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有效题组,灵动学生思维

2021-07-23吴蕾

教育界·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吴蕾

【摘要】题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有效题组,让学生自主进行比较和分析,感受题组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灵动学生思维,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题组;思维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更加强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有效题组教学,让学生不再是“练一题通一题”,而是“练一题通一类型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题组练习,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灵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利用数学题组练习,培养学生的灵动思维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设计“对比型”题组,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于练习的安排往往具有机械性、重复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题组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相似题目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对数学题目间的区别与联系有清晰的认识,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知识,教师设计了一组应用题。

(1)用300粒种子做实验,其中有285粒种子发芽,发芽率是多少?

(2)用300粒种子做实验,发芽率是95%,有多少粒种子发芽?

(3)用300粒种子做实验,发芽率是95%,有多少粒种子未发芽?

(4)种子发芽率为90%,如果需要270粒种子发芽,至少需要多少粒种子?

题组中,(1)是基础题目,教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问题。通过对比题组中(2)和(3)发现,题目中已知条件相同,问题相反,因此可以用同样的解题思路来解答;题组(4)中已知条件与其他不同,给出了发芽率和发芽量,求总数量。这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知道了如何计算发芽率,而且掌握了如果知道发芽率和发芽量,如何计算总数量,从而懂得了如何解决这一类型问题。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题目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不只是埋头做题,而是更多地思考题目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到知识形成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发现相关联系,从而探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派生型”题组,灵动学生思维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年龄及认知发展的影响,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定义一般仅限于肤浅、孤立的认知。这种思维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了解知识的本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变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派生型”题组,让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然后衍生出几道题目组成题组,将会灵动学生思维,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将一根长3米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一段长(  )米?A.6÷3;B.3÷6;C.300÷6。”很多学生见到这个题目立即选择了A。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后发现,学生对除法的性质掌握得不清楚,对于哪个作为被除数、哪个作为除数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课本中很多题目都是被除数比除数大,造成学生出现这种错误认知。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而是引导学生对这道题目进行分析:“如果你认为A正确,请写出已知条件。”于是学生给出了已知条件:“将一根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一段长(  )米?”认为C正确的学生也写出了已知条件:“将一根长3米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是(  )厘米?”学生通过派生出的题组理解了这部分知识。

上述案例中,看似不起眼的选择题目中隐藏着“大道理”,教师由一道题目派生出不同的条件,达到一题多练的目标,真正做到了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题组想象可能会出现的不同题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掌握数学解题的技巧,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三、设计“阶梯型”题组,拓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很多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知识,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内容很难理解。这个问题困扰着教师,也影响教师的教学安排。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让学习好的学生“吃好”,又能让学困生“吃饱”?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阶梯型”题组,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题组形式让学生加强练习,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1)一桶油,倒出它的1/4,还剩30千克,这桶油一共有多少千克?

(2)一桶油,第一次倒出它的1/4,第二次倒出20千克,还剩10千克,这桶油一共有多少千克?

(3)一桶油,第一次倒出它的1/4,第二次倒出和第一次的重量相等,桶里还剩20千克,这桶油一共有多少千克?

(4)一桶油,第一次倒出它的1/4,第二次倒出比第一次多2千克,还剩18千克,这桶油一共有多少千克?

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让学生在掌握简单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深。题组(1)属于基础性题目,学生只需要理解分数应用题中“1”的数量问题就可以解答;题组(2)(3)(4)都是逐步加深,需要学生对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数量进行平衡,然后再求出总数量。这就要求学生拓展思维,或者借助数形结合等方法来解决。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设计“阶梯型”题组,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望,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学生数学水平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创设不同的目标,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

四、设计“体系型”题组,构建完整思维

小学数学题组的设计不是题目之间的简单堆积,而是题组围绕某一主题来建立,这些题目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题组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数学体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講的知识很多、很杂,但是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体系型”题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中,教师出了这样一组题:“(1)424÷4=?(2)834÷4=?(3)178÷4=?(4)604÷4=?”这四道题目看似都是一个数除以4,但是几乎包括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所有类型的题目。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除法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别写出这四道题目的答案:(1)424÷4=106;(2)834÷4=208……2;(3)178÷4=44……2;(4)604÷4=151。教师让学生对这四道题目进行分类。学生1:“按有没有余数可以分成两类,(1)和(4)属于没有余数的除法,(2)和(3)属于有余数除法。”学生2:“按照商的位数分类,(3)的商是两位数,其他都是三位数。”学生3:“按照被除数中间是否有0可以分为两类,(4)有0,其他没有0。”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题组进行了总结,完善了知识体系。

上述案例中,数学教师设计有效题组,引导学生从练习中感悟知识,总结题目间的规律,找到解题方法,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体系型”题组最大的优点就是系统性,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课本上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题组教学,巧妙利用题组教学,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同时,教师要有效组织有针对性、层次性、发展性的题组内容,对学生进行优化教学,精心指导,查漏补缺,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发挥题组教学的真正意义。

总之,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有效题组的教学活动,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逻辑性,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灵动思维,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吕水天.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67):93-94.

韩彩枝.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界,2020(40):89-90.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小学数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