍学困生经常被任课老师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鼓励。针对此情况,有下列建议。
(1)经常和农村籍学困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兴趣特长、家庭背景等。尊重和关爱他们,使其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课堂上多关注、多提问;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多当面批改,辅导作业;用“周周清”或“单元清”的方法检测跟踪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的快乐,又能随时了解并督促他们的学习。
3.完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特长,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活动是培养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教育者个人的志趣、爱好、特长以及各种才能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有调查显示,部分学校社团活动名目多,但有名少实,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有以下建议。
(1)建议学校和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喜欢的社团,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既可以发挥他们的爱好特长,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又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四)社会方面的措施
随着信息时代的普及,手机、电脑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导致大量的青少年沉迷网络。2021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加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管理,呼吁家长承担监管职责。鉴于此,课题组商讨出如下措施。
1.学校继续严格检查带手机。一方面领导、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联手阻止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进入学校;另一方面查询学生在校外上网情况。力求全方位监督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正确使用。
2.要求家长加大手机管理力度。告知家长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要求家长禁止孩子携带手机或游戏机等进入校园。
3.倡议学校周边的商场、网吧、小卖部等不要给学生租借手机或提供上网的场所。倡议书中写清楚沉迷于网络的危害、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等。学生一旦有借手机、借场地上网的需求,以说服、教育、劝导、拒绝为主。
(五)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携手,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1.家校结合促教育。呼吁学校多开家长会,给农村籍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提供机会。
2.学校和社会联系,利用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让农村籍学困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转变。
總之,城区初中的教师要正视农村籍学困生,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转化。这既能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又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利.高中物理学困生学习兴趣底下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7:11.
[2]宋铁刚.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6:4-5.
[3]乔沛沛.激发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9:2.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城区初中农村籍学困生的成因调查及转化策略研究——以**县**中学为例”(课题立项编号:GS[2020]GHB1130)的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