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20赵三银黄华明黄德群孙家明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韶关县域整体

廖 益,赵三银,徐 剑,黄华明,黄德群,孙家明

(1.韶关学院 院长办公室;2.韶关学院 教育学部;3.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4.韶关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韶关 512005)

县级政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县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教师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韶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肩负服务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以教师为本和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以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协同理论为指导,以“系统谋划、科学规划,精准需求、精准施训,聚焦主线、带动全员,四方协同、整体提升”为基本路径,在精准需求调研基础上帮助县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规划,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进行精准培训,坚持政治性和评价导向性“两体现”,开发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聚焦“三主线”,带动全员专业发展;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四平台、资源共建共享等四机制、决策咨询等四服务,推进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四方联动,构建形成了“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问题。研究与推广该模式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现实 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韶关学院地处粤北地区,长期服务于占广东省土地面积约1/10的韶关、清远、河源等地市,也是引领和服务该区域基础教育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长期以来,本团队一直关注和研究粤北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有四大问题:

(一)县域政府及中小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整体提升规划

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县域政府、中小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普遍缺乏整体规划、系统考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培训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计划性,造成培训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培训过度与培训缺失并存,培训难以起到有效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更不能做到有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二)县域中各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 不高[1]

省市县(区)校等各级培训未能精准掌握需求,培训供给与教师需求不匹配,培训课程的开设缺乏针对性,常常以师定课,培训的“教”与“学”脱离,难以满足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需要。县域各级培训缺乏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制度,原有培训模式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

(三)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自认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应对既有的教学任务,超过50%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目标和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生态氛围,教师个体和群体对专业发展的愿望不强烈,内生动力不足。

(四)县域教师培训主体及资源条块分割、协同联动不足,培训质量不高

承担县域教师培训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缺乏协同、形成不了合力,实施主体协同联动不足,资源不能共享,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好,难以有效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积极探索,分阶段推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韶关学院针对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存在的问题,按照“精准需求、精准施训”的策略,聚焦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三条主线,加强实施主体的四方联动,逐步建立健全“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科学统筹、教师培训资源分散、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影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了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教师教学质量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具体而言,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一)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培训路径(1999-2010年)

1999年,韶关学院联合韶关市教育局探索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问题。首先开展全面调查研究,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提出由校长和骨干教师引领全员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启动首期韶关市“百千万”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其次,按照“需求导向、按需培训、骨干引领、整体推进”的原则进行探索,在摸清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施精准培训,初步形成了“精准需求、精准施训”的基本路径。

(二)重视凝练成果,形成创新模式(2011-2015年)

2011年,韶关学院获批中央财政专项“粤北现代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训基地建设”。针对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协同联动不足的问题,通过实施主体的四方联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了实施主体协同性不足问题。2015年,韶关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在系统梳理、全面总结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由“全市培训”聚焦到“县域整体”;针对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整体提升规划,以及2015—2030年教师队伍进入退休高峰期同时迎来大批新人的趋势,将新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关注重点,逐步形成了聚焦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三条主线,开展培训并引领带动全员提升的新格局。通过实施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学校管理干部领导力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引领工程、新教师成长工程、乡村教师提高工程,探索建立了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精准培训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了“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新模式。

(三)强化实践总结,辐射推广经验(2016-2021年)

2016年,韶关学院受委托组织对韶关全市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为韶关市制定了“十三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2017年,教育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以该学科和教师教育专业群为依托,整合校内12个师范类二级学院资源,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持续完善该模式的实践总结并在省内外辐射推广。2018年,韶关学院成为“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2019年,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在广东省教育厅的考核验收中获得三个优秀之一(面向区域类第1名);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韶关学院把教育厅组织专家制定的《广东省教师校(园)长培训课程指南》率先应用于韶关实践,借助最新的培训课程指南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课程体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全省“三区”全员培训中推广韶关学院探索形成的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经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是县域教师管理改革和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韶关学院助力协同韶关市在“县管校聘”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与鲜活经验。广东省高度重视改革效果的评估,2020年广东省委改革办委托韶关学院开展当年省委重大改革评估两项之一《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效果评估》,评估报告得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8位领导的圈阅和批示。成果负责人廖益应邀到江苏、江西、陕西、广西、内蒙古、宁夏、海南等地的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推广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经验做法。项目组成员多次应邀到全国会议和省内外培训班宣传推介相关经验与做法。

