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1-07-19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城乡基础设施区域

陈 婷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530103)

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一直都不是孤立的问题,它与所在区域的发展 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跟城镇发展也有着众多的关联。农村有着较好的自然资源,城镇有着较先进的技术、较雄厚的资金、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两者孤立开来,各自发展只会昙花一现,两败俱伤。两者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才是实现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十分重要。

1 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5年,中央财政就直接承担了县以下乡村的社会开支和公共建设开支。从那以后,在财政公平上的城乡差别已经得到了基本上的缓解。特别是十九大确立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基础性的,是承载生态文明建设的。所以,在不远的将来农村的比较优势很有可能超过城市。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8个方面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这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接的体现。

2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产业发展盲目滞后,效益不高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了“乡村旅游热”。将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简化为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这种不考虑地区优势资本大量投入盲目开发第三产业的行为,不仅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投入开发的钱“打水漂”了,而且打乱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唯一途径[1],乡村与城镇的距离、城镇到乡村的道路、一定区域内城镇的消费水平都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其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盲目的组织和投入,不能持久的给农民带来增收,农民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对政府的引导失去信心,对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失去信心。

2.2 农村资源单向流向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进城务工已成为大部分农民的选择,似乎已经受够了在农村“靠天吃饭”的日子,“多劳多得”的工资,才能保证农民收入。但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们缺少专业的技术技能,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高素质要求,所以只能从事一些技术难度低收入也低的工作。因此,城乡经济不平等现象不断加剧,体现在工资性收入、隐性收入等各个领域。收入的不平等将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政治的不平等,继而是城乡社会保障等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下图是2010年以来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对比图,不难看出城乡工资性收入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图1

2.3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失衡,阻碍城乡要素融合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就阻碍了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融合,日常生活保障的设施得不到完善,自然风光再美也难留住高素质的大学生和能人大户,更是吸引不了城市的人口、资本、技术下乡。 其次,农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十分匮乏,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设备缺乏,难以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乡村人居环境在逐渐恶化,城市人居环境在逐渐美化。这就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阻碍了城乡要素的流动,进而导致城乡区域经济无法一体化发展。

2.4 二元体制结构牢固,不利于城乡一体化

中国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结构,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资源、技术、信息流向大城市,城市因此出现“城市病”,就业难、教育难、看病难等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村大量的资源流出也导致了空心化、老龄化,失去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2]。户籍壁垒就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享受不到该城市的社会保障;对农村事业充满热情、励志投身农村发展的城镇人口也会因户籍产生顾虑,这就阻断了农村引进人才的道路。其次,土地的流转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宅基地制度并未对非集体经济成员完全开放,严格的使用规定导致了农村对城镇投资的吸引力不足。

3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结合地区优势,发展适宜产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居第一位,说明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是大资本下乡,产业盲目开发而导致的。要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各部门的作用,即“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牵头和监督,产业经营让企业来组织,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动向做出灵活调整,使产业长期发展下去,保障农民较稳定的收入。温铁军教授也曾说:“社会企业是乡村振兴的微观主体。”他还指出,大资本下乡来圈占农村资源,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的举措是行不通的。其次,根据要素禀赋发展适合该地区的产业,比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引进从城市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3.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首先,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批敢于创业的农业企业家、带头人[3]。培养他们来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建立起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其次,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能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的新农人。在农业企业家的带领下,发展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再次,政府应出台大学生下乡政策,吸引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有抱负的年轻人下乡。无论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大学生村官还是农技推广人员,只要愿意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人,都应该给予他们不低于城市公务员工资的待遇,并为他们提供培训。

3.3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要素双向流动

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市场服务、文化产业等公共服务的农村发展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是激活农村活力的力量源泉,但与城镇相比,这仍是目前农村很大的短板。首先,改善农村发展硬环境,以小城市、中心镇为重点,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城乡交通、电力、电信、供气、供水、垃圾 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通村公路、电网扩容、安全饮水、气象服务等建设,降低农业投资成本,为农业发展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其次,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 基础设施建设是缓解城乡失衡的基础保障,建立起包括城乡全覆盖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乡村道路体系建设,是吸引资源向乡村流动、产业项目进入农村及农产品物流的基本保障。降低生产要素进入农村的成本,才能促使现代化资源分配到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4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

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拓宽落户通道,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政策,引导人口在城市内自由迁徙、有序流动。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缩小与户籍人口享有公共服务的差距[4]。再次,建立农民工返乡就业和人才下乡就业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岗位设置、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村特色产业,提供差异化的就业岗位,完善地方政府激励政策,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减少人才下乡就业的后顾之忧[5]。

4 结语

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就需要将地区内的城镇和农村一盘棋规划建设。只有打破体制壁垒,重塑城乡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有机流动,实现城乡结构从“二元”到“一体”的转变,城乡功能互补,共筑城乡命运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乡基础设施区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分割区域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