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研究

2021-07-23施贵菊杜尚荣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教学改进

施贵菊 杜尚荣

摘 要:教学过程改进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核心问题。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结合乡村区域特色,彰顯其文化属性。其分析逻辑有三:一是文化学思维方式与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二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是一种特殊文化;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为践行文化理念提供场域和养分。内容设计、课堂规律、授课流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和教学应用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切入维度;可通过重塑教学设计的文化内涵,揭示课堂教学的文化规律,赋予教师授课的文化意蕴,构建课堂中师生互动文化,突显教学活动的文化功能,强调问题解决的实践文化,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关键词:文化视域;乡村学校;教学改进;教学过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3-0082-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3.011

2019年6月2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1]。 目前,我国乡村学校的有限资源条件,决定了其教学质量提升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文化学视角出发,尝试对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进行系统审视,以便进一步深入探索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为整体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本质阐释

教学过程改进,简言之,就是针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它是在多方协同努力下,针对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重新审视,改变其不合理之处,使之进入一种新的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型教学过程状态的持续变化过程。其至少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学改进是一个整体性行为。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之一就是合理地支配、配置系统的各个成分,合理地组成系统的空间结构[2],即让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都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那种局部性的改进行为,其价值是有限的,而且难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是教学过程改进可以从不同要素切入,由此形成多样化的教学过程改进思路。教学过程的改进没有固定的切入点,可以从内容设计、授课流程、师生互动等任一个点出发,逐步扩展到其他点的更新和变化,而非只停留在某个切入点上发生变化。三是教学过程改进具有多重分析视角,也就是说,它可以有多样化的分析视角,但本文的分析视角是文化学。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至少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

1.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要彰显其文化属性

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作为一种“人化”活动,无论是行为前的方案设计,还是行动中的操作过程,乃至行为后的结果呈现,都无不涉及文化的意蕴。首先,从行为前的方案设计来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要回应乡村文化。这是一所乡村学校结合地方资源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因素。其次,从行动中的操作过程来看,教学过程的每个要素都是人化互动的结果,自然赋予了其文化的内涵,因为每个要素的存在都反映着人类的智慧因素。比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活动设计问题,每次新的活动设计都是在已有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已有活动设计的经验积累过程实质就是文化形成过程。最后,从行动后的结果呈现来看,也同样反映着文化的存在。教学过程改进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教学各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活动展开,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见,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优化组合的经验即可理解为文化的意蕴,或者说,教学过程改进的这个行为过程都蕴含着文化属性。

2.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必须依赖于人类优秀的历史经验

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总是在已有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已有的人们关于教学过程改进的经验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下的教学过程改进带来影响。首先,从内部经验的角度来说,其主要指学校内部以往有关教学过程改进的经验。一方面,学校内部已有的无论是积极经验,还是消极经验,都会直接影响当下教学过程改进,这是由人类传承的历史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每一次教学过程改进都必须研究已有的改进情况,总结其好的经验,以便持续下去,反思其不足,及时调整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从外部经验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指学校外部有关教学过程改进方面的历史经验,其对当下教学过程改进的价值意义与学校内部经验所产生的价值意义是一样的,都具有促进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功效。但二者发生作用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学校内部经验对当下的教学过程改进是自觉发挥作用的,因为参与教学过程改进的人们身处其中;对于学校外部有关教学过程改进的经验来说,其量大且种类繁多,是否对某个学校的当下教学过程改进发挥作用,完全决定于参与当下教学过程改进的人们是否关注到。只有被关注的方能起作用,而没被关注的似乎不存在一样被抛掷在一边。然而,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有些外部经验早已经融汇到了学校内部的已有经验之中,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活动。

3.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应当触及行为背后深意

从文化学视角来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不能停留于表层的改变,应当触及行为背后深意。关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某乡村学校每天早上第一节课都是晨读,学生都是坐在座位上读,还有老师或班干部监督管理。有一次,D同学迟到了,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约定,D同学只能站在教室外面晨读。刚开始,迟到的同学在教室外晨读时,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慢慢地,在教室外晨读的人多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而且还逐渐产生了一种比教室里晨读更舒服的感觉。后来,学校干脆取消了第一节课必须在教室里晨读的要求。学生早早地就开始了在校园里晨读,而不是等第一节课时间到了才坐在教室里晨读。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晨读环境,甚至开放了学校对面的山坡,允许大家到山坡上晨读。这不仅解放了老师,不用再监督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晨读的氛围营造起来了,晨读成了学生开心自觉的行为。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点:第一,态度的变化,即由单次的“教室外晨读”这一惩罚行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体行为;第二,当晨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后,更加突显了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意义;第三,关注隐藏在学生晨读行为背后的意义如开心、自由、主动、自觉等,比关注学生是否在进行晨读行为本身更能激起学生的晨读兴趣。

