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化诊疗理念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应用评估
2021-07-21陈娟丽蔡炜龙
陈娟丽 蔡炜龙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五位[1],根治性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传统的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管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提出,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被运用于临床,通过减少或降低患者的创伤应激,进而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2]。但ERAS理念的部分措施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提出的舒适化诊疗理念,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舒适度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措施,加快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康复,并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本院普外科收治并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32例。(1)纳入标准:①术前肠镜病理确诊为临床TNM分期I~III期的结直肠癌;②手术方式为结直肠癌根治术,包括左半/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和直肠癌根治术;③麻醉风险评分(ASA)≤III级。(2)排除标准:①结直肠癌合并梗阻、穿孔或出血者;②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脏器合并症者;③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④存在交流和活动障碍的患者;⑤病例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7例,其中男41例、女26例;年龄26~78岁,平均63岁。观察组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29~81岁,平均65岁。两组的年龄、性别、BMI、文化程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肿瘤部分、肿瘤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围手术期管理 观察组采用舒适化诊疗理念,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具体措施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管理的具体措施
1.3 观察指标 (1)术前焦虑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总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按照总分的高低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2)术后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3)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4)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满意度评分表,0分为非常不满意,1分为不满意,2分为一般,3分满意,4分非常满意,在患者出院前匿名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焦虑程度更轻,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比较()
满意度评分(分)观察组 65 40.1±2.9 43.1±6.1 49.3±6.8 16.2±5.3 7.3±2.1 8(12.5) 3.3±0.7对照组 67 46.4±4.3 55.2±7.2 65.6±7.2 25.8±3.8 13.3±2.8 6(9.0) 2.8±0.5 t/χ2 值 8.14 9.92 11.80 14.71 3.32 0.39 2.45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9 0.532 0.018组别 n 术前焦虑评分(分)术后排气时间(h)术后排便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并发症[n(%)]
3 讨论
为了缓解因术前过长等待时间给患者带来的焦虑情绪,本院依托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预住院的方式,将术前在院等待时间从以往的2~7天缩减至48 h以内。结直肠癌患者院前即可完成所有术前检查,仅需术前1天甚至手术当日入院即可。
无论是左半、右半结肠还是直肠手术,常规的机械性肠道准备并不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还可能增加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4]。通过缩短术前在院等待时间并精简术前肠道准备,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体现不明显。传统结直肠手术要求患者术前禁食10 h、禁水6 h,术前禁食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患者脱水,加重术后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最终影响术后康复[5]。董雪等[6]研究发现,禁食6 h、术前2 h口服或静脉滴注适量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因术后高血糖引起的应激,有益于维持机体内稳态,且术前2 h口服5%糖水250 ml可减轻术前的口渴和饥饿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烦躁情绪而提高舒适度。本研究观察组亦并未出现因缩短术前禁食禁水时间而导致的误吸。
临床上围手术期各种管道的建立,会给患者带来较为强烈的痛苦体验。以胃管为例,传统观念认为胃肠道手术前需行胃肠减压,通过胃管引流出胃肠道的消化液和气体,减少局部张力,进而降低术后胃瘫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王丹等[7]研究发现,术前进行胃肠减压不仅无法降低并发症,留置胃管反而会给病人带来强烈的不适感,还可能引起误吸诱发肺部感染。此外,术后恢复期间腹腔引流管、导尿管等各管路的存在,不仅限制患者的术后活动,还可能诱发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导致预后不良[8]。本研究发现,术前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术后早期拔除尿管及腹腔引流管,并未提高术后胃瘫、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同于传统的术后恢复理念,笔者认为使患者尽早进行活动能更有助于术后康复,与医院康复科合作,对于下肢无血栓的患者从术后第1天起即进行床上康复训练指导,包括下肢气压治疗和下肢主被动训练,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传统观念认为,术后禁食禁水除了能够预防术后恶心、呕吐,还能够避免食物对吻合口的刺激,减轻吻合口压力,然而并没有明确的循证学依据。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患者所需的热量及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促进肠蠕动、维护肠黏膜功能,有效避免长期禁食引起的黏膜萎缩和菌群移位[9]。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起饮水,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必要时口服营养补充,明显缩短患者术后禁食时间。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首次下床时间明显缩短的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明显提高,且大部分患者均有较高的接受度。
个体化宣教是舒适化诊疗理念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而舒适化诊疗理念与传统大众所知的诊疗理念存在部分冲突,如不重视宣教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不安情绪。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术前宣教及指导,详细介绍舒适化诊疗理念的具体措施和计划,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突出其高安全性与舒适度的优点,从而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治疗结束出院时,亦应给予患者个体化的院后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帮助患者做好心理调节,以消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