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2021-07-20崔维群王启田申加亮
崔维群 王启田 申加亮 王 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使命和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已很难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于思政教育的要求。为此,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我国高校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同时指出在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思政作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外,还要无缝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所有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的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转变、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转变
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更明确一点说就是专业课教师。只有专业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作用和意义理解深刻了,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首先,广大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课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职责,自己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只要教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可,进行思政教育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可有可无,这是对党的新时代教育方针的片面理解。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关于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办学方向和根本方针,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所以,对于所有教师来说,进行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事,是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是专业课教师的分内职责。
其次,广大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开展课程思政的畏难情绪。对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来说,课程思政过去虽然没有被单独刻意提出,但其实一直都隐含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和育人活动中。我们在编写教学方案时,一般都会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的素质目标一般包含吃苦耐劳、勤奋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时、安全生产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畏困难、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坚持精神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所以,课程思政离我们不但不遥远,而且一直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始终都在坚持的教学行为。当然,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培养上述各种素质外,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培养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等。[1]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思政教育、素质养成、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并将思政教育全面、有机融入各个课程模块和育人全过程,构建如图2所示的“一体两翼、双线共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以体现显性思政教育的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体现显性思政教育的综合素养课程模块及隐性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为两翼支撑,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双线并行,共同育人。
图1 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2 “一体两翼,双线共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基于课程思政重新制定各课程的教学标准,以标准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教学要求和相关元素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标准
四、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标准制定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范式设计。
(一)“双主”课程教学设计
针对高职学生对明述知识接受力稍弱、默会知识接受度高的特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一般强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也要将理论中的德育元素与实践中的职业素养对应统一到项目(任务)中去,[2]即进行“双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思政德育教育,将专业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将“德”转化为教学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有机穿插融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个体发展,使专业类课程与思政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专业学习、素质养成和个体成长相统一,构建全课程育人新格局。
(二)“双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专业教学内容“隔行如隔山”,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却是“隔行不隔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量大面广,而且不同课程之间有共性的德育元素和个性的德育元素,共性和个性的把握和提炼,是课程思政深化和拓展的关键。[2]因此,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要深入挖掘各专业、各课程的思政资源,找到适合于不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充足的思政教学案例和资源,并根据需要将其列入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思政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减少重复劳动,可以按照“专业相近、课程相似、质优用广、避免重复”的指导思想对思政资源进行分类制作,构建“专业群+课程群”相结合的共享型“双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库,并保持每年不低于10%的动态更新率。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们先将制作的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按照大类分为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公共道德、专业学科人文、区域或地域人文、行业产业文化、大政方针、国际形势、励志人物或故事、重大事件等,然后对每一大类资源按照表现形式又可分为视频、音频、多媒体文件、文本等,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对每个资源适用的课程(群)及知识点提出建议并标识(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专业群+课程群”相结合的共享型“双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库
五、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课程思政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无缝衔接,以实现思政育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岗位真实案例分析为主,并辅以讲授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必拘泥于一种或某几种形式,只要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3]
案例式、讲授式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进入主题,比较直观地将思政内容展示给学生,完成思政教育,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思政资源。专业课程思政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注意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实时性,要对案例的解析精心进行思政方面的设计和善于发现案例中可以进行思政教育的点。[3]讨论式、探究式主要通过布置相关思政主题作业,学生以个体或分组形式进行资料查阅、整理,课上进行讨论、展示,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认同、印象更加深刻,更容易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的效果,适用于重大事件、大政方针、国际形势、专业学科人文、区域地域人文等需要深入挖掘的思政资源。
随着无线通信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教育已逐步步入“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学习时代,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成为新的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课堂和“三微一端”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改革也是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六、基于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最终的关键是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将思政德育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这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交流研讨、专题研究、机制建设和考核评价改革等,多管齐下,从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入手,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适应“大思政”教学需要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既会讲专业又会讲思政”的“双讲”专业教师团队。
首先,要通过培养培训,让广大专业课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转变部分专业课教师只管专业教育,不管思政教育的狭隘育人观念,将原来以传授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变为德智并重的教学,让课程思政的践行实效更加显著。其次,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支持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拥护者。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责任。再次,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学习,学会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思政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采取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研讨会、开展“一对一”互助小组活动等形式,针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进行交流,将思政教育实施过程当中的重点与难点、方法与手段等问题进行沟通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大力培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资源的搜集整理能力、课程思政无缝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并举的授课能力(“双讲”能力)、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能力、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考核评价改革能力等在内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最终实现“双讲”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七、基于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改革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改革。一是对学生实行“双考核”。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养成良好的思政德育素养,进行“双考核”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将思政德育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对专业课教师实行“五力”教学考评。将上述课程思政的五种能力融入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考评中,以督促专业课教师不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需要学校顶层设计,又需要专业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