4.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要结合乡村区域特色

关于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需要结合地方特色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学过程改进所需要的资源条件而言,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需要充分结合乡村资源条件。由于乡村学校的特殊性(外部资源引进的有限性和乡村文化的排他性),决定了其对乡村资源条件的绝对依赖。只有适应乡村资源条件的教学过程改进才是合理且长效的。比如,当前的“翻转课堂”实践非常火热,但到目前为止,却鲜有在乡村学校进行的翻转课堂实践。因为目前乡村学校的网络条件不足以支持翻转课堂的实施。二是从兴办学校特色角度而言,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需要充分结合乡村的区域特色。一方面,对于乡村学校来说,乡村区域特色资源是一种其他学校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即所谓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另一方面,结合乡村区域特色的教学过程改进更能切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基本逻辑

通常情况下,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情况,必须考虑三个分析问题的逻辑。

1.文化学思维方式与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

我们之所以可从文化学视角来审视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学分析思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相关规律。首先,文化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的概念内涵与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行为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统一于人类生存方式。其次,文化的人文性特征与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中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具有一致性。而且,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教学过程改进中的师生本身就是乡村文化的践行者。最后,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生存条件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其形成过程与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的持续发展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显然,这种一致性决定了我们可以从文化学角度系统审视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的相关问题。

2.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根据文化的形成过程与教学过程改进行为的发展过程之间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我们可以说,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文化。说它特殊,至少有两个理由:一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逐步形成适应乡村学校所能整合的资源条件,切合师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其反映的最终追求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为适应环境而求生存。二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行为所反映的“文化”是融合了国家层面上的中华民族文化、区域层面的乡村文化和学校层面的校史文化的综合体,而且其受到学校所处区域的乡村文化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校史文化的不同而独具特色。

3.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为践行文化理念提供场域和养分

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为乡村学校具体践行文化理念、创建校园文化提供了场域和养分。一方面,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所涉及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构成了教学文化形成的特定场域。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活动所涉及的各要素之间重组的过程、规律及方式,为形成一种特殊的教学文化创造了条件和养分。总的来说,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改进有助于学校教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重要维度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巩固过程三个阶段。从教学准备过程来看,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主要涉及课堂规则、授课流程、师生互动和活动设计等过程;从教学巩固过程来看,主要涉及实践应用过程等。由此,我们拟从内容设计、课堂规律、授课流程、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和教学应用等维度切入进行具体分析。

1.基于内容设计的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学准备阶段涉及的核心内容。如何通过教学内容设计的变化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改进,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最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受到客观教学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受到主观教学因素的影响:首先,就客观教学因素而言,教学准备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素材、时间分配、教学设施条件及教学主体的知识准备和能力水平等,都是影响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因素。其中,教学的资源素材是决定教学内容设计最为核心的因素;时间分配是确保教学内容设计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教学设施条件也是影响教学内容设计较为重要的因素,决定着教学内容设计的方向,比如进行翻转课堂设计,则必须要有网络视频作支持;教学主体的知识准备和能力水平也是影响教学内容设计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其次,就主观教学因素而言,影响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涉及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情怀和教学毅力等因素。其中,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则是决定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主观教学因素,比如,只有持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教师方能进行学生中心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体的教学态度也是影响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主观教学因素——教学是一个良心活[3],态度好的教师能精心设计,而态度差的教师则敷衍了事;教学主体的教学情怀对教学内容设计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那些拥有深厚教学情怀的教师,才会以更高要求约束自己,自觉追求教学内容设计的更高境界;教学主体的教学毅力是确保教学内容设计持续下去的保障性主观教学因素。可见,诸多主客教学因素共同影响着乡村学校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学内容设计的完成情况。事实上,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不能局限于教学准备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也会涉及教学内容设计。比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这个过程就离不开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现场设计。

