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探析

2021-07-19刘文娟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征地

刘文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类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其需求量同样有增无减。

从煤炭储量上来看,远景储量达到3万亿吨,可我国的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由于勘探程度低和开采技术不成熟,能够直接开采利用的仅占30%左右。从煤炭分布来看,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煤炭储量占比分别达到总量的49.25%和30.39%,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新疆、内蒙、河南、宁夏等省区。其中,以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为核心的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区,是全国罕见的能源富集区,化石能源储量达到20102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47.2%,同时蕴含丰富的光能、风能资源。对比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能力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煤炭的分布和消费存在着极不协调的现状,这就造成了我国在煤炭资源开采利用上的"二八原则",即80%产煤地区只拥有20%煤炭消费能力,而这些产煤地区中的80%产量和储量均来自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就为研究资源型农村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本文的研究案例正是位于能源化工“金三角”地区之一的宁夏宁东的村庄——Y村,因此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许多的煤层储藏区位于人们的居住地之下,若要对此种类型的煤炭资源进行开发,必然涉及到资源所在地的征地以及移民问题。对于煤炭资源型地区的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又与其他资源型地区不同,就本文的研究案例----Y村而言,其特殊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Y村村民在被征地的同时政府就将其户口性质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从法律身份上将“村民”界定为“市民”;

(2)将原来分散居住的几个队集中到一处进行安置;

(3)Y新村仍位于矿区,征地后村民并未完全丧失收入来源,而是由原来的种地为生变成依矿为生,但并不是矿上的工人;

(4)煤矿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塌陷,村民的原住区已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甚至无法居住时进行的土地征收和集体搬迁。

基于上述案例的特征,本文拟从煤炭资源型农村失地农民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市民化过程,对Y村民的客观身份、征地前后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村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

1 研究框架

市民化过程就是指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化进程,让农民逐步接受和适应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市民身份的过程。农民市民化是一种社会学术语,反映了在城乡转型背景下向城市迁移的农村人口所获得城市市民身份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市民化能力与适应状况。市民化开始是针对农民工提出的,到后来拓展到与农民工类似的其他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对于煤炭资源村而言,因煤炭资源的开发而产生的征地是必然的,主要是地下煤炭的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耕种区土地无法耕种以及居住区地表塌陷导致房屋无法居住两大原因(如图1所示)。

图1 征地区水位变化示意图

当农民可耕种的土地已经所剩无几,而政府又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城镇化,例如将被征地农民的户口性质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那么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与农民工市民化不同的是,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完成的标志就是得到“非农户口”,但被征地农民的户口农转非只是其市民化的第一步。

市民化程度是与市民化过程相区别的概念,最初也是针对农民工提出的,即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的程度或与城市居民的同质化程度,本文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是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可以看作是衡量农民工在城市化一个阶段即市民化阶段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微观意义上,市民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具有密切关系。而市民化程度的评价体系在国内外有有许多种类型划分,主要的测量指标不外乎五个方面:居住条件,生活状况,自身素质,政治参与以及心理认知。根据王桂新等人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框架,对应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笔者将Y村村民的市民化过程概括为由“形式市民化”到“实质市民化”的过程,形式市民化主要包括客观身份,经济状况以及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实质市民化指的则是心理认同的市民化。操作化问题如下:

(1)客观身份的获得。对于Y村,政府在征地的同时就已将村民原来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旨在收回土地的使用经营权,将土地收归国家使用。因此,单从客观身份上来说,Y村村民已经是“市民”了,或者说是“新市民”;

(2)经济状况的变化(包括消费模式和收入模式以及居住条件的变化)。Y村村民的收入模式由之前的种地和卖药材转变为现在的捡煤,养车等,而征地后带来的赔偿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水平,包括居住条件等;

(3)社会保障市民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保险入手对Y村的社会保障进行分析,包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大基本生活保障;

(4)心理认知的变化。主要从村民对农转非的认同程度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上进行解释。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获取较为容易,因为这是村民的主观感受。但是,农转非的认同程度需要从更深层面进行考量。

2 Y村民的市民化现状

根据本文对市民化程度的四个测量指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结果如下:

2.1 客观身份的获得

根据当地相关政策法令。Y村七个生产队的村民,在被征地的同时就已经将其农业户口统一转换为非农业户口。所以在客观身份上,Y村村民已经取得了“市民”的合法身份。这是Y村村民市民化的关键因素,也是Y村被纳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一步。

2.2 经济状况的变化

(1)居住条件的变化

对于征地补偿款,有97.8%的村民将其用于购房,在这些已购房的村民中,有77.9%的村民选择在Y新村购房,而其余的则选择在附近镇、市等购房。无论在何处购房,在征地后,村民的居住情况都得到了改善。另外,在已经购房的村民中,有63户在购房的同时也购进至少一辆轿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舒适度。