三、探索构建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新模式

在过去学校领导和有关教师多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尤其是近年来,韶关学院在精准需求调研基础上帮助县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规划、开展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精准培训,通过建立与开发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县域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聚焦三主线(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带动全员专业发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良好生态,重点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实现县域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整体提升目标;通过构建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四平台、资源共建共享等四机制、决策咨询等四服务,推进高校、县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四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中四大主体协同联动不足、体制机制不顺不活等问题,构建形成了“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新模式,见图1。

图1 “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模式

(一)高校牵引、统筹县域,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

2016年以来,韶关学院牵头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相继组织对韶关全市及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制定韶关市“十三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为乳源、南雄、仁化、浈江4县(区)制定县域中小学教师培训发展规划;2018年,为始兴县制定三年教师培训发展规划;2019年,为武江区制定三年分学科教师培训发展规划。教师队伍专业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生涯发展阶段和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方面[2]。多年的实践证明,以县域为单位制定规划、有序推进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与前提。

(二)问题导向、需求施训二精准,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转变高素质教师培养模式,实现教师个人研训的个性化、精准化,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3]。通过实施“二精准”,进一步更新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帮助县域制定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规划、开展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精准培训,通过建立与开发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县域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通过精准调研摸清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按照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的思路,协同制定科学规划和培训计划,以精准施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4]。特别是通过创新需求调研的视角,如在中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数据中,从高错误率知识点溯源教师“教”的问题,精准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校本研修、研课磨课等教师培训的主题;开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调研的问卷、访谈提纲、听课、说课观测量表等科学工具,多层面、多角度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培训对象的需求,从而形成一县一案[5]。

在精准实施培训中,培训需求评价是教师培训核心要素之一[6]。韶关学院通过明确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坚持政治性和评价导向性“两体现”,制定培训课程的目标任务,实施教、科、研、训、管一体化培训策略,统筹用好“省、市、县、校、名师工作室”五级培训资源,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开发了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后备干部、班主任、专项类等6个类别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自主选学与同行互学、跟班学习与随岗学习“四结合”的原则开展课程实施。具体情况见图2。

图2 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课程体系

(三)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实施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三主线培训

韶关学院聚焦于校长办学理念引领、骨干教师专业带领、新教师提升本领“三条主线”,以带动全员整体提升的策略和方法,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实施“五大工程”,推动全员培训,实现整体提升。

1.遵循“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分层培训、改进导向”的理念,实施校长培训。韶关学院依据国家标准、地方需求和学校需要的实际,围绕过硬政治素质、先进办学理念、卓越组织能力、优秀协调能力、良好社交能力、资源统筹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发展能力九大模块,构建了分类分层分岗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了5类课程共200多门。一是专项能力提升班课程,包括中国教育史、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价等29门;二是百千万校长班课程,包括岭南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育人功能与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等22门;三是校长提高班课程,包括坚守理想信念、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校内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等模块;四是校长任职班课程,包括校本研修体系建设、中学课程编制的原理与方法等44门;五是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课程,包括特色校本体系建设、中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等43门。开设了县域中小学校长任职班、提升班、高级研修班及各类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校长专业化水平。

