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正确“抱怨”

2021-07-23丁闽江

心理与健康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浦马先生支持系统

丁闽江

2020年7月18日,日本艺人三浦春马先生在位于东京都港区的自家住宅中自杀身亡,年仅30岁。

这则消息传出后,社交网络上到处可见震惊、哀伤的留言。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三浦春马先生的自杀,因为他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运动、猫咪和美食,这一切都让他看上去是个不折不扣的“正能量”青年。

“不抱怨文化”: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

这起悲剧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一方面因为三浦春马先生在日本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日本一直为自杀问题所困扰。

早在2015年,BBC就曾发文探讨过日本高自杀率的原因:日本不抱怨的文化加剧了人们对经济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文中把大环境下的日本文化定义为:日本的不抱怨文化。并解释道:“在日本,表达愤怒或沮丧的方式并不多。”在極度自律的社会文化下,年轻人为了适应一个非常小的环境,常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由于不方便抱怨诉苦,也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他们只能自己默默吸收这些负能量,让自己看上去是个阳光的正能量青年。

就不抱怨文化而言,日本其实只是一个代表,在这个高压时代,每个人都被要求着要“不抱怨、有担当”,尤其是成年人,总是把那些矫情和抱怨统统打包,吞进肚里。

面对压力,大家都变成了一只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对其采取回避态度,既在伪装,也在自欺欺人。

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下,遭受焦虑、抑郁困扰的人与日俱增,焦虑和抑郁也成了当下社会很常见的心理疾病。

抱怨≠负能量

毫无原则地不抱怨、永远不生气、永远不愤怒、对所有的委屈无动于衷,都不是什么正能量,而是负能量。我们不要被它绑架。

也不要听信那些心灵鸡汤,认为抱怨的人生是黑暗的,不抱怨的人生是光明的,从不抱怨的人才是人生赢家。

我们要明白,“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是人之本性。抱怨是一种正常的情绪,适度抱怨是具有积极心理意义的。

抱怨是负面情绪的出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负面情绪的积蓄和沉积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和心情。如果一个人遇到了很大的压力或者委屈,一直憋在心里,负性情绪一旦得不到释放,就会通过一系列的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头晕、胸闷、乏力、肠胃功能紊乱等,严重者还会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

通过抱怨,人们可以把心中积压的烦恼一吐为快,通过倾诉可以很好地释放消极情绪,在抱怨结束后身心会得到一定的放松。

抱怨是获得心理支持的方式

人们会抱怨,是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有意见。通过抱怨,寻求心理支持的同时,可以得到旁边人的适当引导,从而理清思路,减轻或者消除怨恨。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听别人的抱怨很烦,所以总是试图阻止抱怨的人喋喋不休。其实换一个角度想想,有人和你抱怨,是因为对方信任你,对此你首先要感到高兴。一个从不跟你抱怨的人,一定不是完全信任你的人。而抱怨之所以能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是因为比起正面情绪,它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你不信,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与一个不够熟的朋友一起喝酒并臭骂同一个人,你们的关系会不会被拉近一些?

抱怨是促进改变发生的潜在力量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的抱怨有两种:一种是抱怨老天爷不公,一种是抱怨自己太差。而实际上,对老天爷的抱怨就是对自己的抱怨。换言之,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有抱怨是好的,感到义愤填膺也是好的。你的不满,表明了你已经感知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没有达到你的期待,你的潜意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你正好可以利用你的不满和不甘,努力做出改变。

但我们也都清楚,经常抱怨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时的抱怨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情绪,长期的抱怨会使我们更加关注挫折而不是进步。所以,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通过“抱怨”解决问题。

四个步骤,学会正确“抱怨”

A你需要清楚你的抱怨到底来自哪里。携一张纸,找个空闲时间和安静的地点,梳理下你目前都在抱怨哪些事情,并把它们分门别类。理顺这些问题之后,你的思绪会渐渐明朗,就算你的焦虑感没有随之减轻,你也能发现自己有多能抱怨,并一点点帮自己改正这个习惯。

B由抱怨转向解决问题。清楚了抱怨来自哪里,清楚了自己的抱怨有哪几类,就可以制订计划去解决它们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负面压力转为正面动力。若已完全尽力,短时间内仍无法搞定,则表示问题本身的处理难度甚高,有可能需要拉长战线。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去寻求其他的精神支持。

C建立适当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几个抱怨小伙伴,大家聚在一起定期开一个“抱怨会议”,尽情倾吐内心的不良情绪,然后忘掉它,重拾信心,重新开始工作和生活。社会支持系统就像给你的“杯子”续水的人,可以帮助你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情感支持和各种形式的帮助,有效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

D用原谅代替抱怨。有些问题是抱怨解决不了的,比如原生家庭,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观念。也并非所有的抱怨都是能被接受、能换来拥抱和理解的。这个时候,不妨就选择原谅吧。原谅并不是让你忘记所有不公,把所有的委屈埋在心里,不是退让认输和自我麻痹,而是为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缓冲,缓解你所感到的不幸。当有一天你变得善于原谅时,自然也就悦纳了自己的弱、不完美以及他人的不堪,你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加舒适、柔软。

猜你喜欢

三浦马先生支持系统
马叙伦与“三白汤”
最可靠的支持系统
最可靠的支持系统
日本娱乐圈追忆三浦春马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谁是你的支持系统
找路边“专业防水”上门服务,说好的3000元却变8000元?!
第二次蜜月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