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研究
——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7-20吕栋腾
吕栋腾 姜 鑫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和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业,按照“岗位集群相近、技术领域相通、服务领域相同、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聚焦“智能装备、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等智能生产模式创新领域核心技术,构建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为骨干、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自“双高计划”实施以来,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制度,培养军工特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智能制造未来工匠,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对接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校企联动优化育人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适应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引领专业群对接智能制造和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FANUC产业学院”“航天工匠学院”“智能制造工坊”,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军地两用复合型人才。“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七联动:校企联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和职工培训认证、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评价、共同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系统整合和集中优化双方资源,形成“发挥优势、各有侧重、集聚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工学七耦合:以技术创新和军品生产项目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的深度耦合,培养德高业精、能高技强的红色军工传人。
军工特质: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典型军工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来开展教学活动,融入精益求精、质量第一、安全保密等意识;通过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国防大讲堂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意志;通过军企实习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服务国防、奉献军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和军工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
群内5个专业根据各自发展特点、产业链节点、岗位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等要素形成各自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群动态优化的发展路径,促进专业群不断调优调宽调高。根据产业和技术的发展,重新整合群内专业界限,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课程+”模式,传统制造类专业群课程体系+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航天遥感等课程,加大新型技术课程的学时比例,优化课程内容和项目载体,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二、聚焦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构筑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平台
在“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总框架下,学校紧盯智能制造产业变革新趋势,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建设思路,“校、企、行、所”创新“六平台、四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共建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产业和军工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学校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中船重工872厂等4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构建“六平台、四层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实现教学基地生产化、生产企业基地化、学习过程实境化,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和服务全覆盖。引入AI、VR等技术,促进实践教学线上线下、虚实融合,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真实企业环境,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局面,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
图2 “六平台、四层级”实践教学体系
六平台:整合优化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按照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搭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迁延发展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认知平台、专业认知平台、专业实训平台、综合开发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等六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
四层级:在六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认知、技能、应用、创新四个层级,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具体化,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地安排,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术技能。
对接智能制造和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和学校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项目。引进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完成军工产品智能加工、智能物流、智能检测、自动分拣、分类存储、精密装配等完整智能装备制造过程,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技能综合实训项目。配套军工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建设虚拟教学工厂,运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训练环境,实现虚实交替教学。建设装备制造、数控加工、智能控制、精密检测、工业机器人5个实训基地,搭建生产性实践教学平台。面向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等工作。一是着力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精益求精、品质为先”的专业群特色文化,把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实训基地建设,注重管理的精细与效能,保障专业文化建设的有序展开;二是以环境建设为载体,实训基地环境工厂化,营造企业环境,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和鲜明的职业学习环境;三是与企业现场接轨,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引入现代企业“6S”管理,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四是选用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做到真题真练。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先后与行业龙头企业FANUC合作,建成了国内一流、引领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群智能制造生产化实训基地。与华航唯实、ABB共建教育部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中心,推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有机融入工业机器人“1+X”证书标准。与海尔集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专产对接、校企协同共育代表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与行业智能控制的领军企业西门子合作,共建“西门子工坊”,构建网络化共享式全新工业形态,打造西北地区数字化制造人才培训基地,促进智控人才前端转移。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深入合作,建设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运行模式,服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产业和军工行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三、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产业,校企协同共育未来工匠
依托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和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分层分类、多元化、立体化实施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产业对接融合,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入合作,精准定位专业群未来工匠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对拔尖人才的新要求,依照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把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直接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作为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专业群与航天7416厂、205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3所、中国资源卫星中心等多家航天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航天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站,深化航天产学研合作。聘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企业大国工匠和博士作为航天工匠班导师,在专业群中每年遴选50余名学生,重点培养航天领域拔尖人才和工匠预备人才。在航天领域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关键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形成一套航天工匠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范式。以“培育智能制造未来工匠”为目标,双向选择和共同选拔成立FANUC英才班,每年遴选60余名学生进班学习,校企协同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与京东方集团、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同组建人才培养订单班,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大拔尖人才培养力度,与陕西理工大学开展“3+2”联办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本科专业。
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71%在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就业。企业用人满意度由86%提升至94%。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时代楷模”大国工匠徐立平班组7人中有5人毕业于双高专业群,“大国工匠”杨峰班组中双高专业群毕业生达33%,涌现出以“西安工匠”张立昌为代表的省市工匠和岗位能手38人。通过践行因材施教育人机制,推进专业群调宽调优调高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引领专业发展,专业服务产业升级的专产双融互促格局,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拔尖人才,形成一套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未来工匠人才培养新范式。
四、深化丝路国家职教合作,输出国防职院优质资源
有序推进专业群的专业、师资和学生国际化进程,打造留学生培养品牌。实施教育部“经世学堂”项目,在校内建设国际学院,在国外建设陕西国防工业职业学院泰国分校和“智造工坊”,搭建智能制造产业职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提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标准。
整合专业群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海内外资源,通过陕西国防工业职业学院、北京华晟经世、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三方共同投资,建设以“国内经世国际学院”和“国外经世学堂”为基础的合作办学平台,与北京华晟经世联合实施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人文交流经世项目”,探索“校企校”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以“校企校”新型产教融合国际化项目为载体,专业群与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在特色专业领域进行精准对接,依托“智造工坊”,发挥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的作用,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智能制造专业输出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树立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新标杆,提升丝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水平,促进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推进民心相通,促进人文交流。
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化,将中国智造产业领域的新技术转化为教育资源。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开发国际化专业标准及教学资源、引进留学生和开展国内学生学历提升、国际化师资培养、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等项目,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行动战略。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俄罗斯共青城大学、巴基斯坦无限工程学院、马来西亚北方大学、马来西亚电脑科学与工程大学、马来西亚科技大学、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泰国格乐大学、韩国国立群山大学等10余所院校、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包括教师学历提升、学生交流交换、课程引进输出、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无限工程学院召开远程教育合作项目”成果落地,聚焦巴方亟需智能制造“走出去”职业培训,服务支持巴方专业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海外分校建设,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职业培训。为巴基斯坦无限工程学院25位学员提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线上培训,共计44课时。通过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输出和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丝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将专业群建设模式和标准、智造产业领域的新技术转化为教育资源,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实施教育部“经世学堂”项目,在校内建设国际学院,在国外建设经世学堂和“智造工坊”,以“校企校”新型产教融合国际化项目为载体,搭建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及教学资源,向丝路沿线国家提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标准和优质课程资源。
五、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紧跟智能制造和军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潮流,践行“紧密对接产业、产教深度融合、高新技术引领、凸显军工特色、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育人品质”的发展理念,创新“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军工特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因材施教育人体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专业群成为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培养智能制造未来工匠、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典范,引领高职院校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国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