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智慧养老文献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7-23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智慧

杨 梅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601)

智慧养老(Smart Care for the Aged)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也被称为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智能养老系统(Intelligent home care system)、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它指老年人不因时间和地域限制,可以时刻享受智能产品带来的高质量生活[1]。国内有关智慧养老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13年,学术界才将“智能养老”“信息化养老”“科技养老”等概念统称为“智慧养老”[2]。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智慧养老的内涵。左美云(2014)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分析,认为智慧养老是利用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护、医疗康复、娱乐学习交流等服务,同时对涉老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传输、分析、处理,实现智能交互,这不仅能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好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实现老年人过得幸福、有尊严以及生活价值的目的[3]。刘建兵(2015)从居家养老层面出发,认为智慧养老的核心是智慧居家养老,从实质来看,智慧居家养老是一场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养老模式创新[4]。郑世宝(2014)则从系统的角度,将智慧养老定义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 如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 实现全方位、线上线下、综合性、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5]。我国学者关于智慧养老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较为分散,综述类文章较少,因此,笔者在阅读智慧养老相关文献基础上,撰写了这篇有关智慧养老的文献综述,以便系统了解智慧养老。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中,以“智慧养老”“智能养老”为主题,辅以“互联网”“养老”等关键词,筛选2013—2020年有关智慧养老的论文文献。文章类型只选择“期刊”,同时为保证所选论文的质量与代表性,期刊来源选择“核心期刊”与“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此外,剔除论坛文章,最终符合筛选要求的文献共计125篇(含中英文扩展版)。

(二)研究方法

文章对中国知网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对发文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后,运用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共引分析理论CiteSpace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CiteSpace应用Java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的科学文献进行计量,以探索某学科领域演化路径及知识拐点,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6]。CiteSpace自2003年问世以来,广泛应用于文献综述研究,本文选取CiteSpace5.5.R2版本,对转换后的论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发文量描述性分析

中国对智慧养老的文献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之初,对于智慧养老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直到2013年才有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因此,文章选取2013-2020年的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得到近8年有关智慧养老文献核心期刊的发表趋势(见图1)。

图1 我国智慧养老文献发文趋势图说明:2020年文献仅统计到5月31日

通过对发文时间与数量进行整理,可以较为直观地获悉每年文献出刊数量及发生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有关智慧养老的文献数量呈现上升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5月31日),这也能反映出智慧养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其中2019年最为突出,达到近年来文献发表的峰值。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智慧养老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3—2016年,这一阶段为智慧养老的起步阶段,文献发表量较少。但2016年后,文献发表量显著上升。2017—2020年是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文献量上升趋势较为陡峭,这与我国的政策发行密切相关。2017年2月,我国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该文件提出要建立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领军企业、产品以及服务标准[7]。同年7月,三部门再次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该文件支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街道(乡镇)和基地[8]。8月,三部门再次携手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该文件对于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类别做出详细说明[9]。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使得智慧养老活跃在大众视野之中,这也促使相关学者更加关注这一领域,因此2017年之后,有关智慧养老文献的篇幅增长速度明显发生变化。

三、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一)发文机构与作者分析

智慧养老在中国兴起后,不少机构与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在智慧养老学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根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可以分析出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与作者(见图2)。就机构而言,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南京大学 、四川大学 、河南大学等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学术成果较为突出,其他普通高校的发文量较少。在发文作者方面,朱庆华发文量5篇,张博4篇,睢党臣、王晓慧、向运华等人3篇。朱庆华教授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养老服务业中,他(2020)从产业链的角度探索老年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外部的宏观环境,以及产业链内部每个环节纵向与横向之间的竞争情报要素,由此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竞争力[10]。张博(2019)则从智慧养老产业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11]。睢党臣(2019)认为在智慧养老过程中,人工智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认为通过某些智能机器,辅助养老服务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二是优化养老社会环境,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养老重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全面、深入、微观地了解养老服务对象,由此为养老服务对象创建良好的养老环境,并高效服务养老对象[12]。王晓慧与向运华(2019)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套“智慧看护体系”,以便实现精准照护老人[13]。

