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变班级管理为班级治理
2021-07-23吕莹
吕莹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给班级管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传统班级管理的实质是班主任“权威”对学生的规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使班级管理能更好的服务于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必须对传统的班级管理作必要的调整,即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平等与对话的前提下,变班级管理为班级治理,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 班级治理 师生关系 平等 对话
师生关系如何协调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框架下的师生地位、角色或互动关系已经显示出了种种不适应、不协调的迹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强调了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重新审视传统的“班级管理”,可以深入探讨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可以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传统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缺乏情感认同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而调查表明,约有一半的小学班主任不喜欢该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从内心来讲,是不情愿的,只是由于学校安排,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班主任工作很累;另一方面,与普通教师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待遇优势。对一个班主任来说,没有对本岗位的热爱,就很难做好班主任工作,就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更何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造成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班级管理处于“绝对权威”
传统班级管理的唯一主体是享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班主任有大量的时间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监控。随时可能出现在教室的门口或窗口,巡视是否有同学缺勤和开小差等情况;甚至于不在教室的时候,班主任仍可以通过班干部、其他同学或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了解全班同学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同时,不少班主任总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很少能真正在心理上完全认同民主平等的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致使班级中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民主的乐趣,造成学生有话不敢说。
(三)片面的教师观和发展观
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教师对个别学生产生“偏爱”,使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这都是错误教师观和发展观的体现。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犯错误,又容易出现反复性,有些班主任缺乏耐心,采用不当的方法教育学生,出口伤害学生的自尊、体罚学生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班主任由于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关心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造成师生双方难以沟通,心理不能相容。
二、平等:班级治理的关键
所谓“班级治理”就是班主任和每个班级成员作为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在彼此尊重、协商的基础上,为了班级(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和每个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平等是实行“班级治理”的关键和难点,即只有师生平等,才能破除规训的“魔咒”,变班级管理为班级治理。那么,如何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呢?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要通过角色转换欣赏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滿足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内在需要。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须消除权威,创造民主、平等、自由的条件,为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自由地展现个人的才智,为班级管理贡献自我的热度,将班级管理推向民主化。
(二)让学生成为班级治理的主体
在“班级治理”中,学生是主动寻求自身成长的主体,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对于班主任和班干部表达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班级管理由班主任的“独裁”、学生的“臣服”转向了师生协商、共同执行。
三、“对话”方式是“班级治理”的灵魂
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这不仅是一种言谈与倾听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情境,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班级治理”主张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即班主任承认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能够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个体;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平等的,而不是灌输的、指令的;对话意味着班级管理并没有强制性的标准和功利性的目标,对话允许妥协和沟通的失败。对话是班级治理的常态,对话精神是班级治理的灵魂。
(一)以“对话”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班级治理”主张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班级生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时刻警醒,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只有用“对话”的方式,才能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实现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目标;班主任不是作为班级的主导者和管理者来规训学生,而是通过平等“对话”方式来激发、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对话”方式促进师生平等
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一方对另一方意志与行为的强制与服从,也没有一方“俯视”而另一方“仰视”的不平等,而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与观点的交融与碰撞。如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以“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互动时,那么,“平等的观念”必将深入人心,慢慢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修养,在将来的社会活动中外显为平等待人的行为习惯。可见,“对话”式的“班级治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平等,进而培养了学生民主和宽容的品质。
(三)以“对话”方式营造班级的情感氛围
对话则是富有情感和美感的,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是情与情的交融。在一次次敞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交流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朋友关系、类似亲人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无疑是紧张应试状态下的学生所渴求的。可见,在“班级治理”中,对话教育架起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营造了温馨的情感氛围,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集体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