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研究
——基于北京某高职院校2020届毕业生的调查

2021-07-23郑振华张丽然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源毕业生对象

郑振华 张丽然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减少用人需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高职毕业生多年来就业率高,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也必然会引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变化,从而影响其就业选择。及时掌握这一变化对于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影响, 2020年6月中下旬,我们对北京某高职院校三个教学系的15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最终回收问卷613份,其中有效问卷561份。

在调查的有效样本中,男生占59.5%,女生占40.5%,男女性别比为6∶4。学生以北京生源为主,占样本总体的85.7%。将15个专业的毕业生按文科系和工科系进行分类,其中文科类专业占55.6%,工科类专业占44.4%,文科类专业女生为主,占62.2%,工科类专业男生为主,占86.7%,比较符合该院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分布(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二、就业基本状况

(一)毕业去向选择

从毕业去向选择意向来看,选择就业居第一位,占58.8%。第二位是待业,占比高达22.6%,而2019届毕业生此比例为0。可见,疫情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第三位是升学,占16.8%,较去年提高7.2%。此与国家增加专升本招生规模、分流就业人数的政策导向有关。除此之外,有10人选择入伍,占比为1.8%(见表2)。

表2 毕业去向选择

将毕业去向选择作为因变量,划分为升本与就业及其他两类,将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型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程度。通过表3的结果来看,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均对毕业去向选择有显著影响。女生是男生升本发生比的1.9倍,外地生源是北京生源升本发生比的3.0倍,文科是工科学生升本发生比的2.0倍。从影响程度高低来看,生源地、专业类别、性别依次对毕业去向选择产生影响。

表3 二元logistic模型结果分类变量编码

(二)目前就业状态

从就业状态来看,截至调查时,561人中已就业290人,占51.7%;求职中的有188人,占33.5%;其他为升学深造及尚未求职人员,占14.8%(见表4)。往年6月中下旬,该学院历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达90%以上,比较可见,就业状况由于疫情原因并不乐观。针对未落实工作的学生深入调查原因,高居榜首的是想疫情结束后工作,其次是就业岗位少、就业压力大,第三位是缺乏工作经验。由此可见,位居前两位的想疫情后工作和就业岗位少、就业压力大两大因素,都是疫情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4 目前的就业状态

方程中的变量

(三)就业单位类型

企业是就业单位的绝对主体,占98%。其中,国有企业占41.9%,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企业占34.9%,其他为部队、城镇社区、农村等占21.2%,机关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占比较少,均不超过2%(见表5)。

表5 就业单位类型

三、就业心态分析

(一)就业形势判断

在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心态方面,71.8%的人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62.4%的人却持积极乐观心态。其中,有40.8%可统计为虽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但却认为机会很多的乐观主义者,31.4%的同学认为就业很难,有21.6%的同学认为形势很好,还有6.2%的同学没什么感觉。总体来看,有多半毕业生面对就业形势呈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但仍有三分之一就业心态是悲观的(见表6)。

表6 就业形势判断

(二)就业满意度及求职信心

已找到工作的290名毕业生,对自己就业满意的占63.8%,36.2%的同学评价不太满意。对于仍处在求职中的188名毕业生来看,对找工作很有信心的占40.4%,信心不足的占59.6%。此与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满意度对比来看,呈现反向关系,说明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感觉到求职过程中的挫败感和对工作尚未落实的担忧导致信心不足,而已找到工作的同学经过屡次求职匹配相对选择了个人中意的工作,大部分同学比较满意,入职后对于个人期望与实际工作的落差等因素也导致近40%的同学不太满意(见图1)。

图1 就业满意度及求职信心分布

(三)求职心理压力状况

1.求职心理压力总体情况

从总体来看,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平均值为1.981(1-非常大,2-比较大,3-一般,4-比较小,5-基本无压力),说明整体心理压力比较大。其中,压力非常大的占34.4%,压力比较大的占44%,仅有6.8%的同学认为基本无压力。

