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变动及行业收入差距分析

2021-07-21陈彬彬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城镇

陈彬彬

(兰考县统计局,河南 兰考 475300)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城镇各行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的高低位次凸显。这种明显的行业收入差距,会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违背社会分配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需要良性竞争来激发经济活力,因此适度的行业收入差距是必要的,有其积极合理的推动性;但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且超过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出现不合理的行业收入落差,而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就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全社会实行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也不能理解为完全平均,但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使社会逐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为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应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以免损害社会公平和效率。

本文主要基于我国2001—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和平均工资增长数据,2001—2018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2001—2018年我国平均工资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情况数据,2001—2018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数据,2004—2018年我国城镇单位职工行业间工资差异状况,2004—2018年我国三大产业的行业工资水平的平均值数据,利用时间(t)为自变量对实际工资(W)回归分析,分行业对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行业间工资离散程度的变异系数和相对离差方法,对三大产业平均工资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并据此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测算

本文所指的城镇单位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如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外商投资经济等),不包含私营企业。

实证分析选用的是2001—2018年的年度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其中: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用以计算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工资水平。

所有增长率均为同比增长率。

本文分为工资变化、行业收入差距两部分。在实际测算和评估行业收入差距时选择了如下几个指标:

极值比: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

极值差: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差值。

相对离差: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平均差与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

变异系数: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标准差与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值。

在上述四个行业收入差距测算指标中,两个极值计算方法相较简便,但只限于反映相比较的两个行业收入情况,并不能反映多个行业间差距的总体情况。变异系数和相对离差则可以展示行业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在全局上能更准确、更直观反映各行业总的收入差异程度。

三、测算结果分析

(一)工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000年以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工资总体水平和工资平均水平均呈显显著增长态势。2001—2018年,依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的实际增长轨迹分析(见图1),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图1 2001—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实际增长轨迹

第一,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的同比增长率均在5%,说明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都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

第二,工资总额与平均工资变化走势在大部分年份基本保持一致,但在2010-2013年间两者增幅差距有短暂的扩大趋势,增幅差按年份依次为4.01、12.44、6.39、21.16个百分点,随后差距逐渐缩小,增长率相近且保持同步变动。

第三,占所分析年份约60%的时间段内,工资总额增速均在平均工资增速之上(例如2005—2013年),表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对工资总额增长的贡献大于平均工资增加对工资总额增长的贡献。

第四,从2001—2018年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增长的运动轨迹分析,工资总额的波动浮动较大(最大值约为30%,最小值约为7%),而平均工资则较为平稳(最大值约为18%,最小值约为9%)。

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平均工资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情况见图2、图3,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图2 2001—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GDP增长轨迹

图3 2001—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实际增长与人均GDP增长轨迹

第一,从长期和总体角度看,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平均工资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四个指标大体上呈同向升降态势。

第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

从图4不难看出,实际工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而且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稳步缓慢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近年来我国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物价上涨幅度并未抵消名义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经济福利和社会福祉。

图4 2001—2018年GDP增速和工资总额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

利用移动平均法按照时间序列对实际工资水平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并利用最小二乘法以时间(t)为自变量对实际工资(W)拟合构建线性回归方程,并画出分布散点图(如表1、图5所示),得出如下结果:

图5 2000—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工资总额散点图

表1 时间(t)为自变量对实际工资(W)回归分析

W=8102.12t-16220872(调整后的R2=0.93061)

显而易见,该回归方程在总体上的拟合度很高,而且结果是显著的。在得出的回归模型中,工资总额取值的变差有93.06%是可以由年份与工资总额的线性关系来解释的。因此,回归分析有力地说明了工资水平与时间的正相关关系,简言之,随时间的推移,实际工资水平会相应增加,经济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二)不同行业间工资差异的统计分析

以2018年我国城镇单位职工分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为例,平均工资为82413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6466元,位列各行业最低,仅为各行业平均水平的44.25%(2017年为49.12%);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平均工资为147678元,为各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可见我国城镇单位职工行业间工资差异状况较为突出。

鉴于2003年对行业类别的划分有过调整和优化,因此这里选取2004—2018年各行业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各行业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以及标准差,结果详见表2。

表2 我国分行业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描述性统计分析 单位:元

从表2可知,与2003—2017年区间相比,2004—2018年区间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和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对于城镇单位来说,15年间职工平均工资的均值小于3万元的低收入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均值大于5万元的高收入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行业则属于中高收入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最小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说明这些行业的职工收入在15年间增长幅度最小。与之相应,职工平均工资的标准差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业,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可以发现,职工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均属于新兴的第三产业,这与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

再针对城镇单位不同行业职工收入进行横向对比,发现职工收入的最高和最低位次呈现一定的稳定特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2003—2008年和2016—2017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金融业则是2009—2015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而农、林、牧、渔业则连续15年是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由此可计算得到2003—2017年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极值比,由极值比的定义可知,我国城镇单位行业间工资差距呈现稳步缩小的趋势,行业工资极值比从2004年的4.462缩小到2018年的4.050。为进一步衡量行业间工资整体差距的程度,同时对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工资差距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本文对我国2004—2018年行业间工资差距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指标涉及行业间工资的极值比、变异系数、相对离差和相对离差发展速度,结果见表3。表示行业间工资离散程度的变异系数和相对离差呈现平稳态势,说明行业间工资差距整体变化不大,而相对离差发展速度保持平稳下降,说明整体的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有减缓的趋势。