2.通过分类分层分学科分学段实施县(区)级、校级骨干教师培训。对骨干教师分类分层分学科,摸清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现状,有针对性地落实开展县域中小学名教师培养、省市县级名师送教送课、种子教师培养等系列计划。构建县(区)、校两级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设置了6类课程共168门。一是培训者培训课程,包括教师培训课程与教学活动设计、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的创新与多样化等9门;二是专题骨干研讨班课程,包括微课制作技术、课堂模式、教育科研数据处理方法等64门;三是班主任培训课程,包括班主任工作及其专业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特色建设等10门;四是分学科骨干教师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数学、语文骨干教师课程等模块;五是乡村骨干教师提升课程,包括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13门;六是百千万名师培养课程,包括教师思想凝炼课程、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课程等11门。韶关学院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将城区教师、乡镇教师和农村教师混合编组,发挥城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乡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内生动力,形成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3.围绕“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知识扎实、善于反思、乐于创新”的目标,进行新教师培训。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总结提升、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集中学习、名师引路、跟岗锻炼、自我研修、考核评价等形式,建立了新教师培训课程57门。一是“入职课程”,重在夯实基础、建立基本规范,包括新教师磨课试教、新教师时间管理技巧等10多门;二是“提高课程”,重在加深理解、提升能力,包括教材研读与分析、教学基本功训练等20多门;三是“成长课程”,重在熟练掌握、启发持续发展,包括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务、名师面对面等10多门。这些课程共同形成了第1年、第2年、第3年连贯的三年进阶式新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四)四方联动,协同推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长效机制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系统性工作,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大学、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校乃至教师群体和个体之间,形成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伙伴合作链[7]。在探索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高校应发挥智力优势和主导作用,牵头与引领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社会机构等四主体形成合作共同体;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管理作用,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中小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社会教育机构应发挥行业优势,提供教育培训服务。通过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县域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四方联动,搭建师范生实践基地、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四平台,构建“高校—地方—中小学校—社会”协同、职前职后贯通、专业发展评价、资源共建共享等四机制,开展决策咨询、专业测评诊断与督导、教师培养培训、资源支持等四服务,从而构建形成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长效机制,见图3。

图3 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四方联动协同机制

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效果

通过“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新模式的实施,坚持政治性和评价导向性“两体现”,实现了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规划的科学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积极性、四大主体的协同性、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性、中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性“五提升”,实践效果明显。

一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在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先后获国家级基础教育研究项目2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3项、市厅级研究项目76项、地方委托课题10项;2017 年教育学一级学科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同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立项;2018年获批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2019 年“地方性高校教师教育创新团队”获得广东省创新团队立项。项目总经费2387万元。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在《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5 篇,出版《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著作和教材20部,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350 项。

二是运用该模式开展精准施训,覆盖省市县校等各类培训,教师培训受益面广。2016年以来,完成省市县校等各类培训6.37万人次。其中省级培训项目80项共1.6万人次,市、县级培训项目60项共4.75万人次;培训校长0.2万人次,骨干教师2.12万人次,新教师0.11万人次。

三是聚焦校长、骨干教师和新教师三条主线,带动全员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成效明显。教师个体和群体能力明显增强,教师获得荣誉表彰显著增加,培训项目验收名列前茅。经韶关学院培训的粤北中小学教师获评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有105人;完成了六期市名师名校长培养项目,学员全部成为市级学科骨干,其中90%的学员成为学校中层以上管理骨干或教育管理部门领导、教研员,培养对象获评特级教师62名,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12名。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对8家第一批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审核验收评估,韶关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获评为优秀(面向区域类第一名);在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培训项目绩效评估结果通报中,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项目县整体提升教师能力计划项目”被评为优秀,名列同类项目第1名。

四是服务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效果明显。成果主要服务于韶关基础教育,近年来有效地推动了韶关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2019年,韶关市获“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10个县(市、区)100%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50所深度合作的中小学教学水平明显提升。2013 年来,合作学校获县级以上课题13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46项,获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案例、设计、论文等奖项151项。武江区新华幼儿园获得国家级荣誉和奖项6项、省级荣誉和奖项15项,市级荣誉和奖项23项;幼儿园学生获得国家级荣誉和奖项24项、省级荣誉和奖项810项、市级荣誉和奖项1379项;教师获得国家级荣誉和奖项3项、省级荣誉和奖项244项、市级荣誉和奖项147项;仁化县丹霞学校在2017年全县教学综合评价中,由倒数第4名上升到前列,荣获县“教学进步单位”等荣誉,办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南雄市黎灿学校 2014 年被教育部等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 年被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政府授予“南雄榜样”,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2019 年指导始兴县城南中学“一体六环”教学改革取得明显实效,该校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成果被广泛推广运用