2.不同群体求职心理压力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生源地、不同专业类别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α=0.05的水平下,sig.=0.001<0.05,不同生源地对求职心理压力有显著影响。其中,外地生源相对北京生源的毕业生压力更大,压力平均值为1.69,北京生源学生的平均压力值为2.03(见图2)。经过访谈了解,这和部分外地学生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回京实习找工作有很大关系。

图2 求职心理压力分布

3.求职中的情绪状况

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情绪问题进行调查,有35.7%的认为一切正常,64.2%的同学出现了不同的情绪问题。位居前三位的是紧张、迷茫和焦虑,分别占50.7%、40.2%和38.2%。除此之外,害怕、压抑、暴躁、愤怒的比例均超过10%(见表7)。

表7 求职中出现的情绪状况分布

由于不同情绪状态是二分类变量,将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情绪状况进行二阶聚类,本次聚类效果良好,最终将560个有效样本聚为3类。将聚类与情绪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第1类为出现情绪问题比例较高,有250人,出现比例最高的是紧张,占70.8%,其次是迷茫和焦虑,其他均在25%以下。第2类为一切正常,有200人。第3类出现情绪问题比例最高,有110人,占有效样本的19.6%,各种情绪出现比例均高于第1类,100%的人感觉迷茫,紧张、压抑、焦虑均超过90%(见表8)。进一步将聚类变量与目前的状态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第1类群体相对其他两类群体的目前状态分布相对均匀,以找到满意工作和求职中居多,累计占比71.6%;第2类群体以找到满意工作和求职中且很有信心为主,分别占47.5%和16.5%,合计占64.0%;第3类群体以找到工作但不满意和求职中信心不足的为主,分别占41.8%和28.2%,合计占70.0%(见表9)。由此可见,找到满意工作和对求职有信心的同学更不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而找到工作不满意或者求职中信心不足会带来更高比例的情绪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人岗匹配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以及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对于调整情绪状况非常必要。

表8 不同群体的情绪状况交叉

表9 不同群体的工作状态分布

(四)心理问题求助对象及效果

1.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对象

当遇到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时,毕业生主要的求助对象是同学或朋友以及父母,累计占比达77.9%。其中,同学或朋友是第一大求助对象,占57.2%;求助父母的占20.7%,求助其他人的占11.9%;求助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及亲戚的均低于5%(见图3)。

图3 遇到心理问题的求助对象

将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与求助对象进行交叉分析,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来看,在α=0.05的水平下,sig.分别为0.003和0.009,均小于0.05,不同生源地和专业类别的求助对象有显著差异。北京生源和外地生源第一求助对象均为同学或朋友,北京生源求助父母的比例高于外地生源,外地生源学生求助亲戚、教师、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北京生源。从不同专业类别来看,位居首位的求助对象均为同学和朋友,其中,文科学生选择比例为57.9%,工科学生占56.2%,但在选择求助父母时,工科学生求助父母的比例达26.5%,高于文科学生10.5个百分点。

2.不同求助对象的效果评价

对求助后的效果评价来看,教师的平均值为2.57,父母为2.42(1-非常大,2-比较大,3-一般,4-比较小,5-基本没帮助),求助教师的效果略好于求助父母的。将性别、生源地和专业类别与求助效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求助效果都在一般以上;不同性别对求助父母和教师的效果均有显著差异,男生的评价效果值均优于女士;不同生源地对求助父母的效果有显著差异,北京生源学生认为效果优于外地生源,而对于求助教师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对求助父母和教师的效果均有显著差异,工科学生的评价效果要优于文科学生。

(五)求职中遇到的问题

在调查毕业生求职经历中最想吐槽的问题时,有效样本为547个。调查显示,薪资和招聘标准提高同列首位,占39.9%;其次是没有相关实习经验,占35.3%;再次是就业人数激增,企业由于疫情裁员缩招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占35.1%;由于招聘方式的变化也导致毕业生不能深入了解企业,占27.5%;面试过程也呈现出一定反复,占24.2%;值得注意的是有18%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遇到诈骗;有11.9%的毕业生遇到年前发OFFER而年后由于疫情企业倒闭等问题(见图4)。可见,求职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疫情的发生对经济发展带来损失,而这种经济影响又传导到毕业生求职就业,疫情也对毕业生的实习、求职方式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有人利用毕业生求职来搞诈骗活动,这些势必影响了毕业生的求职心理。

