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几点实施策略

2021-07-20霍秀芹

天津教育·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美育道德与法治

霍秀芹

【摘  要】在人的品格塑造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促进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学科,它具有“德育”和“美育”双重功效。本文从“活动体验”“自主学习”“对话教学”三个维度论述了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9-0027-02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haping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character.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 is a key subject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values and morality, which has the dual func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ctivity experienc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dialogue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teaching;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里,美育被理解为理论上的美学与实践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笔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美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美育的津梁作用和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对话等实施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陶冶情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实施活动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对学校教育的要求,“重过程,轻结果”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转型的重点。所以,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与曾经的“思想品德”课一样,要彻底变“填鸭式”教学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学科本身的美,享受不一样的学习过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计,提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切身“经历”体验感悟“美在身边”,进而学会呵护生命中一切的美好,进而去传播美、创造美,增强道德敏感性。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设计,可以是课堂“做游戏”,也可以是“春游”,还可以适当加入亲子活动。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育主题资源,教师只要深研教材就可以挖掘到“美育培养点”。例如,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最喜欢的地方”“美丽的冬天”等,教师都可以将其设计为活动体验课,以“某地一小时游”为主题开展小型郊游活动或将课堂设置在操场、附近公园等室外可利用的场地,通过创设美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生活中的不同风景、不同事物的美,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在家乡的大街小巷走一走,通过切身体验认识家乡美,内心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察冬天的景物,感受冬季独特的美,从而热爱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这些真实、直观的美的体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内心“保护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意识。

二、引导自主道德学习,培养学生的价值探究能力

打造“探究式”课堂是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极为符合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對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可以净化心灵,收获价值观的升华。这就更需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去自主学习、探究,进而拥有较强的价值探究能力。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多主题都可以设置为“探究式”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裁判”的角色,充分让学生主动体验和学习道德,得到“美育”塑造。

例如,在执教“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所在城市诸多美景图,同时为学生播放赞美当地家乡的歌曲,将学生带入唯美的课堂氛围中,进而让学生就“家乡美”主题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行讨论出“家乡都有哪些美丽的山水”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课堂,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调动视觉、听觉、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家乡美,从而增强了审美意识,学会感知美、体验美,并立志为自己的家乡“创造美”。再如,某教师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小组探究题目:“看到高悬在空中的圆月,你们想到了古代的哪些诗句呢?请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在自主探究后,找到了诸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并从优美而充满寓意的诗句中,用心欣赏了明月之美,并深深体味中秋佳节团圆之意,进而在情景交融中使自身审美素养得到升华。

三、开展对话教学,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我们学习的道德法治观念皆来自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开展“对话式”教学,采用“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下,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受到“德育”和“美育”。

例如,“空气清新是个宝”这一课的学习,“空气污染”这个命题是当今时代妇孺皆知的,并且“如何使空气清新”以及“空气清新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也是老少皆宜的讨论话题。当在你走在大街小巷,你每呼吸的一口空气是否清新?清新的空气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当今为什么有人提倡“多植树”或“用自行车取代汽车”呢……这样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足以作为小学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轻松的“聊天”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学生想象和创新,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表达。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专注倾听和全程引导。因为虽然学生通过回忆或表达联想起了相关知识,但对小学生而言毕竟仅仅只是感性的体验,或者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夸张的错误认知。如对“净化空气”的思考,有的学生就会说出“我要弄一个魔法瓶子,把空气吸进瓶子里,然后经过魔法净化,再放出新鲜空气加好了”。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其大胆的想象力进行鼓励和赞扬,再引导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用心感悟并有合理的想象,提出的方案也要是可行的”让学生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知,形成面对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教师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延伸“对话”,就学生“释放空气”这一想象,教师可以此为基础,与学生继续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东西可以释放“净化空气”的物质?学生会联想到植物或树木、森林等,进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植物造林”的净化空气作用,并通过不断对话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保持空气清新可以为我们打造“环境美”,让学生内心开始憧憬花园般美丽的生活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呵护美”的意识,进而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创造美,促进学生的审美修养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对新时代小学生有重要的德育意义,而且拥有很强的美育價值。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道德意识,还可以增强审美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悟美、呵护美、创造美。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该科目的教研,并努力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美育”渗透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注: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美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JXY114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爱红.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审美情趣及其培养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美育道德与法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美育教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