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效果
2021-07-20施劲松
施劲松
江苏者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海门 22612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且脏器功能衰退,因此对手术与麻醉的耐受性降低,术后易出现强烈疼痛感,对于手术麻醉提出更高要求[1]。目前临床上主要将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作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麻醉方式,其起效快,效果确切,可取得较好的肌松效果,但术中血流波动明显,且易出现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并不适用[2]。有研究发现,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不会对机体呼吸与循环系统产生明显影响,可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且局部准确给药起效更快,借助超声可获取精准定位,达到快速阻滞神经功能,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作用[3]。但对于外周神经阻滞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并无过多研究[4]。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68.82±5.24)岁;身体质量指数18~27 kg/m2,平均(22.65±2.45)kg/m2。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60~88岁,平均(68.90±5.33)岁;身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22.78±2.51)kg/m2。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ASA分级为Ⅰ~Ⅱ级;具备股骨粗隆间手术适应证;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明显异常;免疫系统异常;凝血功能障碍;麻醉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无创血压、ECG和SpO2,使用充气式保温毯术中保温。全部患者均行股骨近端髓内钉术。对照组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穿刺点为机体L3~4腰椎间隙,腰麻针刺入,有脑脊液流出后,采用1~1.5 mL 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注入蛛网膜下腔,收回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以麻醉平面作为依据,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间断及麻醉效果加用3~5 mL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观察组麻醉方法为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取健侧卧位,应用B超扫描L3~4腰椎,将探头频率控制为2~6 MHz,穿刺点确定为双侧髂前上棘最高点连线背正中点向下1.5 cm与阻滞侧水平旁4 cm左右,将电极安装于小腿位置,辅助定位,电流控制为1 mA,进针时针头达到腰肌间隙邻近腰丛位置,若股四头肌回缩,则表明穿刺成功,再次检查无误后采用15~25 mL 0.37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注射;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取健侧卧位,将探头频率控制为4~8 MHz,穿刺点位置确定为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下大约3 cm的位置,借助B超予以引导,穿刺针针头达到坐骨切迹的位置,若患者出现非自主足背伸或跖屈,则表明穿刺成功,将电流强度调整为0.4 mA,若足部症状持续存在且回抽无血,则采用20 mL 0.12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注射。术后两组患者均应用静脉镇痛泵维持镇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与维持时间;比较两组术后2、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共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明显[5];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短,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阻滞效果比较[(),min]
表1 两组患者阻滞效果比较[(),min]
组别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 维持时间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值P值10.33±1.86 6.55±1.20 10.527 0.001 227.51±45.69 271.89±50.05 4.037 0.001 14.85±2.36 10.41±1.87 9.090 0.001 199.87±26.58 250.20±38.47 6.635 0.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12、24 h的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 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术后2 h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48 h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值P值4.11±0.62 3.20±0.51 6.987 0.001 3.15±0.41 2.58±0.36 6.440 0.001 2.85±0.35 1.96±0.22 13.271 0.001 2.00±0.45 1.88±0.39 1.242 0.218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心动过缓3例,尿潴留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5%;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心动过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6,P<0.05)。
3 讨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确切,可使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但老年患者的麻醉难度加大,做好麻醉方式选择尤为重要[6]。全身麻醉可取得良好肌松与镇痛效果,但会对机体循环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且术后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率高[7]。椎管内麻醉可使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但老年患者的穿刺难度较大,容易引发硬膜外腔出血[8]。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上具备较高的应用率,要是一种局部麻醉方式,可使机体呼吸与循环功能受到的麻醉影响降低,同时不会出现全身麻醉导致的呼吸抑制,可使术中血流动力学保持在稳定状态,因此在高龄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9]。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6.55±1.20)、(10.41±1.87)min,均短于对照组,同时维持时间分别为(271.89±50.05)、(250.20±38.47)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神经阻滞起效速度更快,且维持时间更长。与相关学者[10]报道: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为(6.14±1.46)min,明显短于常规硬膜外麻醉的(9.86±1.55)min基本相符。同时该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12、24 h的VAS评分更低(P<0.05),提示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主要是由于借助超声进行穿刺引导,避免对神经或血管造成损伤,同时可根据超声结果来调整注射部位,使药物的浸润效果得到保障[11]。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与相关资料中[12],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时,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20.00%基本相符。提示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观察组麻醉方式为局部用药,因此麻醉药物不良反应更少,可使麻醉安全性提升。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效果确切,具备较快的神经阻滞起效速度,且作用维持时间长,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