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一例
2021-07-22张春雨何乔晶尹丽娇王付艳谭福跃苏友凤
张春雨 何乔晶 龙 恒 尹丽娇 王付艳 谭福跃 苏友凤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所,云南文山,663099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人,汉族,已婚,农民,小学文化。因全身皮肤弥漫性红斑、散在结节6个月,加重1周就诊。
患者自诉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其后红斑上出现散在性结节,无自觉症状,无水疱、破溃及坏死,未就诊。1周前,全身结节增多,外院给予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病情无好转,双上肢皮肤出现大量新发结节,自感疼痛,家属发现患者双眉外1/3眉毛稀疏脱落,其岳父怀疑为“麻风”。为进一步确诊,患者到文山州皮肤病防治所就诊。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及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患者既往健康,为谋生计,春节后携妻子外出广东省佛山市,长期从事玩具喷漆工作,家族中曾有远亲患麻风。
皮肤科情况:面部轻度浸润,双眉毛外1/3稀疏脱落,耳垂、鼻甲无肥厚。全身皮肤见弥漫性红斑,边缘部分清楚,部分不清,其上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约米粒至蚕豆大,以四肢为著,质稍硬,部分结节皮温稍高,触痛,少部分结节表面有破溃、坏死、结痂;上述皮损表面光亮多汁,无鳞屑,毫毛无脱落;右手腕关节处皮损温、痛、触觉迟钝;双耳大神经、双尺神经粗大,质硬,无压痛,其余神经未触及粗大和压痛(图1~3)。面部、手、足的运动功能未见异常。
图1~3 全身皮肤散在米粒至蚕豆大结节,表面光亮多汁,少数结节表面有破溃、坏死、结痂,结节质硬,少部分触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肾功能未见异常;肝功能总胆红素43.7 μmol/L,直接胆红素21.6 μmol/L;HLA-B*13∶01检测阳性。皮肤组织液查抗酸杆菌:左眶上5+、右眶上4+、左耳垂4+、右耳垂4+、皮损4+,细菌密度指数(BI)为4.2。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下有“无浸润带”;真皮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见巨噬细胞肉芽肿浸润,并见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弥散分布于肉芽肿内;部分毛囊及小汗腺破坏,炎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小叶间大量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结节状或团块状浸润,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图4~6)。抗酸染色: 5+(图7)。病理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伴II型麻风反应。
临床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II型麻风反应。
治疗:(1)给予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因患者HLA-B*13∶01检测阳性,未服用DDS,外加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疗程12个月。(2)口服沙利度胺片(200 mg/次,每日1次)治疗II型麻风反应,待反应控制后,逐渐减量。
讨论该患者确诊前长期在外务工,返乡后亲戚怀疑“麻风”被确诊,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麻风防治科普知识深入人心,群众对麻风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对麻风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有所减轻,可以更有效的促进报病。同时,文山州是全国麻风流行较为严峻的地区,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麻风高危流动人群管控的措施,尤其是加大对流动人群的监测,通过日常电话随访,充分利用春节、少数民族节庆日返乡契机组织开展体检、随访,这也成为我州早期发现麻风患者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