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场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2021-07-21孟存忠赵帆赵长秀王玉磊庄宝强陈慧芳孙晓雨

当代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骶髂强直性脊柱炎

孟存忠,赵帆,赵长秀,王玉磊,庄宝强,陈慧芳,孙晓雨

(武威市人民医院CT-MRI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变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早期即侵及骶髂关节,骶髂关节几乎全部受累。目前通用的修订纽约临床诊断标准(MNY)要求存在明确的放射学骶髂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AS骶髂关节病变,对AS早期诊疗具有重要作用[1]。X线平片、CT是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的常用检查方式,其虽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难以有效鉴别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高场强磁共振的成像质量较高,不但能显示关节面的骨质侵蚀和骨质硬化,还可直接显示关节软骨的改变和骨髓水肿。本研究旨在分析高场磁共振(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符合修订纽约临床诊断标准(MNY)的7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14~61岁,平均(30.45±2.34)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2.15±0.84)年;其中血清学检查HLA-B27(+)13例,C-反应蛋白升高16例,血沉加快1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2周内完成CT、MRI检查。CT检查:采用本院16排螺旋CT扫描机(型号:GE lightspeed),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整个骶髂关节。管电压设为120 kV,管电流设为350 mAs,层厚设为1.25 mm,螺距设为0.938。用骨算法重建,重建方位包括斜冠状面(重建平面平行于第1骶椎与第3骶椎后缘连线)、横断面,层厚3 mm,层间距3 mm。

MRI检查:用本院磁共振扫描仪(型号: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 T)、体线圈,对骶髂关节施以常规横轴位及斜冠状位扫描,序列包括T1-FSE(TR 620 ms,TE 12 ms),2-FSE(TR 3 000 ms,TE 90 ms),T2-FSE-fs(TR 3 000 ms,TE 90 ms),DWI(TR 2 500 ms,TE 52 ms,b值为0 s/mm2和600 s/mm2),层厚3 mm,层间距1 mm。

1.3 影像分级标准 CT分级标准:按照美国纽约修订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0级:骶髂关节正常;Ⅰ级:可疑变化;Ⅱ级:轻度异常,关节面呈局部性硬化、侵袭,关节间隙未发生改变;Ⅲ级:重度异常,进展性或中度骶髂关节炎,软骨下骨质发生侵蚀、破坏、硬化,骨质疏松及囊变明显,关节边缘为锯齿状或虫噬状,关节间隙出现显著改变,关节部分强直;Ⅳ级:骶髂关节呈完全性强直,存在严重异常。

MRI分级标准:依据Bollow等[2]提出的分级方法,结合骆冬英等[3-4]报道,将关节软骨改变、骨髓水肿视作早期骶髂关节炎特殊表现,将MRI影像分为以下几个等级,0级:正常,骶髂两边关节骨皮质、关节软骨于MRI上3层平行线状影呈连续、均匀状态,关节间隙较清晰;Ⅰ级:属可疑骶髂关节炎,MRI征象为关节软骨毛糙、不均匀、形态扭曲,在关节旁有(小斑片状)骨髓水肿;Ⅱ级:属早期骶髂关节炎,关节软骨存在破坏现象,关节软骨下皮质未有融合囊变、缺损、侵蚀、中断,关节旁有(斑片状)骨髓水肿,并存在中度脂肪沉积;Ⅲ级:显著关节旁骨髓水肿,关节软骨下有侵蚀与硬化现象,有大片脂肪沉积,关节间隙假性扩大和/或轻度部分强直;Ⅳ级:明确强直。

1.4 观察指标 比较CT、MRI诊断结果;比较CT、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分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I诊断结果比较 病变类型:骨质侵袭18例,骨质囊变32例,骨质硬化25例;19例骨质侵蚀患者MRI呈低信号,关节面不规则性凹陷,T2WI凹陷中有混杂信号;32例骨质囊变MRI表现为T1WI显示软骨扭曲样或增粗样,呈中等信号;24例骨质硬化患者MRI表现均为T1WI、T2WI低信号。

MRI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结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earl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disease[n(%)]

2.2 CT、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分级比较 7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分级:0级9例,MRI显示无异常;Ⅰ级12例,Ⅱ级24例,Ⅲ级28例,Ⅳ级2例。0级MRI表现为无异常;Ⅰ~Ⅱ级MRI显示:T1WI显示软骨不规则扭曲或增粗样,增粗>0.5 mm,T2WI提示软骨信号、滑膜信号增加;Ⅲ~Ⅳ级MRI显示:T2WI信号呈不均匀减低或增加,骶髂双边低信号骨性关节面损坏,可有大面积骨质硬化或关节面脂肪沉积。MRI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0级、Ⅰ级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级别的情况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T and MRI evalu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n(%)]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慢性疾病,以脊柱、骶髂关节附着点炎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病率约为1.6%,多见于青年男性,具有较高致残率。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遗传、饮食因素有关[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不明显,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轻微全身症状,如厌食、乏力、间断或长期低热等,不易被察觉,从而造成病情延误,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有关文献[6]报道,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疗对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该病早期诊断的重视,以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借助影像学手段鉴别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但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优缺点存在差异,因此,需筛选出一种检出率、实践性较高的检查方法,以提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确诊率。

临床症状问询是鉴别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基础诊断方法,其主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分析患者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但该种检查方式仅限于有明显症状表现的患者,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无显著实践效果。实验室检查手段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实践较常见,主要是通过患者特定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的变化,为临床疾病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该类指标反映患者病变的活动性十分有限,因此,易出现漏诊现象。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手段,通过反映患者骶髂关节面解剖结构与具体形态,从而为临床疾病评估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以往临床上多通过X线,开展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工作[7-8]。约98%的患者早期骶髂关节会存在X线变化,是判定该病的重要依据。脊柱早期病变X线普遍表现为骨质疏松,椎体骨小梁与椎小关节脱钙,椎体为方形椎,腰椎前弧变直,可引发≥1个椎体骨折。X线虽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指导,但其本身具有辐射性,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螺旋CT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等优势,可直观呈现构成关节的韧带部分与滑膜部分,观察骶髂关节表面形态、关节间隙宽度,从而为骶髂骨关节病变情况及程度判定提供科学依据[9]。但对发生于关节滑膜软组织部位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病变,CT难以准确反映其形态,从而影响临床判断结果。另外,CT检查方式还易受操作者专业水平、扫描认真程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易出现漏诊与误诊现象。MRI具有操作简单、分辨率高、检出率高、无创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可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受侵蚀的骨质囊变与关节面情况,探查到CT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从而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另外,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清楚辨别软组织与关节,及时发现发生于软组织位置的病变[10]。此外,即便关节面处于遮盖、重叠情况下,MRI也可清晰地反映骶髂关节面生物剖析结构,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此外,MRI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MRI的早期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病变总检出率显著高于螺旋CT(P<0.05),提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实践价值高于螺旋CT。MRI早0级、Ⅰ级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螺旋CT(P<0.05),说明MRI可提高早期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病变确诊率。

综上所述,高场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骶髂关节炎诊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骶髂强直性脊柱炎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中药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优势
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骶髂关节疼痛治疗进展
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
腰椎/腰骶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痛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