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在大肠肿瘤引起肠梗阻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1-07-26戴宜君龚晓慧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平片大肠肠梗阻

戴宜君,刘 斌,龚晓慧(通讯作者)

(海军第971医院核医学科 山东 青岛 266000)

大肠肿瘤常常会诱使肠梗阻症状出现,且该症状的出现便代表患者的肠道问题已经处于中晚期,此种并发症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临床多半主张手术治疗。术前检查工作也必不可少,挑选合适的影像检查方法来提高确诊率,能帮助患者尽早接受临床的治疗[1]。CT检查便是近些年医者发现能很好地分辨肠梗阻症状的主要技术,软组织分辨、图像断面、重建等技术优势都是首选此治疗法的主要原因[2]。本文也重点围绕此进行技术实施讨论,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所有因肿瘤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共110例,取其病理资料完成本次实验统计。按照疾病手术治疗前检查方式的不同于信封法下完成分组,其中常规组为X线诊断下对象55名、实验组为CT诊断下55名。调查完成诊疗前后的基本情况,患者签署临床实验报告并且如实填写相关调查表,已阅所有规定内容且对实验秉着包容理解态度。

常规组:患者年龄40~78岁,平均(60.5±2.3)岁,男、女分别为30例、25例,疼痛时间1~5d。实验组:对象年龄范围41~79岁,平均(61.2±2.0)岁,男、女分别为28例、27例,疼痛时间1~5d。就诊时检查患者体征,均有腹胀、疼痛呕吐、排便不规律、消瘦等症状,对肠道进行按压有反跳痛、压痛症状者共计11名,听诊可见15例有肠鸣音亢进声,手术前分别完成X线和CT检查,所有影像学资料皆完整。

影像操作医生临床工作经验超三年,相关人员工作经验超过一年。相关操作所涉及统计内容和产生的数据,可借鉴参考文献独立评估样本量做公式套用。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出现肠梗阻后及时开展治疗;(2)家属代签同意书且检查治疗中配合性良好者;(3)患者皆为首次来我院接受治疗者;(4)病中无严重并发症和外伤发生。

1.2.2 排除标准 (1)实验内容通过相关管理单位批准;(2)无精神疾病症状者和沟通不正常者;(3)孕期和哺乳期者;(4)常规治疗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使用东芝640CT扫描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先做身体常规检查,发现无检查禁忌证后方能执行。然后辅助员帮助患者调整到合适的体位检查,如俯卧位,让患者脱去多余衣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然后开始平扫患者的腹盆部,重新设定扫描参数为以适应检查,其中管电流、管电压各为300 mAs、120 kV,层间距为10 mm,螺旋数值为1.375,层厚为5 mm。完成检查后开始做增强式扫描,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其中碘海醇为常用制剂,常规浓度为320 mgl/mL。造影剂注射位置为肘静脉,将造影剂全部注射入静脉后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约总注射一百毫升,最好注射速率维持在3.0~4.0 mL/s,进行多期扫描。CT扫描的范围为将肠道全部纳入,设定扫描需要从膈顶到下腹,但是注意告知患者,在开始扫描的整个过程中患者需要屏气一次完成。在观察肠道梗阻症状时需要让检查人员仔细地确定腹盆病变表现,还要切实分析肠梗阻的发生病因好确定治疗方案。不遗漏其他器官的检查和治疗,尤其临近的靶器官和组织结构等,观察其形态、大小等是否正常。进行X线平片检查者同样需要做常规的身体检查,然后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扫描。扫描中注意嘱咐患者不要随意乱动且按照医生的嘱托完成检查,所有阅片过程由两名医师完成,然后阅片的结果上传电脑中核对结果准确性,依照手术病理结果为准核对查验,然后将不同检查诊断方法的肠道肿瘤所致肠梗阻症状进行检查,对比结果验证实验。

1.4 观察指标

因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对象分成了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后成立X线、CT检查病因检出概率、诊断符合率以及两种检查技术征象比较结果,分析独立检查的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计数资料采用率(%)显示,结果检验使用χ2统计,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平片及CT诊断病因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对比

对肠道肿瘤患者做影像检查后发现,常规组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数值分析验证有差异性(P<0.05),呈积极对比意义,见表1。

表1 X线平片、CT诊断符合率评价比较

在病因检出项目中对常规组患者使用X线平片诊断,发现病因由结肠癌引起所致病者共计15例,病因检出率27.27%;而实验组患者使用CT诊断,发现病因由结肠癌引起所致病者共计55例,病因检出率100%。经最终对比发现两组检出率有差异性且实验组结果高于常规组,比较值χ2=62.857,有统计差异(P<0.05)。

2.2 X线平片、CT诊断征象对比

在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征象比较下可见,肠梗阻肿瘤大小、脏器、周围组织的侵犯和肠管狭窄交界处等若是存在改变则无法通过X线平片结果观察到,最终显示图像也相对不清晰,判断易出错。而在CT扫描技术下的对象能够清晰看出肿瘤征象,图像显示也相对清晰。按照临床检查结果最终得出肿瘤长度为2~11 cm,长度均值(3.70±1.03)cm。发现在肠管正常处和狭窄段交界位置发生改变,并且狭窄段发生僵直性改变后有袖口征。然后将两种检查间接征象进行比较,可见CT检查可针对结肠梗阻、结肠炎或是盲肠症状做出精准检查,而X线平片能对部分间接征象展开显示。

3 讨论

大肠肿瘤一般指息肉无病理学意义,是在肠壁的非正常状态下出现的任何性质组织肿块,而由于大肠肿瘤造成的肠梗阻属于常见的一种急腹症状之一,在病理性质改变下出现恶性病变的需要接受临床手术干预,由此大肠肿瘤便成为了恶性肿瘤的一种,结肠黏膜上皮受多重因素影响例如环境、遗传等有恶变发展故而临床致死率和发病率很高,若是未能及时加以合理的治疗不仅会威胁健康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此种疾病在如今的社会状态下发病人数显著上升,主要因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提升所以饮食常常不规律、不科学,所以多数居民的肠道已经出现问题,越来越有年轻化趋势[3-4]。有研究显示此病的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临床主要对策为手术治疗方案,而若要提高手术质量需要提前确定好患者的患病原因,得出准确诊断后才能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大肠肿瘤在初期患病阶段特异性并不明显所以早期诊断率并不高,结果出现多半处于病情的中晚期的情况,治疗成效和治疗成功率均会受到影响。当前主张电子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而前者比较不适合治疗急性肠梗阻,因此病发展快且急,需要在急诊手术下治疗且缺少时间[5]。传统X线平片诊断的疾病确诊率相对较低,仍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患者图像显示不清晰无法确诊,而CT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让影像图像的细节显示越来越清晰,可以提供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清楚地显示病变,类似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而且检查的层面厚度可以人工调节,仪器照向人体组织后,一部分的射线会被组织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射线会透过组织到达内脏,从而产生信号。针对大肠肿瘤生成的肠梗阻症状而言,非常适用。

结果可见,实验组下CT诊断的病因检出率、诊断符合率比常规组高,而实验组诊断征象显示可查出结肠梗阻、结肠炎或是盲肠症状、梗阻病变位置、狭窄肠腔等。

综上所述,在大肠肿瘤引起肠梗阻诊断治疗中利用CT诊断技术不仅准确率高、病因查找准确,而且能显示肠道梗阻病变位置以及组织表现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理想。

猜你喜欢

平片大肠肠梗阻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价值探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