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资源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以韶关乡土文化为例

2021-07-20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韶关乡土

甄 欣

(韶关市第五中学,广东 韶关 512000)

“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是各学科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版块。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浸润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养成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1],这说明语文学科的教学极其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地区都在加大本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不囿于教材,科学利用所处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文化精髓如潺潺活泉般注入语文课堂中,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韶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一)韶关现有的乡土教材

民族自强源于文化自觉与自信。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造成一些中学生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缺失。学校要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国许多省市都有意识地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目前,韶关出版了《善美和谐的家乡——韶关》这本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它分为山水名城——韶关的生态环境、三省通衢——岭南的交通商贸重镇、韶乐遗韵——韶文化的源流与精神、人杰地灵——韶文化的名家风度、兴学重教——韶文化的“教化”传统、和而不同——岭南的宗教文化圣地等六个单元,是一本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且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教材[2]。

(二)韶关学子的文化浸润基础

韶关是粤北著名的山城,学生对于山石有着天然的熟悉感,这是韶关文化的天然组成元素。在中学生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以山川为主题,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山下停泊休憩时所见的潮平岸阔、江山如画的秀丽之景;郦道元的《三峡》按一天的时间顺序描绘了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景色;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描写清晨寺院秀丽幽静的美好景致,寄托了作者融情于山水的朴素情怀。好的教育总是对人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山水名篇可了解与自己生活环境相近的粤北山区,从而不断加深对韶关文化的认知。韶关各校的校歌也包蕴着丰富的韶关文化因子,校歌是集一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等综合校园文化的体现。每位学生都不会忘记每周一站在国旗下唱国歌和校歌的红色记忆,好的校歌会融入乡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如韶关市田家炳中学校歌:韶城巍巍,武江滔滔,看我田中,旋歌嘹亮;又如韶关市北江中学校歌:北江河畔,五岭之阳,桃李芬芳,全实严勤是我们的校风;韶关市一中校歌:三江盈盈,韶乐幽幽,南粤名校,韶城之珠,严谨博学,团结进取;韶关学院校歌:迎着丹霞的朝阳,带着北江的激浪,来到韶关学院校园,社会也是我们的课堂。以知识美丽我们的年华,以勤奋绣美我们的青春。这几所学校的校歌都融入了韶城的元素,对学生起着明责、抒情、励志的鼓舞作用。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浸润在韶关乡土文化之中的良好基础。

二、教学中融入韶关乡土文化元素

(一)韶关乡土文化内涵

何谓韶关文化?它实质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地方文化。宋会群在《论韶文化的概念与区域文化特征》中认为:“韶文化是分布在粤北地区的、由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一种有着较突出特征的区域文化,其文化核心是以‘韶’为主的包容、和谐、善美传统,其文化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舜韶乐文化、客家文化、瑶族文化、南禅宗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矿冶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等,在文化形态上既表现了与岭南文化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各方面的多元性和独特性。”[3]古往今来,在这片古文化遗存极其丰厚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都推崇着爱国守礼、坚毅不拔、邻里友好、乐善好施的传统文化风气,这些道德文化不仅可以在中学生三观形成阶段内化于心,而且与维护社会安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

(二)韶关特色文化元素

乡土特色文化元素,包括民居、服饰、音乐、方言、饮食等。以饮食为例,地方美食作为家乡的特色元素,是乡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没有什么比“乡味”更能抚慰心胃了。韶关,因其处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所以饮食文化也是集各地之大成,用料庞杂、风味各异。在韶关人的餐桌上,无论是山肴野蔌还是珠翠之珍都烹饪精良,变化无穷,总是让人食欲大动。可以说,地道的美食从食材的获取到烹饪方式,都充分展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色,每一道菜品的背后都是自然环境、时代背景、人类生存的优选。学生若懂得美食背后的故事,可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领悟能力。把这些“烟火的味道”纳为写作的天然素材,有利于语文作文教学,能让作文更充实、真切。

孟子讲究知识要靠自己去吸收和理解以形成独特的领悟,而五四运动以来“科学”和“民主”开始深入人心,文字创作氛围逐步突破八股文的束缚,越发崇尚“重个性,写本真”。教师应发挥人本理念,把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尝试让学生突破束缚走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三)在课堂中渗透韶关文化元素

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学生熟悉的乡土风物,可让学生有处处是惊喜之感,提高他们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在讲授此课时教师可以韶关地标“中山公园”为切入口进行教学。在课程开始展示公园图片,然后开始导入:说起中山公园,相信咱们一定不会陌生。尽管流年似水,匆匆而过,但我们从儿童成长为青年,父母也开始变老,只要讲起童年时的快乐回忆,一定少不了中山公园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那同学们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中山公园吗?由此,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开始对课文产生兴趣,再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即了解传记的写法,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又如桥,连接着一座城、几代人。韶关市区内横跨河流的公路桥就有10座之多,可以说这是一座用桥连接起来的城市。韶关的学子都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许多桥,却不一定知道有着2 000多年历史的韶关又名“桥城”。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结构精巧,意境新颖,韵律和谐,富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诗。学生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应当会逐步体会作者的情怀,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在学生熟悉的具象上慢慢迁移,如让学生开始回忆自己身边的桥,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联系,代表着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诗的意境。随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获得情感体验,逐渐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

