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对分课堂教学研究
——以“大学创新英语”课程为例
2021-07-20黄莉萍
黄莉萍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对分课堂(PAD Class)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两者优势进行科学的有机整合,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1],实现生生、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模式适合我国的高校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课堂教学的困境。近几年来,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分课堂的研究迅速发展。一方面,对分课堂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得到全面展开与阐释,研究者发现对分课堂在总体上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成绩[2];另一方面,研究者开始将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雨课堂等教学模式或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如曲通馥将雨课堂与对分课堂结合起来对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检验和效果评估[3]。然而,就研究方法而言,有的强调教学效果的实证分析,却忽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有的虽然阐释了详细的教学步骤,但在执行每个步骤时是否完全符合对分课堂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商榷,就研究对象而言,研究者将对分课堂运用于大学英语词汇、翻译、写作等方面,如刘代琼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来设计主题式词汇教学活动,通过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4]。
从上可知,迄今尚没有结合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对大学英语对分课堂进行的探讨。毛伟、盛群力认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尚未聚焦系统化教学设计,鲜有研究关注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教’这一问题。”[5]“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是一张处方,将之恰当地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5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课堂教学,使大学英语效果更好(more effective),效率更高(more efficient),学生参与度更强(more engaging),即实现3E的大学英语教学”[5]。而iSmart与超星学习通都是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ipad等移动终端的智慧教学平台,两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对分课堂教学。本研究借助iSmart外语智能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平台,将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通过对“大学创新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提出可行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方法。
一、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与对分课堂
泰勒认为有必要建立类似的知识体,这样的学科可以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6]4。“中间人”就是教学设计。系统化教学设计是基于具体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设计,设计者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目标是什么)?二是我们怎样到那里去(需要有什么的教学策略与媒体)?三是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目标(如何检测,如何评估与教学调整)[6]335-336?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首要要点是确定教学目标,让师生明确“今天要到哪里去”,这与对分课堂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对分教学亦对教师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与对分,教师教的责任明确,学生学的任务清楚。系统化教学设计预先规划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准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以四步曲(激活已有知识、呈现新知识、尝试应用、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怎样到那里去”,其涉及的新知识面较广,没有界定范围,可包括词、句、段等所有的知识点,尝试应用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学生尝试将刚学到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与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形式的交际,甚至将新知识运用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变式环境中,使学习得到迁移。对分课堂以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大过程引导学生到“目的地”,其中“讲授”有一定范围限制,不再只侧重详尽讲解“新知识”如词汇词组、重难点句子、语法等,而是重点阐释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等,引领学生发现并找到课文相关线索,“内化吸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自主学习内容,为课堂展示进行充分的准备,“讨论”通过小组学习与讨论进行互助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基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理论,具有“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系统化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有效化,印证了“在多种不同应用水平以及几乎所有文化中都可以使用教学系统设计”[7]。将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对于提高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图1 基于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模型
二、对分课堂在“大学创新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一)对分课堂实施的方法
本学期教学对象为某学院2020级新生,所用教材为《大学创新英语》第一册。本课程共48学时,教学12周(1-4周新生军训,5-16周授课),其中听说8学时,2学时/单元;精读12学时(精讲Passage 1),3学时/单元;泛读、翻译、写作各4学时,1学时/单元;每两周约8-9学时,完成5个单元的教学。具体内容设置见表1。
表1 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单元设置
由于听说课包含听力理解、视频理解和口语活动等,以学生练习实践技能为主,在课前采用iSmart平台预习环节布置讨论内容,实施当堂对分。如Unit 1 Dream教 学 内容中,课前采用iSmart平台布置预习任务,设置了开放性的材料:“different people’s dreams”和“how they realize their dreams”,使学生在预习阶段能将这些知识点初步内化,课堂上第一节课先完成听力,第二节课再让学生先独立思考“My dream job & reasons for career choices”,然后和小组成员讨论、创设情境对话练习,最后分享成果。
对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的精读课,课堂上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多,学生巩固复习所花时间相对长,这种情况下可兼用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iSmart平台下达讨论环节任务,教师讲授后由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总结提出问题,各小组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提出本课的难点。例如,对于Passage1Millennials Define the New Dream Job的知识,在课前采用iSmart平台预习环节布置口语训练和文化背景知识内容,第一节课要求学生进行口语演示和分享“which companies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to you?”结 合 课 本 提 供 的 听力导入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What matters to you when you choose your dream employers”。第二节课由教师进行框架性讲授,通过课文结构、重点、难点字词句帮助学生梳理语言知识点,注重讲解课文中运用到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但不穷尽课文内容,在课文讲解后,在iSmart平台发布具体讨论内容,讨论在下周的第一节实施。学生有一周的时间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对教师讲授的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内化吸收,为下一次课堂分组讨论奠定基础。