2.聚焦课堂规则的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与课堂规则最为关联的是课堂规律。所谓课堂规律,是课堂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着。它是教学过程中以课堂为载体而不断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一切基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根本性依据。课堂规则是由课堂规律派生出来的,是结合课堂实际而制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教学制度或教学章程[4]。可见,课堂规则与课堂规律的客观性、本质性、必然性不同,其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目的指向性、环境制约性和文化适应性等。首先,从人为主观性来说,课堂规则不是课堂本身固有的,而是依据课堂规律和课堂实际而制定出来的。由于不同的人对课堂规律的个性化释义,以及课堂实际的差异性需求,导致了具体的课堂规则也就有所不同。但课堂规则也不完全是主观性的,因为其反映着课堂规律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同样具有客观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反映的是主客观统一。因为,那種脱离客观实际而制定出来的课堂规则是不利于教学顺利进行的。其次,就目的指向性而言,课堂规律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这是永恒的教学法则,具有共时性;而课堂规则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的,具有历时性,如过去主张课堂的教师中心,而今则倡导课堂的学生中心。课堂规则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教学的目的指向发生了变化。课堂规则往往指向某种特定的教学目的。再次,就环境依赖性而言,主要是指课堂规则受实际教学环境的影响,如乡村学校不同于城市学校的课堂规则就是侧重对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注。最后,就文化回应性而言,教学过程中制定的课堂规则必须适应学校文化,如回应中华民族文化、地方本土文化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校史文化等。又比如,乡村学校的课堂规则如能结合乡村文化的特点制定,则更容易让乡村学校自觉遵守。可见,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必须遵循课堂规律。虽然对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规律不可制造或改变,但可以基于课堂规律、聚焦课堂规则进行改进完善,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教学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3.针对授课流程的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授课流程是指教学活动随时间延续而持续下去的过程中,各主要教学因素依序组合的基本程序。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中采用得较多的教学流程是导入——讲授新课——课堂讨论——练习——小结——布置课后作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探索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中探索的七步教学流程(准备尝试——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5]),魏书生依据“知、情、意、行”形成的六步教学流程(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6]),段力佩从突显学生积极主动性角度探索形成的八字教学流程(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国外引入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课前自学视频——课中讨论解惑),等等。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不止一个可行的教学流程,其因人、因事、因理而异。因此,每一种教学流程涉及的教学目标指向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更为突出的特点是每个教学流程所涉及的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成本及效率等都会有所差异。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选择适合的教学流程。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教学流程,都是依据一定的逻辑而就教学过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存在并服务于课堂教学。根据我们对“文化”的界定,这种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关要素的组合方式,无疑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文化。

4.指向师生互动的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李森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也就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特殊交往过程[7]。樊豫陇也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对象的、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8]。可见,师生互动是对课堂教学过程最为本质的反映,是师生关系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也可以说,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角色的扮演和实现。如有学者从“教书——育人”的差异性职责出发,认为“教书的职责决定教师与学生皆为‘工具性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规则亦为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则。育人的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皆为‘情感性角色,师生之间有亲密的充满情感的关系”[9]。因此,以增长知识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工具性角色”,而以发展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情感性角色”。然而,现实课堂教学总是增长知识和发展素养相统一的,以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的“工具性角色”和“情感性角色”的双重互动过程。关注指向师生互动的更新或变化,是推进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重要维度。实践中,我们应该着力探索积极有效的互动策略,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5.借助活动设计的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黄甫全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10]。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随时间的延续而逐步展开的过程。依此逻辑,“活动”则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核心教学要素。因此,可以说,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进行有效设计,既是体现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践行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具体内容。所谓教学活动设计,是指在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师生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层面,生成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有序安排教学事件,反思与调整教学进程,形成可行性的教学方案[11]16。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传授式教学活动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设计、自主型教学活动设计、合作学习教学互动设计、反思性教学活动设计、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11]目录。概言之,借助教学活动设计能很好地推进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或者说,教学活动设计的优化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重要维度。

6.涉及实践应用的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分析

根据前苏联教育家沃·维·克拉耶夫斯基的观点,“教学过程包括课外阶段,即组织与自我组织运用教学内容于生活实践中。”[12]其中涉及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应当涉及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这个环节的改进,而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二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中关于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改进行为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行为;三是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中关于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改进行为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行为。通过实践应用阶段的有效教学改进能更好地对教学实施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巩固,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在本质上是以客观知识为内容的“知识性交往”活动和以合理性意义为内容的“意义性交往”活动相统一的符号型特殊交往活动[13]。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生成意义,即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联起来。其中,在帮助学生生成意义方面,又可以有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相关联,使之统整起来;二是指导学生于生活实践中践行、体验和提升知识对学生个体的意义——这也是实践应用的过程,其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教学具有较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