韶关坐拥许多风景名胜,就像一幅景致迷人的山水画在粤北地区悠悠地铺展,在广东一隅绽放出它的地域之美,而高中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山水游记的课文。《百丈山记》是朱熹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感,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道山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散文。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描写了闽地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和风土民情,是一篇上乘的游记散文。韶关有许多可以供学生游历的名山,例如仁化县的丹霞山,始兴县的车八岭,乳源县的南岭,乐昌市的金鸡岭,都是韶关值得一去的风景胜地。众所周知,一切文艺创作,都得先有生活。游记强调作者的亲见真闻,强调第一手材料,强调现场感受。不身历其境,就不可能写游记;不从游览、观察的体验出发,而从某种概念出发,不可能写好游记。语文教师可利用当地的资源,在学习游记篇章时争取带学生去攀登韶关的名山,让学生在切身的感受中掌握写游记的要领。

作文教学不能把学生“幽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要尽量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激发起学生灵动的天性。作为中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教师可设计相关的作文教学任务,如“领略善美韶城的醉人风光”写作专题,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韶关的特色景观,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感受韶关当地的美景,并把心中的愉悦之情及时记录下来,写成习作。

三、课例设计

(一)课程分析

韶关有许多历史名人值得学生铭记和学习。20世纪初,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先生曾说:“人类的生活整个的纵向去看,便是历史;横向去看,便是社会。”[4]在韶关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推动着社会进步、有着非凡故事的历史名人。认识这些名人可以充盈学生的写作库存,同时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当下不少高中生对娱乐圈的明星处于一种过分关注或追捧的状态,甚至喜欢在作文中以个别三观不正的流量明星为榜样举例,价值观产生偏离。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同时将历史人物、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历史名人的成就、精神激励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性追“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历史名人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养成检索信息的习惯;

2.增强学生整理和汇报信息的能力,加强小组成员间合作的能力;

3.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检索信息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名人的背景资料和故事,并在此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及热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分成数个小组,各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名人资料整理成名人简介,以资料卡形式投影分享给班里同学,并指派一人作汇报。

(六)教学过程

预设1:侯安都出生于始兴豪门,即现在的广东乳源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他早年曾被始兴内史萧子范征辟为郡主簿,后追随陈武帝平定侯景之乱,参与袭杀王僧辩,数次击退北齐军,辅佐陈武帝建立陈朝。陈武帝驾崩后,侯安都拥立陈文帝为帝,讨平王琳,升任司空,进爵清远郡公,后改封桂阳郡公,又以平留异之功加封侍中、征北大将军。

教师评价:侯安都不但辅佐陈武帝建立陈朝,而且还是拥立陈文帝为帝的南北朝时期的开国元勋,真不愧是一国的定海神针,令人钦佩。

预设2:余靖是北宋政治家,“庆历四谏官”之一,韶州曲江人。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光辉业绩彪炳青史,动人风采流芳百世。与余靖同朝为官的蔡襄赞其“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5],赞扬其为朝廷尽心竭力。

教师评价:余靖对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例以及佛道要义无所不通,后人建风采楼以纪念他,现在我们每次去市区经过风采楼都会想起这位北宋名臣。

预设3:谭太初是始兴人。历任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参政、工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是明代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据《明史》和《南雄州志》记载,谭太初任江西按察副使期间,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度痛加裁革。面对恶势力,他是一个毫无惧色,坚决依法惩办,毫不通融的好官。

教师评价:明朝时期面对恶势力毫无惧色、对于劳民伤财的驿传制度痛加裁革,人称“谭青天”的明代清官谭太初,值得人们世代铭记。

预设4:廖燕是韶关曲江人。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因一介布衣,既无显赫身世,又乏贤达奥援,所以生前死后,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间,阮元主修《广东通志》,其集已难寻觅。他一生潦倒,在文学上却颇有成就。

教师评价:以文章厚重雄浑、大气脱俗而出名,被日本著名儒学家近藤元粹列为中国明清文坛八大家之一,有兴趣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作品。

各小组发言完毕,如有遗漏重要的家乡名人信息,教师可及时作出补充。随后,教师展示韶关各主要名人的资料,以呈现更全面的历史名人大观给学生了解。

(七)教师补充

在韶关众多的历史名人中,张九龄名气最大。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他的《望月怀远》被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学生对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主题句印象深刻,耳闻则诵。这一句诗看来平平无奇,没有华丽炫目的字眼,却在自然中描绘出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生成了一脉高华浑融的气象,完全切合了“望月”的主题。其实,张九龄除了这一极妙的千古佳句外,还有很多名句值得学生去参读,细细品味其中做人的道理,如“前事昭昭,足为明戒”,意为“历史上的事情清楚明白,完全可以给后人作为借鉴的明镜”。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与其义一致,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战火,向往和平的坚定立场。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外交问题上引用了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意思是“只要彼此能够包容和理解,勿论远近都没有关系,纵使相隔万里也能似邻里一般亲近”。这句诗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关系的真实写照。韶关历史名人张九龄的诗句对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依然有充满正能量的影响。

(八)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不少家乡的名人,他们在悠长的岁月中对韶关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是家乡未来的建设者,家乡未来的发展要靠我们去努力。请同学们以韶关的家乡名人为源头画一幅思维导图,看看大家能迸发出什么样的思维火花,也整理一下我们学到的知识,累积为作文素材,见图1。

图1 思维导图

四、结语

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和渗透,全方位地与学生身边的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在这个世界,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国家在内以此团结民族的凝聚力,在外得以置身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的基本依据。其实,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乡土性的文化,乡土的本色是关于“土”的思考,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脚下的泥土,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基。乡土文化复兴的实质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主要实施途径就是在学生中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韶关乡土文化资源,就是助力学生在认识自己故乡的基础上,激发乡土情怀,进而为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贡献力量。可以说,加强乡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在承担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义务中的一个试验,同时也是中国复兴文化自信之路在当下中学教育中的积极试行,对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韶关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乡土中国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合肥市历史名人文化旅游研究
读《乡土中国》后感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