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CTA与3D-DSA对于老年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对比

2021-07-26陆泳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造影剂灵敏度阴性

陆泳宇

(南通大学附属海门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南通 22610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局部异常膨出或扩张而形成的一种瘤状突出,多因颅内动脉血管壁先天性缺陷伴管腔内压力升高所致。颅内动脉瘤膨出部位管壁薄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是造成蛛网膜下腔(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出血的首位病因,该病致死率和致残率均非常高,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对于外科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一直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耗时和有创的操作限制了DSA在一部分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3D-CT血管造影(3D-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3D-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已成为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可靠手段。目前不少研究认为3D-CTA基本能够替代3D-DSA的诊断功能,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上述两种方法对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疗价值[2-4]。老年人患者颅内动脉瘤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引起,有明显的血管硬化、血管变异及血管迂曲狭窄,存在多发性动脉瘤及小动脉瘤的可能性大[5-6]。随着年龄增长,由动脉瘤破裂引起SAH的预后水平逐渐下降[6-7]。这些与青年人不同的因素使得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检测手段仍存在着争论,本研究拟比较3D-CTA和3D-DSA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确两种检查方法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为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3例70岁以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9例;年龄为(75.23±3.04)岁。所有患者均行3D-DSA与3D-CTA检查。首发症状为剧烈头痛与呕吐且头颅CT证实为SAH者82例,其他21例;Hunt-Hess分级:其中Ⅰ级10例,Ⅱ级49例,Ⅲ级37例,Ⅳ级7例。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3D-CTA检查 使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仪自颅底到颅顶进行连续扫描,主要扫描参数:视野276 mm,扫描电压120 kV、电流191 mA,采集矩阵512×512,旋转时间0.5 s,扫描层厚2 mm,重建层厚0.9 mm×0.45 mm,扫描时间4.5 s。采用碘海醇(350 mgI/mL)作为对比剂进行血管成像,延迟时间20 s,造影剂速度5.0 mL/s,注射造影剂总共约60 mL,所得数据进行CTA重建。

1.2.2 3D-DSA检查 使用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型DSA血管机,经股动脉穿刺常规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置管显影。常规采用标准正位、侧位和斜位进行摄像,碘海醇(350 mgI/mL)作为造影剂,造影剂速度4 mL/s,总共注射约16 mL,延迟0.5 s进行扫描。所采集数据经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及容积重建三种方法进行DSA重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两组检查方法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本研究颅内动脉瘤确诊标准,本研究103例患者共有97例最终确诊为颅内动脉瘤,6例未发现动脉瘤。3D-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真阳性为92例,真阴性为5例,假阳性为1例,假阴性为5例,灵敏度为94.85%,特异度为83.33%。3D-DSA发现颅内动脉瘤真阳性为95例,真阴性为7例,假阳性为0例,假阴性为1例,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为1。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在灵敏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97>0.05),特异度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2、表3。

表2 3D-CTA和3D-DSA对不同部位动脉瘤显示情况的比较

表3 3D-CTA和3D-DSA对不同大小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对于两种检测方法绘制ROC曲线,得到图1。

图1 3D-DSA与3D-CTA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ROC曲线

3 讨论

动脉瘤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早期诊断和精确定位,以便为神经外科医师在决定能否进行或如何进行血管内介入或者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操作,操作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费用较昂贵,且具有加重血管痉挛及造成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8]。CTA是以螺旋CT为标准,结合计算机进行脑三维重建得到的脑血管影像,为无创性检查,避免了DSA检查导致动脉损伤及动脉瘤再破裂的可能性。此外,CTA检查简单、方便、快捷,费用相对较低,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提高。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合并血管退化性表现,动脉瘤破裂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因此探讨CTA和DSA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纳入103例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发现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3.3%,略低于DSA 98.3%的诊断率,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数据提示我们CTA在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患者一样的具备良好的诊断价值。

本研究结果认为CTA检查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是非常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灵敏度高达93.3%,可以作为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然而,对于瘤体直径<3 mm的动脉瘤,CTA容易漏诊,灵敏度仅仅为66.6%。因此,对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DSA检查。

猜你喜欢

造影剂灵敏度阴性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