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文明教育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分析
2021-07-20王保生
王保生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导师,肩负着传递各种先进理念的重要使命.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萌芽教育,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本文基于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意在将环保理念传递下去.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
引 言
教師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同时,需要对教学内容有完整的把握,在对学生教学期间利用数学知识、方法等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学生在日常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长期形成环保意识并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教师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文明教育理念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心理需求为目标,积极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环节,保障生态文明教学的效果.
一、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基于社会、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理念,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它重点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强调自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其他文明形式相比,生态文明更有意义,更加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不忘尊重自然,以保护自然为前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前者包含后者的内容,要求人们在发展过程中抓住自然法则,通过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共同获得发展.
(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指教育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积极的观念,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依靠学科内容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结合,将生态文明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符合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小学数学为学生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充分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给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等方式实现教育之间的统一.
二、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获得终身发展.那么基于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如何科学地为学生构建教育模式是关键.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用更多的知识对自己进行武装,但是单独将生态文明教育搬出来讲解,会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外的额外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将两种教育相结合,实现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内在品格,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
(一)随意设置数学教学课程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有学生能力不符的情况,课本上的内容过于形式化.数学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对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理解不到位,导致成绩无法提升.此外,课程上存在内容关联性较差、单元存在跳跃性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学生无法有效接受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
(二)缺乏实践类教学课程的设置
教材上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掌握理论的同时与实践相结合,这也体现出教学内容设置的重要性.但是国内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内容比较缺乏,多数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最多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缺乏对实践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以致影响学生的成绩.
四、基于生态文明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一)在教学课堂中进行理念渗透
1.优选具有说服力的教材内容
在教育部提出新课标理念后,小学教学中不同学科的教材中逐渐融合了各种理念,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教师在为学生构建生态文明教学课堂的时候,应该基于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选取有价值的部分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这更加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解,通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环保的重要性.教师在为学生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观念一味地进行灌输.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学生对于新知识会产生迷茫,无法很快地理解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树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实际生活与知识结合在一起:树的种子长度可以用毫米来表示,小树苗的高度可以用厘米来表示,树苗长大后变成了树,它的高度则可以用米来表示.教学中,学生对于较小的长度单位比较好理解,但较大的长度单位可能超出小学生的身高,学生对其没有准确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树木,使学生知晓不同的树木高度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讲解,告知学生树苗想要成长为大树,需要同学们共同爱护环境,保护小树苗健康地生长.通过比较和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数学知识,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生态文明的内容,对所学习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再如,在“找规律”一节,教师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寻找规律.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教学课件,给出两排图形,上面一排是水滴,下面是树叶,每隔一个将水滴和树叶涂成黑色,让学生根据最后的图形找寻规律.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知识,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与水资源的状态.在学生找到规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科普:“水滴和树叶为什么变成了黑色,因为现在有太多的人不爱护环境,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同学们要爱护环境,营造美丽的生态环境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从心底产生保护环境的欲望,激发对环境保护的认同感.
2.利用数据讲解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教材上的数据结合环保内容,让学生回家对内容进行查阅,获得相关数据.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有效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自己查阅的资料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开展之前搜集相关的环保资料,并将环保资料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科学设计教学计划,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内容,又能提升环保意识.
例如,在学习统计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表格,上面包含中国、英国、法国等地区,下面是不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教师可以在讲完相关数学知识后,对学生提问:“有人知道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是多少吗?”教师先看一下班里的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调查作业.小学生对于环保的理解过于粗浅,无法知晓森林覆盖率的占有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通过自己找寻相关资料,或者在父母的帮助下获得真实的数据,第二天再根据调查的数据在表格内填写.学生在理解统计图意义的同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为学生补充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使学生知晓现今国内的森林面积远远不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借助数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生态问题加强认识.
再如,统计图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个10×10的方格,使用水滴、土壤、风、树叶等元素设计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对方格内不同的元素进行整理,分析出哪种元素数量最少或最多.在学生查找出结果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拓展,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某种元素最少的原因,再根据地球资源的现状为学生做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对环保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实践中进行理念渗透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教学中,实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在教学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植树节进行活动和学习,通过情境教学进行实践,同时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每隔兩米栽种一棵树苗:“两米的距离是多少呢?同学们有概念吗?”学生会根据学过的长度单位对栽种位置进行衡量,提升学生热情的同时,又保证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提升学生对于环保的认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此外,教师在课后也可以针对实践为学生布置环保调查小作业,使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提升对环保知识的认知.例如,家家户户都有时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对家里的废旧电池数量进行统计,上课时教师将班里学生的统计结果进行整合,制作出统计表格,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针对表格提问:“哪名同学家里的废旧电池最多呢?最少的又是谁呢?最多和最少之间相差多少?”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学生既能在调查的过程中提升环保意识,在调查过后对自己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需要把握好教学主次的“度”,不要让生态文明教学抢占了数学知识的风头,还是要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将环保知识进行合理的渗透,而不能为了强调生态文明而颠倒了主次.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构建生态文明教学,从教学内容入手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加以培养.学生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态文明相结合,通过数学知识进一步贴近自然,使身心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心智上处于懵懂的状态,通过渗透环保教育对其进行启蒙,与教学既不冲突,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让环保意识在学生的心里扎根,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福天.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2020(28):179.
[2]李新,杨杨,汪慧明.数学有“德”: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1):104-109.
[3]刘素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