2015年12月,韶关学院与韶关、清远、河源三市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应用推广,并与韶关市10个县(市、区)签署合作协议推广应用这一成果。2019年6月,与武江、始兴、乐昌、南雄等县区的教育局举行新一轮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工程启动,广东省教育厅领导亲临启动仪式,在接受广东教育电视台采访时高度评价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模式的做法和成效。2019年10月,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肯定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模式成果的经验和做法,并决定在广东省粤东西北“三区”县域教师全员培训中推广应用。成果被评为“2019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优秀案例。

廖益教授分别于2018年2月、2021年5月应邀在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和广东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会上作专题报告,并在担任国家督学的过程中推广宣传该项目,涉及省市包括江苏、江西、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多个省(自治区)。近年来,先后有华南师范大学等8家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来校学习。赣南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珠海、鄂多克旗等30多个省内外市县、40多家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专程前来学习交流和合作。内蒙古鄂多克旗专门邀请韶关学院对该县中小学教师、校长进行系列培训。

(三)成果得到专家和各级领导充分肯定

2017年5月,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指出:韶关学院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模式成效很好,要争取服务到湖南、江西相接壤的红三角地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刘承波研究员等学者高度赞赏该模式在服务基础教育上取得的成效。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李文长认为该模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晓中认为韶关学院立足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模式服务地方的做法及成效值得总结和推广。

2018年1月,主管教育的广东省副省长黄宁生指出:韶关学院县域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模式实现了教师的精准培训,解决了当前教师培训的老大难问题,很值得肯定,希望大力推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认为:韶关学院能立足当地,脚踏实地服务当地教师专业发展,成果显著,真正体现了一种使命和担当。2018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认为:韶关学院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紧密合作,通过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模式服务基础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学习。

(四)成果得到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外要闻、中新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100多次报道该模式的应用效果。《中国教育报》连续三年报道该模式的成效,2017年11月,《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以《韶关学院:为粤北教育“输血造血”》为题报道该模式服务基础教育成效;2018年9月《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以《韶关学院:添薪加火山区教师教育》为题报道该模式新成果;2019年3月《中国教育报》以《韶关:县管校聘激活一池春水》为题报道该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服务的成效。

五、总结与反思

(一)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主要创新

1.建立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模式。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内生培训模式必须依赖于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群体氛围。在运用协同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精准需求施训,主线带动全员,主体协同联动”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的策略。首创性地提出了“精准调研需求、实施精准培训”二精准的理念,通过以县域为单位,准确把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聚焦校长、骨干教师和新教师三条主线,带动全员提升。以高校、县域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为教师专业发展四大合作主体,创建分工协作联动机制,构建的“二精准三主线四联动”新模式是解决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有效模式。

2.构建了科学性系统性的六类课程体系。在精准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坚持政治性和评价导向性“两体现”,实施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精准培训,根据要“学”什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课程,开发了校长培训、骨干教师、新教师、后备干部、班主任、专项类等6类课程,构建了科学性系统性的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课程思政为导向,推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自主选学与同行互学、跟班学习与随岗学习“四结合”,并对课程实施目标的达成度、实施过程、实施环节进行精准化设计及评价,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新范式。

3.健全与完善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创新了校内、校外服务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体制机制。在高校内部通过机构改革整合服务基础教育的资源,成立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学部,整合12个师范类二级学院资源,服务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校外通过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四联动”形成合力,使教、科、研、训、管一体化,为中小学教师实施“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等教师专业发展重大改革政策的出台提供风险评估、方案论证、过程监测、效果评价等支持和服务。

(二)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实践反思

通过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反思实践过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和改进:一是对于如何在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精准培训的基础上,发挥三主线的辐射作用,从而带动县域全员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有待深入探索,尤其要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二是对于如何进一步巩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社会机构等主体的长效协同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筑牢发展合力;三是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机制,从而构建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和群体动力;四是通过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发展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任重道远,韶关学院将立足山区,以服务山区、贡献山区基础教育为己任,以重点学科“教育学”和教师教育专业群为依托,扎根基层,聚焦一线要求,潜心探索、大胆实践,为山区县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为全国各地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提供韶关经验。

猜你喜欢

韶关县域整体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