图4 求职中遇到的问题排序

四、调查主要结论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受疫情影响较大

疫情对毕业生的实习、求职、就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影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在去向选择和就业状态方面,选择待业和未落实工作的比例较往年增高。在未落实工作的原因中,想疫情后工作和就业岗位少、就业压力大两大因素位居前列。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超过一半以上仍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毕业生的求职压力整体比较大,78.4%的同学认为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外地生源压力显著高于北京生源,此与疫情影响外地生不能回京实习求职有较大关系。

(二)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对毕业去向选择有显著影响

从影响程度高低来看,生源地、专业类别、性别依次对毕业去向选择产生影响。外地生源是北京生源升本发生比的3.0倍,文科是工科学生升本发生比的2.0倍,女生是男生升本发生比的1.9倍。

(三)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情绪问题

64.2%的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情绪问题,紧张、迷茫和焦虑位列前三名。针对情绪出现的不同程度,将毕业生分为三类人群:一切正常者、出现情绪问题比例较高者和出现情绪问题比例最高者。出现情绪问题比例最高的以找到工作但不满意和求职中信心不足的为主。可见,如何提高人岗匹配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以及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对于调整情绪状况非常必要。

(四)同学或朋友及父母是主要心理求助对象

当出现心理问题时,首要的求助对象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父母,二者占77.9%。不同生源地和专业类别的求助对象有显著差异。北京生源求助父母的比例高于外地生源,工科学生求助父母的比例高于文科。从求助父母和教师后的效果评价来看,整体上在一般以上,求助教师的效果略好于求助父母的。

五、对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层面,多举措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应从供求双方进行制度设计,多举措促进就业,解决供求矛盾,缓解就业压力。从需求来说,扩大需求,提高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中小企业是高职毕业生的求职重点单位,进一步采取措施,给中小企业税费减负和更为灵活的就业政策和补助,增加用人需求,大力扶持朝阳产业,以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从供给来说,一是继续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并且专升本按现有政策只能考一次,建议给予多次考试机会,增加录取名额,以缓解目前的供给压力;二是大力鼓励毕业生创业、参加扶贫、志愿者、村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等方式,减轻正规就业的压力。

(二)从学校层面,分群体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对学校而言,一是要充分调研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心态,广泛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充分发挥稳定合作就业单位、校友资源及毕业生的作用,如可以建立班级招聘信息联络员,毕业生数量多,其所在单位的招聘需求也可以及时共享广而告之,从而建立招聘信息库,及时发布需求岗位。二是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等开展个性化的群体就业指导。如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是毕业生求助的第二大对象,在新生入学便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及就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三是加强学校的心理疏导和辅导。调查显示,在选择心理求助对象时,老师及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排名靠后,没有完全发挥学校的作用。大部分毕业生出现的情绪问题是紧张、迷茫和焦虑,这些问题也是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短阶段问题,应该加强其心理疏导和辅导。四是联合社会力量,扩大心理求助对象人群范围,对不同类型同学正确引导。例如,可引入行业企业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担任职业导师,引入职业指导师等,增加专业就业指导人员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求助对象可供选择,从而为学生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从个人层面,多方位开展自我评估和调节

大学生刚刚毕业寻找工作时,个人的心理预期往往与实际工作产生较大差距。仅就薪资而言,根据第三方机构调查结果显示,2019届该校毕业生预期年薪9.62万元,实际6.9万元,差2.72万元。这种心理落差往往会带来种种问题,如对工作不满意、产生异常的情绪问题等。这就需要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企业、个人等方面要有多方位认识,对自己正确评估,做好个人的定位和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情绪问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正面面对客观环境,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学会求助不同对象,释放情绪压力。

猜你喜欢

生源毕业生对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神秘来电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