图2 智慧养老文献研究机构与作者图

(二)研究热点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论文关键词能够简明扼要地诠释文献主题,在学术领域范围,较长时域内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关键词集合,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等[14]。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对选取的论文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在运行开始前,将Time Slicing 设置为“2013—2020”,“Years Per slice 1”、Node Types设置为“Keyword”,TopN设置为“20”,运行所展现的图谱共有31个节点、43条连线。在运行结果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所选文献排名前10的关键词(见表1)。

表1 我国智慧养老文献关键词前10排名

从出现频次(即关键词被提及次数)上分析,“智慧养老”“养老服务”“智能养老”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这与我国智慧养老研究现状基本吻合。在中心性(该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重要性)方面,“养老服务”“养老产业”“智慧养老”等关键词中心性较为突出,与其他关键词共现性密度较高。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之上,以关键词为聚类依据,采用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由此得出我国关于智慧养老的前沿领域与热点话题,CiteSpace的运行结果表明:Q=0.7192(>0.3),S=0.7892(>0.5),因此,关键词聚类图谱效果较好,能够合理地反映出我国智慧养老的研究现状(见图3)。

图3 我国智慧养老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如图3所示,此次关键词聚类共产生6个核心聚类群,分别是#0人口老龄化、#1云计算、#2信息技术、#3养老服务体系、#4老年人、#5医养结合。由此说明,我国智慧养老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这6大领域。

3.关键词突变以及研究趋势分析

突变词( bursts) 是在不同时间段内词频贡献度发生突然骤增的关键词[15],关键词突然出现的程度越高,表明该关键词的学术关注度越突出[16]。在关键词聚类图谱基础上,通过CiteSpace运行分析,最终筛选出我国智慧养老文献前25名关键词的突变词(见图4)。

图4 我国智慧养老文献关键词突变图谱

如图4所示,从“Begin”“End”两点也可以看出该突显词的起止年份。通过突显词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某些年份的研究热点。在图4的基础上,剔除相似值,并筛选出strength值大于1的高频热点词(见图5)。

图5 我国智慧养老文献关键词突变前10名图谱

结合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突变图谱以及阅读与整理相关文献后,可以分析出我国智慧养老的热点话题集中在“人口老龄化”“智能化养老”“智慧城市视域下的智慧养老”“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与智慧养老”“医养结合”以及“养老产业与养老模式”等方面。

(1)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有能力支付基本医疗费用,这也为人口寿命的延长提供了客观基础。早在2001年底,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0.906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17]。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老龄社会标准,中国在2001年就已进入老龄社会。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6亿人次,占全国总人口的12.6%[18]。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中国的养老业提出新要求。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以及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由此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19]。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问题,学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翟振武、陈佳鞠、李龙等人(2016)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伴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口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二是老龄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高龄老人的人口比例居高。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显著影响。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负担,但另一方面,“新老年人”也促使养老产业更新换代,积极与时代需求接轨,并不断完善,营造专一、特色化的服务等[20]。邵燕(2019)则认为“医养结合”模式是解决当前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21]。

(2)智能化养老

智能化养老即为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智能设备等观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体征、日常生活 、饮食起居等,使老年人可居家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等[22]。

由于传统的“以房养老”“居家养老”等观念,居家养老模式为当前的主流养老模式。而中国“421”家庭的大量存在,以及年轻人的工作、生活压力等原因,子女并未时刻照看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因此,智能化产品快速涌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居家智能化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智能化监测。例如智能手环,可以时刻监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特征,在老年人摔倒、生命健康体征衰弱的情况下发出警告,以便老人子女或社区采取及时救助。二是智能通信技术。随着手机App市场的高速发展,老年人活跃在网络社交聊天、娱乐、交友、预约服务等方面。这些信息技术渗透到居家养老服务中,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三是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可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具有陪同聊天、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等功能[23]。智能化设备融入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改善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智慧城市视域下的智慧养老