四、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主要策略

根据对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切入维度的分析,可从如下六个方面着力探讨文化视域下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具体策略。

1.重塑教学设计的文化内涵,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所谓教学设计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从文化角度探讨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赋予教学设计以文化的意义,使教学设计以文化的方式存在等。通常情况下,从文化角度探讨教学设计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探讨教学设计的文化属性,即视教学设计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诠释其文化学特征,阐释其文化功能等。其主要表达的是教学设计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和二者彼此交融的切合点。二是基于文化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即基于文化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活动,运用文化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其主要表达的是文化學,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分析视角和解决教学设计问题的具体工具和手段。三是针对课程文化的教学设计,如针对语言文化的教学设计、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行为文化的教学设计、活动文化的教学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等,这是把文化作为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具体对象。当然,从文化学角度对乡村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也得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文化存在,而进行所谓的教学设计的文化改进。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教学设计与文化的牵强组合,而改变了教学活动的本质含义;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形式上的花哨,而远离了文化的本意。二是虽然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但其个性化行为不能违背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而将学生引向另类的极端,即个性要有度,兼顾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三是教学设计必须回应学校文化的三重意蕴,处理好三种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学校自身发展的校史文化)之间的主次关系。

2.揭示课堂教学的文化规律,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揭示课堂教学的文化规律,是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重要策略。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文化规律之前,我们先得明确何谓课堂文化。陶西平认为:“课堂文化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总和。”[14]潘光文认为:“课堂文化,是教学活动以及对教学活动的支撑、规范和引领作用的课堂物质条件、课堂制度、课堂信念、课堂价值的总和。”[15]杨云生认为:“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价值信念的总和。”[16]可见,课堂文化至少涉及三层含义:一是课堂文化是基于课堂围绕各种教学活动而生成的教学文化;二是课堂文化是师生互动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式;三是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结合课堂文化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规律至少包含三条规律:一是师生共建律,即课堂文化总是由师生主体共同制定与遵守的;二是自觉更新律,即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进行,课堂文化也随之而发生持续更新或变化;三是教学指向律,即课堂文化始终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为根本指向。鉴于此分析,不难发现,课堂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总是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持续推进而发生改变的。因此,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实践过程中,我們应该对课堂文化进行系统诊断,准确把握课堂文化存在的核心问题,积极探索课堂文化改进的策略。

3.赋予教师授课的文化意蕴,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教师授课总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流程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优化组合,并依序进行教学活动。从文化学角度而言,赋予教师按照一定教学流程进行授课的行为以特殊的文化意蕴,至少能实现三点意义:一是表明教师的授课流程不是偶发行为,而是经过精心设计且符合一定逻辑的较为稳定的行为;二是提示人们可以文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和设计教师的授课流程;三是引起人们关注教师授课行为对学生的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这是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明确了这三个方面的意义,对于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中针对教师授课方面的改进则有了信心和方向。一般来说,具体做法可从三个角度着手:一是鼓励乡村学校教师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从而修订完善授课流程,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切合自己课堂实际的授课流程;二是鼓励乡村学校教师通过参与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只有心中有文化,才能按照文化的方式进行授课行为改进;三是支持和鼓励乡村学校教师主动研究学校文化课题,扩展教师的文化视域,尤其是重点探索如何将乡村文化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策略,让乡村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培养乡村学生的精神食粮,帮助学生认识乡村文化,享受乡村文化并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

4.构建课堂中师生互动文化,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反映,其更新与变化的成效是反映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效果的重要指标。从文化学角度来说,乡村学校的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的改进至少可从三个方面着力进行:一是从实质上赋予师生互动以文化内涵。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师生互动行为本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其次,基于乡村文化的思维来解决师生互动问题更容易令乡村学生接受;最后,赋予教师互动行为以文化意蕴,能为人们深入揭示乡村学校教师课堂互动行为的本质内涵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文化差异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一方面,师生的文化系统有差异,因为同处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由于双方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以致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冲突或共生的现象[17];另一方面,师生的文化存在方式有差异,由于学生的文化形成和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其与教师的相对稳定性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以致其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二是于课堂实践中积极探索师生互动文化。师生互动文化主要涉及师生互动的目的文化、内容文化、过程文化、方式文化、评价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三是从互动环境方面营造师生互动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良好师生关系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彼此了解、沟通和信任;另一方面,创设开放型互动情境能突破师生仅就文本进行理解的传递式教学的局限,师生可以就教学内容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交流和吸收,从而达到头脑风暴之效;再一方面,掌握一定的互动方法能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比如,师生都能熟悉文化形成的“濡化”和“涵化”方式,对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的师生互动具有很好的帮助。

