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对以人为本教育观的解读

2021-07-22黄毅群胡达道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观学校体育以人为本

黄毅群 胡达道

摘  要:学校体育应该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但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将以人为本误读为绝对化的以学生为中心、极端的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片面的以学生的需要为本、过度的以学生的安全为本、以保证学生毕业升学为本的现象。本文指出学校体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以个人为本,应该处理好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应该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最后,对以人为本观念下学校体育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教育观;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2

20世纪末学界提出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在体育教育界引发热烈讨论,并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深刻、长远地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走向。十多年来,学校体育的改革基本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开展,在变革人的思想观念上取得重要突破。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人们在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运用于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似乎在众多方面更大程度上停留在对体育课程的各种包装和点缀上,而没有真正根据体育教育的本质以及目前社会高速发展对体育教育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正确地运用“以人为本”理念。学校体育工作中不能或者不愿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宣传工具的现象虽难说是普遍但绝不是个案,应该引起重视和深思。为此,有必要对学校体育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内涵做深入探讨。

一、关于以人为本的“人”

(一)学校体育对以人为本之“人”的误读

第一,误读为“绝对化的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体育曾经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随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的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意愿、感受等不断受到尊重,这是一种教育进步的表现。但是,十多年来我们看到在“以人为本”口号下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就是绝对化的以学生为中心。当前,由于过度突出了学生片面的兴趣、意愿和本性,学生的求学自主性变成了对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忽视、降低或抹杀了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要的地位和作用[1],结果造成体育课程教学中无序、混乱以及系统完整性的缺失,甚至导致体育课程教学中“放羊式”教学的局面。

第二,误读为“极端的以学生本身个体为中心”。以人为本并不是学校体育教育界首创的教育观,而是从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大环境下延伸到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在进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有一个观点得到了多数研究者的認同,即“学校体育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注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谓体育活动,宏观上就是指人们为满足或实现自身的健康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而进行的有意识、有规制化的主动性肢体活动[2]。如此,集体和个体关系的处理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以“人”为本不能简单归结为以人为本

要理清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不妨从本源开始。我国古代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管子·霸言第二十三》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里的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是一个群体概念,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它关注的焦点是“类的个体”而非群体。不论持何种观点都应该把以人为本与其实现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在我国学校体育中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在学校体育的环境中来厘清其“人”。

从我国学校体育的现实环境分析,并以集合的角度区分,可以把“人”划分为群体(集体)、个体(个人)两个维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集体和个人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人”既是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群体又是其组成个体。这在不同的层面上关注度有所区别,在实际工作中,集体优先于个体,合理限度内个体应该服从于集体;同时,实现以人为本就必然要落实到个体,否则面向集体的以人为本就缺乏前提。我们要防止的是“以我为本”,即极端的个人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学校体育中应体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

从在学校体育中扮演角色的角度区分,可以把人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实现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人文教育的视角探析体育教育应使人回归学校体育实践,并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文化作为示范对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加上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有所不同,因此其兴趣爱好、身体潜能各方面都是有所差别的[3]。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贯彻从满足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出发,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关于以人为本的“本”

(一)学校体育对以人为本之中——“本”的误读

第一,以人为本误读为“片面的以学生需要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乍一看来并无不妥。比如,学生的健身需要、提高运动技能的需要、娱乐需要等。在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中,个体需要必须符合群体需要。个体需要如果脱离了社会需要,那么个体将无法融入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这种观点看似关心人,实则是危害人”[4]。

第二,以人为本误读为“过度的以学生安全为本”。当前,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学校、家长、教师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虽然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生命权的尊重,但是由于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教师在善后处理、责任划分、赔偿等问题上所处的绝对劣势,学校、教师当然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体育运动的激烈活动性、身体对抗性以及意外情况等决定了它往往伴随着一些运动损伤甚至极端意外的出现。过于强调安全体育课也会从根源上缺乏本真的挑战,体育课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与活力,迫使学校体育变成了“残疾”“死沉”的教育。最终,学校体育的功能无法实现,学生的身心不能良好发展,损害的是学生利益,以人为本自然无从谈起。

(二)学校体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念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在稳步贯彻,这一重要的基本理论观念并非一日所成,需要高校长期实践,不断运用,通过科学方法加快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步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5]。本文综合了唐炎等人的观点,认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6],传承体育文化,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这里最核心的是“发展”,是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它也是学校体育希望的展现。因此,“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就是学校体育育人层面的根本,而不是其他内容。以上是从学校体育的育人层面来讨论。而从学校体育系统的管理层面考虑还必须同时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本,因为只有实现了教师的全面发展才能胜任学校体育主导者的责任。

三、以人为本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学的反思

第一,过于强调学生主体性、个性发展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违反了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强调学生主体性、个性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被广泛认同。人们往往注重理论研究,不注重实践中生成的条件机制研究,造成理论清晰而实践操作乏力。在学校体育过程中,自主性学习往往被解读为尊重学生主体性、个性发展的主要方法,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但是,实际上一些教师上课准备活动完成后把幾个球几根跳绳给学生[7],让学生自己玩,甚至督促指导都不要了。如此,教师轻松了,学生高兴了,然后说这是自主学习。但是,这种实质上的“放羊式”教学真能实现以人为本吗?

第二,随意简化、取消运动技能教学加剧学生运动技能差的趋势,违反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现代体育项目经过长期的练习、修改、提高、完善,其技术、战术、规则经过大量实践研究不断总结而形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健身价值。学校体育将现代运动技(战)术作为主要内容是必然的,因为运动技术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术做载体,那么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但是,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告诉我们,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在实践上[7],学校体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实现其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基于理念视角下的“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契合及问题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0(6):725-727.

[2]江雯.体育活动中主体“人”的哲学内涵及地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1):23-27.

[3]黄华,陈海鸥.探究“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的问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12-114.

[4]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19.

[5]王瑜浩.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3):133-134.

[6]黄经纶,莫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1):67-68.

[7]葛春林,等.教育规律与体育规律及其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4+9.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教育观学校体育以人为本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