智慧城市最早由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IBM认为城市内的人与物都是相互联系且密不可分,智慧城市则是综合利用城区内的数字、信息、网络等现代化资源,搭建一座供城区人口、物以及二者所产生行为的互联互通网络大桥,由此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美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24]。

智慧城市是政府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对城市进行管理的新型手段,智慧城市的发展衍生出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新型发展模式。智慧养老正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下孕育而生。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例如车库智能识别系统,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内智慧公交应用系统等等,这些因素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助老,智慧养老”;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发展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政府、营利组织、第三方志愿者服务组织等积极参与到社区智慧养老过程中,而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更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4)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供给离不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托于社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是区别于传统社区的新型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在利用无线网络、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集家庭无线宽带覆盖、家居安防、家居智能、家庭娱乐和小区智能化为一体的理想社区[25]。根据国家相关部委要求,2020年中国的智慧社区落地数量应达到五成[25]。智慧社区建设对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智慧社区可以提供智慧政府、智慧物业等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实现社区的智慧管理,让业务办理更多地“跑”在数据、云服务方面,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便捷与实惠。

二是社区云平台建设。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老年人信息管理、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都将影响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幸福指数,因此社区云平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云平台可以综合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根据老年人的信息数据反馈,及时更新养老资源利用方案,例如签约医生上门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营养餐计划等。但现阶段,社区云平台建设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较少,在社区管理方面也缺乏规范性。云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技术、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跟进[26]。

(5)供给侧结构改革与智慧养老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的普适性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对于社区或养老机构而言,要实行必要的养老供给服务改革。“十四五”规划对于建设“普适型、普惠型”养老机构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规划。例如,面对“十四五”期间的养老压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应对。一是要从政府的基本养老延伸到靠市场运营的普惠型养老;二是积极发展互助型养老服务,依靠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助力养老[27]。而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在5G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化的养老趋势势不可挡。2021年,“两会”报告在智慧养老设施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指导意见: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支持500个区县建设连锁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等服务;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支持300多个培训医疗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使养老机构的适住率更高,让更多的老年人住得起也乐于选择养老机构安度晚年[28]。

(6)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医疗卫生保障,医养结合是学者研究较为集中的保障模式。医养结合指的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29]。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老年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指公办养老机构)、医疗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实现医养合作。目前国内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智能设备通过检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实现“一键式”医疗报警。例如北京市某社区在2017年免费帮空巢老人安装了“一键式”报警系统,老人只需要在紧急情况下按下按钮,医护人员就会在短时间内前往报警地点进行救治。第二种是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空间距离适当时,二者建立合作关系,医疗机构利用养老机构收集与整理的老年人信息,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的治疗或者康养锻炼,养老机构在老年人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及时与医疗机构取得联系。这两大机构实现了功能短板互补,由此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与湘潭市养老康复中心的合作。第三种是在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置医疗点或者在医疗机构内提供养老服务。

学术界对于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以及智慧养老模式研究较多,总体而言,学者们对于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持积极态度。当前,我国常见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远程技术的智慧养老模式,即应用远程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监测,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由此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二是基于智能居家的养老模式,主要利用智能化设备,为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养老服务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三是基于多方参与的智慧养老模式,综合政府、社区、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且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四是基于养老管家的智慧养老模式,养老管家以老年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养老服务,养老成本较高[30]。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及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老年人如何幸福舒适地安度晚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同时这也是民生问题的“瓶颈”。传统的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而智慧养老作为新型养老模式,能够缓解居家或社区养老的矛盾,智慧养老还能兼顾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健康、科技助老、科学化养老的目的。当然,智慧养老的发展还需要统筹政府、社区以及家庭等各方资源,并协调好人、财、物等力量。如何让大部分老年人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如何让智慧养老产业瓜熟蒂落走进千家万户,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智慧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