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7-22包美玲
包美玲
(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300)
0 引言
脑梗死在中年老群体中的发病率很高,且病情急骤,发展迅猛,大多患者在发病初期无自觉症状,但在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局部病灶性神经体征呈进行性发展至高峰,对患者造成语言与肢体功能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本研究选取我院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56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9~78岁,平均(63.4±15.8)岁,病程5~30 d,平均(17.5±4.8)d;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6~79岁,平均(62.8±15.6)岁,病程6~28 d,平均(17.0±4.5)d。纳入标准:①均经磁共振或CT等诊断为脑梗死;②临床资料齐全;③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在详细了解此次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①意识、认知或智力障碍者;②精神疾病者;③缺血性神经功能损伤或脑缺血及脑出血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指导和饮食干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症状。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为:①被动训练。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每日对患者的肌肉和肢体关节进行活动,每次0.5 h,每日2次,以改善肌肉和肢体关节的灵活度。关节活动的原则为先大后小,活动幅度的原则是由小至大。期间注意预防患者跌倒或坠床等情况。②推拿按摩。采用拿法捏拿患者的头部和颈枕部,以提高脑部供血,同时以缓慢、均匀且柔和的力度对肢体关节进行屈伸,半握拳轻叩击患肢,揉滚大肌肉群。按揉患者的足三里、曲池以及合谷穴,左右各18次点按气冲穴与腹壁下动脉,再用力按压足底涌泉穴与患侧淋巴的密集部位,直至出现灼热感,每次0.5 h,每日2次。③步行训练。嘱患者稍微弯曲患侧膝,使其保持支撑状态,健侧小腿轻轻向前迈出一小步,以训练膝关节屈曲和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然后将患侧腿迈出,再伸膝。若患者难以自主迈出患侧腿,护理人员应帮助其进行小幅度移动,并对其行走姿态进行观察,每次训练时间为10~30 min,每日3次。
1.3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3]。统计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与生存质量情况。①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二者满分均为100分,越高的得分表明越佳的肢体运动功能。②采用WHOQOL-100(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判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包括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独立性情况、环境情况以及社会关系5个大项,各项总分均为100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得分高低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P<0.05时表明本次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与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组别 例数 Barthel评分 Fugl-Meyer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28 39.33±7.25 55.48±11.6141.94±12.2659.58±10.41观察组 28 39.50±7.41 68.78±15.2142.13±13.0767.38±13.85 t - 0.087 3.678 0.056 2.382 P - 0.931 0.000 0.956 0.021
2.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独立性情况、环境情况以及社会关系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
组别 例数 心理状态 身体状态 独立性情况 环境情况 社会关系对照组 28 49.13±16.25 55.48±15.61 51.94±13.26 53.28±14.36 49.58±12.41观察组 28 79.20±26.31 80.78±24.21 82.13±24.07 81.54±25.16 77.38±22.85 t-5.145 4.649 5.813 5.162 5.657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一类多发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部组织供血不足或下降,造成该区域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脑组织软化或缺血性坏死,因此也被称作缺血性脑卒中[4]。临床研究发现,至少有80%的脑梗死患者存在程度各异的失语或偏瘫等功能障碍,尤其是偏瘫,这是该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容易使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废用性综合征。因此,临床通常在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训练,以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神经侧支循环,代偿重组侧脑神经功能,充分利用其残余功能,使整体功能水平得到最大程度提升[5]。
相比于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从患者病情出发,为其提供了针对性的早期康复训练,其中,被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范围;推拿按摩能活动全身筋骨,为后期步行训练预热;步行训练则能通过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活动,不仅提高了患侧肢体运动能力,还锻炼了患者的协调能力,进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且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属于物理康复,无须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或药物,就能取得尚佳的恢复效果,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性,还具有低风险等优点,推广应用价值更高[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的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及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t=3.678、2.382,P=0.000、0.021),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独立性情况、环境情况以及社会关系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充分证实了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升[7-10]。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不仅能显著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