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疗效分析
2021-07-26张宗恺熊潇潇
张宗恺 熊潇潇
【关键词】养心汤;气虚血瘀型;胸痹
胸痹又称之为胸痹心痛,是指患者出现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心胸病症,与西医中的冠心病相似[1]。中医认为引发胸痹的主要病因是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血瘀等邪留踞胸中,郁阻脉络[2]。通过对胸痹临床观察,发现气虚血瘀型胸痹较常见,临证运用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养心汤”加减进行调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对62例胸痹气虚血瘀型患者分别口服消心痛、养心汤加减配合消心痛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20年1月至7月入选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3岁~74岁,平均年龄(63.94±2.15)岁。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2岁~73岁,平均年龄(62.84±2.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数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心肌梗死、慢性心衰、心律失常、慢性心包炎等疾病。
诊断标准:(1)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主证为:a.胸闷气促;b.心悸不安;c.心前区刺痛,阵发性发作;d.口唇发绀;e.舌下静脉曲张,舌边有瘀斑;f.舌苔薄舌质暗,脉沉细或结代。次证:疲乏无力、气虚、自汗。主次证即为气虚血瘀症型。西医诊断标准按《内科学》第九版中有关“冠心病”诊断制定。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口服消心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816生产企业: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药物治疗,每天3次,每次1片,服用一個月。
1.2.2观察组采用养心汤加减配合消心痛治疗,方剂为:炙黄芪45g、人参15g、肉桂6g、茯苓15g、茯神15g、远志9g、当归15g、川芎30g、半夏9g、炙甘草6g、柏子仁15g,酸枣仁18g,五味子15g。采用水煎方法,分每天早晚两次服用,每次150ml,服用一个月。兼夹证随证加减。治疗期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按时休息。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为判定标准:显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无,舌体无瘀斑,脉象缓和,心电图显示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胸闷胸痛症状出现明显减轻,但患者仍然存在胸口不适的症状,舌质瘀斑较前减轻,脉象柔和,心电图显示压低的ST段回升达50%以上;无效:患者病情未见好转。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例数占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64.52%,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胸痹多发于中老年,其基本病机为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血瘀等邪留踞胸中,郁阻脉络,本病在临床中可常见气虚血瘀症型,除抗血小板聚集、降糖等一般的治疗内容之外,针对此证型胸痹,如常规基础治疗效果欠佳,可再运用养心汤加减调治[3,4]。本研究之养心汤出自《丹溪心法》“惊悸怔忡”附方,治心虚血少,惊悸不宁。《医方集解》载之曰,此手少阴药。人参、黄芪补心气,当归、川芎养心血;二茯、远志柏仁、酸枣以泄辛热,宁心神;五味收神气之散越,半夏去扰心之痰涎;甘草补土以培心子,赤桂引药以入心经。总言之,汪昂解此方是补气血、宁心神、敛神气、培心子则可平惊悸怔忡。以养心汤治胸痹,是因胸痹之气虚血瘀型,因气虚致血瘀,瘀血可扰心致心悸怔忡、可致心脉痹阻而胸痹心痛、可致津液不化而生痰涎,更见瘀血征象舌脉。因此补心气当为治法之重。故经方新解,我们认为方中黄芪、人参、肉桂甘温,补气温阳,温阳可化气,气盛则气行、血活;茯苓、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瘀血去则新血生;半夏辛散化痰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统观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症候。诸兼夹证候则随证治之。
本研究对62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64.52%,数据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采用养心汤加减配合消心痛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可起良好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