5.突显教学活动的文化功能,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突显教学活动的文化功能可有效推进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针对教学活动与教学文化的特殊关系,教学活动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的文化适应功能。即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文化理念的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满足文化的基本条件和要求,等等。二是教学活动的文化创生功能。教学活动过程不仅基于已有文化理念进行活动设计,运用已有文化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文化的创生过程,即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由于新的元素的不断注入,使得教学活动文化自觉与不自觉地实现自我更新。当然,在突显教学活动文化功能的实践中,也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区别教学活动与教学文化的本质含义。虽然教学活动属于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属性,但绝不能将教学活动与教学文化等同起来,二者既有共性含义,也有个体特性,即二者表达教学的侧重不同。二是教学活动渗透的文化内容应是有选择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虽然文化本身不具有好坏之分,但不同文化内容的存在方式、适应环境和条件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回应“三类”文化融会之后的学校文化。三是文化不是包治百病的全能药方。由于文化自身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化在支持和引领教学活动过程中自然存在一定局限,以致文化不是解决教学活动问题的唯一途径。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教学功能。

6.强调问题解决的实践文化,助推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

运用教学内容于生活实践的活动作为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过程改进自然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具体而言,可通过重点强调问题解决的实践文化,而有效推进乡村学校教学过程改进。一般来说,运用教学内容于生活实践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对此进行的文化学分析,我们谓之为教学实践文化。首先,就教学实践文化的概念内涵而言,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文化,也是由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而形成的与课堂文化相对应的实践文化,更是基于理论学习而产生的实践文化。其次,就教学实践文化涉及的类型来看,其主要涉及指向教学运用的文化,指向问题解决的文化,以及指向教学与实践的内在关联的文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教学实践文化的三个维度。另外,有一个特殊因素就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文化,其贯穿于教学实践的三大文化类型之中,直接影响着三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就教学实践文化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而言,教学实践文化至少受五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教学理解深度的影响,其反映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或者说是学生应对教学实践的准备情况。二是受教师引领方式的影响,教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看待问题的视域优势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受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的影响,这是影响教学实践成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践行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四是受生活实践问题难易程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对难度较大的实践问题时,其挑战性就会大一些,师生付出的教学努力也会多一些。五是受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匹配程度的影响,二者的关联性越大,教学实践效果会越好。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这是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生成个性化意义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6-07-08)[2021-01-0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2]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7.

[3]刘欓河.把温馨和鼓励带进深山——教育厅潘厅长视察东部山地学校[J].师友月刊,1971(46):26-28.

[4]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5.

[5]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8.

[6]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2014[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2-4.

[7]李森,赵鑫.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1.

[8]樊豫陇.现代教学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5.

[9]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0]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7.

[11]夏家,彭近兰.教学活动设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沃·维·克拉耶夫斯基.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M].王义高,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译者述评22.

[13]杜尚荣.感悟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自序4.

[14]陶西平.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价值为导向的课堂文化[J].中小学管理,2012(9):4-9.

[15]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评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3.

[16]杨云生.颠覆与重建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8.

[17]王华婷.教学过程中师生文化互动的意义生成[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36-39.

A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in Rur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SHI Guiju, DU Shangro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problem faced by current rural schools.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ment of rural school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area, to show its cultural attributes. Its analysis logic has three aspects: there is consistency of cultural thinking mode and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ment behavior mode;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ment behavior of rural schools is a special culture;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ment of rural schools provides fields and nutrients for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concepts. Content design, class rules,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ctivity design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are the analysis dimensions of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ment in rural schools. It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rural schools by reshap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revealing the cultural rules of class teaching, entitling teach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ve cul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highlight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culture of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perspective of culture; rural school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Process

(責任编辑:杨 波)

收稿日期:2021-03-12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改革重大招标项目“信息化环境下贵州中小学课堂变革机制研究”(2018ZD007)。

作者简介:

施贵菊,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杜尚荣,男,贵州沿河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教学改进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小习题大命题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是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要途径
浅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