表3 我国城镇单位行业间工资差距统计分析

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因素有很多,熊彼特于1942年提出“创造性破坏”这一概念并以此描述整个社会的变化过程。“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就是新的机会,获得了新的机会的个体将会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这样他们就直接地拥有更高的收入。”考虑劳动力供给方面,部分劳动者具有技术优势,成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生产者;部分具有特殊能力的个体则可以成为技术的研发者,这部分劳动者具有稀缺特征故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行业差距看,技术变化不大、需求相对保持不变的农业处于收入上的劣势,相对收入水平一直较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水平逐步攀升,金融服务业和一些基础设施行业的相对收入水平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例,基本呈现了垄断可以使得行业收益较高。创造性破坏意味着垄断利润和研发才能获得高收入,在我国,体现为保护程度越高、垄断越强,收入就越高,但未必是效率最高;另外,能直接体现创造性破坏——从事技术研发的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而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程度较低,所以收入最低,大致反映出创新能力越差、垄断越低的行业收入水平越低。

以上的基础统计分析,对2004—2018年期间的我国城镇单位各个行业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变化及差距有了大致的概况。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异,本文将加入方差分析,将我国城镇单位19个大行业合并为三大行业,即按照《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对国民经济的分类(见表4),将19个大行业的总体工资水平差距转换为三大产业的总体工资水平差距。

表4 三次产业划分

选取三大产业的行业工资水平的平均值代表该产业的工资水平,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我国城镇单位三大产业间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从三大产业平均工资水平同比增长率变动轨迹(见图6)不难看出,第一产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甚至在2018年出现了负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平均工资水平增长率均呈上升态势,并且第三产业的波动幅度小于第二产业。

图6 三大产业平均工资水平环比增长率变动轨迹

对三大产业平均工资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我国城镇单位三大产业间职工平均工资方差分析结果

假设以上数据服从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可知:F>Fα=0.05=3.220,拒绝原假设 H0,说明行业之间工资水平确实差异显著。

四、对策建议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改革思想,到十九大再次明确“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分配原则主导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将效率和公平原则贯穿于国民收入分配各环节,实现初次分配效率原则公平性与再分配公平原则效率性的和谐统一。

对于主要按市场要素分配的行业收入差距,群众抵触情绪不太大,根据其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初次分配,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破除行业壁垒,进一步扩大“放管服”改革,通过相关政策和税收制度,深化公平性再分配,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主要有: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着力拓宽技能人才、科研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新型职业农民等多个群体的增收渠道。如抓住举国上下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好时机,在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重大背景下,强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宽视野、更实举措统筹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增收渠道的更大突破。创造条件,勇于探索,让更多低收入群体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第二,加强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的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全行业就业者的劳动所得,向稳定国计民生的传统低收入行业进行政策倾斜,进一步建立健全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家庭群体比重,增加劳动者报酬。扩大转移支付,提高粮食、耕地、高龄、公益岗位等政策补贴,调节过高收入,强化所得税调节。

第三,加强对廉政机制、反腐败斗争、用人机制、监督机制、税收管理等的监管,取缔不合法收入。

第四,以新发展就业格局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升劳动力资源开发配置效率,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加强后疫情时代劳动力有序流动,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合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深挖人力资本红利,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劳动力、资本、资源的城际甚至国际自由流动。

对于占用国家资源形成垄断导致的行业工资差距,主要解决办法有:

第一,对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参照现阶段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全社会平均工资,设置收入基础参照系数。

第二,对于独家垄断企业,要依据其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行业所需要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国家所需要的贡献比,参照事业单位设置收入系数,再乘以其经营状况系数,控制最高系数比,缩小其因国家赋予的资源而形成的不合理收入部分。

第三,对于引入内部竞争的国有企业,除参照上述考核系数外,还要参照国际相关企业营收状况设置收入系数,让多劳者多得,能力强者多得,单纯依靠政策准入优势形成的高收入控制其所得。

第四,各个参照系数的设置,不仅是本行业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博弈,还应引入社会第三方、第四方共同设置,以确保其公平性。

目前有部分外资企业因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外迁,某种意义上正说明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在收入中占比的缩小,也说明国家调整收入差距政策的宏观成效。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对于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全社会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小,公平与效率将更加有机地融合。

五、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基本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行业间收入水平差距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发展推动了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尽管行业间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但总体看,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速度呈减缓趋势。这说明国家对收入水平的宏观调控是及时且有效的。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样本数据过少,在对实际工资水平进行回归分析时只采用最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但真实数据情况往往不是严格的线性模型可以描述的。◆

猜你喜欢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城镇
No.6 2021年平均工资出炉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辽宁葫芦岛市郭天放问: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周期最长不超过几年
文化边城镇远
山西省国企工资将实现能增能减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