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分析
2021-07-21赵玉袁智慧朱华华
赵玉,袁智慧,朱华华
(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湖北 襄阳 441000)
肠系膜淋巴结炎也称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由上呼吸道感染导致[1],多发生于回肠及直肠区。临床表现为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患儿生命[2]。常规西药治疗疗效不佳,且易反复[3]。中医认为,乳食积滞、寒邪直中、脾阳受损、气机阻滞等因素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产生,临床治疗宜因调节寒热、理气止痛为主[4]。本研究旨在探讨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8岁,平均(3.85±1.76)岁;病程2~10个月,平均(4.16±1.38)个月;系膜淋巴结直径5~15 mm,平均(8.67±3.16)mm。研究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2~10岁,平均(3.95±1.83)岁;病程2~11个月,平均(4.24±1.31)个月;系膜淋巴结直径5~16 mm,平均(8.74±3.09)mm。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儿科学》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标准[5];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腹型癫痫、外科急腹症等疾病者;合并代谢异常或免疫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液(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17,规格:1.2 g)治疗,静脉注射,根据小儿体质量(一般30 mg/kg)取适量本品,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每天3~4次。对存在发热、脱水、呕吐等情况患儿,给予止吐、解痉、退热等对症治疗手段。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梅汤治疗。组方为党参12 g,胡黄连、延胡索、川楝子、白芷各8 g,花椒、细辛各4 g,当归10 g,槟榔5 g。伴有大便稀溏者,添加白扁豆、炒山药、白术各10 g;伴有发热者,添加知母8 g,石膏5 g;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者,添加莪术、红藤各8 g;伴有恶心呕吐者,添加竹茹、紫苏叶、陈皮各8 g;伴有纳差者,添加焦六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8 g;伴有大便干结者,添加炒火麻仁、炒莱菔子各8 g;伴有睡觉躁动不安者,添加酸枣仁、远志各8 g;伴有疼痛加重者,添加乌梅15 g,醋五灵脂8 g。水药比例为2∶1。煎至150 mL后服用。根据患儿年龄确定用药剂量。≥6岁患儿早中晚各服1次,饭前服用。每天1剂。<6岁患儿2 d 1剂,分多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评估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治愈,治疗后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数量明显减少,症状及体征均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分数≥90%;显著改善,治疗后经B超检查,淋巴结红肿减退,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数量明显减少,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分数为75%~89%;改善,经B超检查,淋巴结开始缩小或数量减少,红肿减退,中医症候积分减少分数为60%~74%;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每个症状1~4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ymptom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ymptom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
3 讨论
作为一种非特异性淋巴炎症疾病,病毒及细菌感染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小儿由于淋巴结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发病率高于成年人[7],且多见于3~7岁儿童。作为机体主要的防御器官,淋巴结发生炎性病变时,病毒及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可直接通过淋巴结进入局部淋巴结。当感受到异物进入时,局部淋巴结即形成免疫作用,淋巴结中细胞迅速分裂、增殖,进而增大淋巴结体积,引发疼痛[8]。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抗感染、解痉为主,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用药后疾病易反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预后效果不理想[6]。中医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属“腹痛”范畴,气滞血瘀、乳食积滞、寒邪瘀滞、脏腑虚冷为产生该病的主要原因。邪气入体,脏腑不通,不通则痛。中医辨证论治强调治疗的针对性和整体性,可结合患儿实际病情实施辨证治疗[9]。
乌梅汤由党参、胡黄连、延胡索、当归、白芷、花椒等药物成分组成。其中,花椒可抑制平滑肌运动,平喘化痰;延胡索可缓解疼痛;白芷可消肿止痛、排脓通窍;细辛可祛风散寒、利水化湿;党参可补气益血,提升机体免疫力;槟榔可收敛泄下;去附子、桂枝可保护机体,降低阴液损耗;甘草可通气消炎,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具有消除炎症,排湿利气,提升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作用[10]。现代药理试验也证实,乌梅汤中的胡黄连可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当归、党参可补气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还能提升机体免疫力,消除炎症反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中,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尤其适用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乌梅汤可明显减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炎症反应,改善食欲不振、舌苔泛白、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与陈丽娟等[12]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