作为泛读材料的Passage 2,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也可用于口语训练,可采用当堂对分教学。教师要求学生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在规定时间内找到问题答案,然后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提出口语训练话题,最后阐述小组讨论后的结论。写作与翻译可采用当堂对分教学,教师先讲授写作格式、要求与翻译技巧,布置写作题目和翻译段落,然后要求学生进行作文框架设计和翻译实践,小组对框架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准确性进行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作简要点评。
(二)对分课堂模式实施过程
“大学创新英语”对分课堂模式实施运用的学习平台与资源是iSmart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实施过程贯穿课前(Pre-class Activities)、课中(In-class Activities)、课 后(After-class Activities)等 环节。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细节见图2。
图2 对分课堂实施平台与过程
1.课前学习——课前的任务与引导
利用iSmart平台下达讨论内容,并要求学生完成课前教学资源的在线学习,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学生课前预习质量可从时间、内容与评价三个因素把握。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左右,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课前学习负担,学习内容形式可多样化,包括PPT、微课、听力等,学习评价可通过平台完成量的统计与完成质量(教师随机抽查)。课前学习是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则代表了教学目标。学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为课中学习与讨论作铺垫。
2.课堂实施——课堂的讲授与讨论
教师的课堂讲授主要围绕文章结构、写作特点与方法等展开,引导学生找寻课文段落关键词或关键句,或概括段落中心大意。讲授强调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重点和难点,但不必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讨的时间空间。课堂讲授时间一般为4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讨论时间加以限定,通常为15~20分钟。利用超星学习通的分组、选人、评分等功能,实施线上、线下的对分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每个小组由3~4人成员组成,组长合理安排成员就事先布置的话题依次展开讨论,每个成员发言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小组在分享交流之后总结并形成讨论结果。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随机抽查,选到哪个成员,该成员就代表本组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的精华,小组代表发言时间控制在5~8分钟内。每次讨论随机抽查3~4个小组汇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过程。未抽查到的其余小组上传汇报各组讨论结果与问题,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发言时间和内容,可让其他组成员进行解释或补充。最后3~5分钟由教师作简单总结,主要是解答共性问题,点拨学生没有涉及的比较重要的地方,以期巩固提升所学内容。见图3。
图3 对分课堂讨论环节流程
3.课后学习——课后的内化与吸收
课后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进一步内化吸收所学知识的阶段,是教师讲授之后的自主学习。学生吸收、内化教师讲授过的内容,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尽可能以概要的形式进行条理化整理、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并列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及已经弄懂、未弄懂的问题,即“亮考帮”。“亮考帮”强调知识运用,将学生独立学习的结果分为最大的收获、学懂的、不懂的三部分,为小组讨论准备素材。
4.课后提升——课后的检验与拓展
依托iSmart平台下达单元测试任务,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测试。任务分为实训任务模块与单元测试模块。教师挑选基础较好的学生成立出题小组,由他们负责搜集各组“帮帮我”和“考考你”的知识点,然后整理成实训模块,学生每完成一道题都会增加相应的分值,任务可设置5~10道选择题。单元测试模块设计若干判断题和填空题,形成一份试卷,学生完成试卷提交后就能看到成绩和试卷的统计结果。
(三)课程考核与评价
对分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配合对分课堂教学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本学期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考核由平时考核成绩、体验英语活动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总成绩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平时考核成绩(20%)+体验英语活动(10%)+期末考核成绩(70%)。
平时成绩以学生平时作业成绩为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签到、小组讨论和分享、平时对分作业。教师布置难易适中、具有开放性的对分课堂作业,使成绩差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拓展与延伸,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验英语活动以英文歌曲合唱、英语电影配音、英语戏剧、现代小品四大表演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写作大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四大语言技能竞赛为主要活动形式,由各院系先组织初赛,再经过院系选拔推荐参加全校决赛。学生参加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活动中的每一项,记学期总评成绩6分,并对获奖者给予加分:优秀奖加1分、三等奖加2分、二等奖加3分、一等奖加4分;参加两项活动记8分;参加三项活动记10分。期末考核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范围覆盖本学期所学的五个单元,涉及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翻译与写作。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对分课堂课前确定教的目标与学的任务,课中通过“讲授、内化吸收、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最终形成过程性评价。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但优化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促进了大学英语实现有效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在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对分课堂具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整套完整的体系对于实现高效化、系统化大学英语对分教学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对分课堂基于iSmart等信息化平台,提供个性化、过程化的考核,并关注不同学习需求,让学生能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1]。通过iSmart预习环节下达讨论任务,学生利用线上线下丰富的资源提前熟悉内容,教师在课堂中讲解重难点,但不穷尽内容,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机会。讨论式的对分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组内和组间的讨论与交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任务、讨论方式与评价机制等内容,更有效应用iSmart等信息化平台与资源,创建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对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