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帮助和陪伴丧亲者?

2021-07-22李洁

心理与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内疚感幸存者当事人

李洁

丧亲也许是个体一生中最悲痛的遇见,伴随的哀伤反应通常有认知、情绪和生理三个方面的表现。情绪上表现出难过、压力、麻木、震惊、空虚等;生理上表现出口干、腰酸背痛、头痛、睡觉不安稳等;认知上出现思维反刍,不停地回想一些事情,同时也会觉得不真实。有些人会被这些事情所控制,没有办法想别的,想来想去都是和逝者或者与去世的人有关的内容。

如果喪亲者的哀伤情绪太过痛苦和强烈,有持续的内疚、愤怒、不信任感,对别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一提到就痛苦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再相信别人,感到空虚等,持续时间超过了6个月,不随时间而缓解,则要考虑是否患了延长哀伤障碍。

丧亲者的两种典型情绪

   内疚感

内疚感在丧亲人群中很普遍,尤其是面临意外的创伤性的突然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幸存者内疚会非常明显。比如地震、车祸,一个人去世,另一个人活下来,他们的哀伤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幸存者内疚表现的。幸存者内疚表现在“我不值得再好好地生活”,或者在体会到开心的时候,有一种负罪感。

丧亲者的内疚感所传递的是什么?

1获得掌控感。哀伤情绪对于丧亲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从认知层面来讲,内疚感让当事人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感:“这是我的错,假如我改变了什么,他就不会死了”。

2维持持续性的联结。持续性联结就是说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之后,我们跟他的关系并没有斩断,而是以某种形式保持关系。内疚感是一种存在于人际间的情绪,它会促使一个人对他的内疚对象去做一些事情或补偿,从而维持彼此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内疚的感受成了生者和逝者之间的一种持续性联结。

不真实感

一般人在丧亲初期都会有难以置信、不真实的感觉。如果亲人的去世是突然发生的,他离世这件事就会更加难以整合到当事人的心里。

我曾看到疫情中的故事,有人分享他妈妈去世之后,自己骑着车在路上走,他说虽然我知道妈妈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不自觉地就走到了药店门口,好像还要去给妈妈买点药。你说他不知道妈妈已经去世了吗?他知道。但是他总觉得很虚幻、不真实,妈妈去世这件事并没有渗透到他的自传体记忆里。

我们要理解哀伤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哪怕当事人会哭、会内疚,甚至于他会忘记原来母亲去世了,这些都很正常。作为他的亲朋好友,首先不要害怕他的哀伤反应,像难过、愤怒、空虚、迷茫等,特别在丧亲的早期,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

作为帮助者,该怎么做?

我个人认为在急性期的时候,也就是丧亲的一个月以内,更多要做的可能是实质性的支持,例如遗物怎么收、死亡证明在哪里办、殡仪馆怎么约等。哀伤反应多种多样,有的人在最初的时候可能会说我什么感觉都没有,这也是正常的,也许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反应。也有可能过了几个月以后,他突然觉得很悲伤和痛苦。所以我觉得帮助者什么时候介入,取决于当事人的状态和需要。

 尊重他自身的感受和节奏

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预期,A觉得可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调整,B觉得可能需要一年,C觉得需要三年。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有的人也许10年以后说起来在那一次疫情中我妈妈去世了,他可能还会哭得稀里哗啦。

作为亲朋好友,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自己的哀伤反应,不去打断他,也不要催促他。如果身边的人说,怎么都这么久了你还没走出来!这会让当事人有一种什么感觉呢?第一会让当事人觉得我不正常,第二会让当事人闭嘴。他们会觉得别人不理解他,别人也不愿意看到他这个样子,所以他也就不再去表达和倾诉他的哀伤了,而是将这些感受闷在心里。但是其实他并不是没有分享的需要,而是他觉得没有懂的人可以分享。

 陪伴和倾听

我们可以做的是陪伴和倾听,而不是给他过多的引导。因为我们不在他的位置,事实上很难切身体会。所以陪伴的意思是他想要去聊这个人,我们就听着;他想要哭,就给他肩膀;他不想要说,就陪一陪也都可以。

以往研究发现,丧亲者在哀伤反应比较强的时候,反而希望有人愿意去跟他聊生前那个人是怎样的,他的爱好是什么,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他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他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对于丧亲者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因此,如果害怕他的哀伤反应流露的话,实际上会让他的哀伤没有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协助处理具体事务

可以帮助丧亲者解决一些现实生活当中实际的困难,比如有的亲人去世,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的衣服,我没办法面对,我一看到就泪流满面怎么办。那么如果有一个人能够陪着他,跟他一起讨论,甚至于给他一些指导,哪一类的东西怎么收拾,放在哪里,甚至如果他同意的话,代替他去做这件事情。

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比如有的因为亲人去世经济状况一下子变得非常糟糕,要申请低保,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政策怎么问、到哪里去办。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人来给他提供这种实质上的支持,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很受用的。

 尊重个体差异

我发现女性丧亲者往往更愿意讲,更愿意表达,而男性不大愿意主动提。我们有时在咨询中看到因为孩子去世而来的夫妻,妈妈就会讲很多哀伤的体验,其中一个痛苦就是无人可倾诉,因为她跟孩子爸爸讲的时候,爸爸就不做声,或者爸爸也不愿意听,不愿意跟她聊与孩子有关的任何话题,这事实上是一个性别差异。

男性的表达会更少,但他有自己表达哀伤的一些方式,比如有的爸爸会写日记,有的爸爸会默默地完成孩子原来没做完的一个手工,或者孩子曾经许过的心愿,爸爸帮着实现。

所以作为支持者的话,可能需要留意到这个现象,就是有的人愿意表达,有的人不愿意。不愿意表达,不代表他有问题,他可能只是有他自己习惯的一些方式而已。

所以对于如何支持和陪伴丧亲者,应考虑我们给他的支持和他需要的支持之间的匹配问题,我认为这点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

内疚感幸存者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别用内疚感绑架孩子
拆屋效应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内疚也是病
做平等父母,勿道德绑架
从梦想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