(2)收入模式的变化

Y村在征地之前与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村民生计以种地为主,兼以其他副业,但是在征地后,土地无法耕种,以农为生的人数锐减,而转向其他行业;在Y村,征地后产生的新的收入来源主要与煤矿息息相关,主要包括捡煤,养四桥车,双桥车(是煤矿运煤专用车辆,村民将车租给煤矿,收租金),在煤矿附近开商店等。

(3)消费模式的变化

根据统计结果(见图2、图3),不难看出,搬迁后村民的消费结构中,日常生活中住房所花费用的比例明显上升,由之前占比14.9%上升到现在的38.5%;医疗支出占比上升10个百分点;而教育支出所占比例下降接近20个百分点;虽然娱乐支出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变化趋势呈下降状态,与村民生活状况转好这一实际情况相矛盾。

图2 搬迁前主要支出网状图

图3 搬迁后主要支出网状图

2.3 社会保障市民化

我们从两个方面说明Y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1)基本医疗保险。据样本信息统计,Y村有90%的村民加入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仅有2%的村民加入“城市医疗保险”;

(2)养老保险。除却未参加养老保险的16%的村民,在参加养老保险的村民中,77.2%的村民加入的是农村养老保险,而参加城市养老保险的仅有1%。

可见,在社会保障方面,Y村村民的社会保障类型与标准仍然是农村水平,尚未与城市保障标准相统一。

2.4 Y村村民自我身份的认知情况

心理认知的转变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在生活条件等方面趋向市民化,逐渐摆脱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代表农民身份特征的东西,最终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而对Y村的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所有样本中,认为自己是市民的仅有2%,绝大多数村民并不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3 Y村市民化现状的问题与成因

3.1 职业适应——生计转型困难

在对村民现有的收入模式进行探究发现,与类似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不同,Y村村民虽然依矿为生,但是并不能成为煤矿企业内部的工人,只能从煤矿外缘得到一些临时性工作,而有稳定收入的村民其职业也与煤矿无关。正因如此,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对于“搬迁后收入来源”这一问题的回答,“没有收入”这一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较多,当然,这里的没有收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没有收入,村民想要表达的是“没有稳定的收入”。征地前即使村民的收入状况不及现在,但是土地仍旧是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在征地后,这种优势消失了,村民对于现有生计模式仍旧无法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表现在父辈中,还表现在三代或者四代同堂的子辈中,尽管子辈的多数人都未曾长时间从事农业活动,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并不比父辈少,尤其是在养老问题上。失去土地让他们有了“后顾之忧”,因此在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上,他们表现出了和父辈同样甚至更高的积极性。

关于煤矿之所以不招聘当地人进入煤矿,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煤矿中的大部分工作技术性较强,难度大,因此培训新工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煤矿属于神华集团,集团内部的员工招聘与上岗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集团内部的工人根据工作需要由集团统一调配,且均受过系统的培训。

因此,煤矿内部的员工任职调配已然自成一体,村民被排斥在外,很难进入其中成为正式工人。

3.2 文化适应——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适应困难

与收入密切相关的消费,在征地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住房问题上。这是因为Y新村房屋的取暖费用与之前相比高出许多,但是如果按照城市住房的物业费平均标准,村民住房所花费的燃气费用并未达到平均水平,且村民的其他物业费均由村委会直接承担,村民仅需支付冬季取暖费用即可。但在调查过程中,村民普遍反应冬季“取暖太费钱”,房子“住不起”等。这种矛盾的现象也是村民对于现有生活模式不适应的重要表现之一。与搬迁前的住房支出相比,由于房屋的内部构造发生变化,搬迁后的住房支出的确会增加,但是并未超出一般市民的支出水平。我们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住在新村的部分老人们为了节省电费,每天晚上用煤灯或者蜡烛照明,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在享受型消费也就是娱乐支出上,征地后占总支出的比例不升反降,虽然变化不明显,但还是说明的村民的消费能力较以前并未提高。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两个问题,一是Y村失地农民对市民化的生活方式的不适应,依旧未摆脱对过去的生活模式的依赖;二是当前村民的收入无法应对类似燃气费这样相对高额的家庭必要支出,因为收入和支出是互相影响的,收入的不稳定导致村民的开源和节流都存在压力。

3.3 心理-身份适应——村民心理认同的市民化水平低

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村民对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认识不清,认为非农业户口是不同于农业户口和市民户口的第三类户口,认为自己是被排除在“农民”和“市民”之外的第三类人——“非农”。在这一点上,笔者发现,Y村的失地农民关注的不是农转非本身,而是关注农转非背后带来的自身权益的变化。他们不在意户口性质究竟是什么,而是不一样的户口性质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另外,我们发现,村民对于户口农转非认同度的普遍低下,可能源于土地经营权被国家收回后,失地又失业的现状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对于未来生活的不安全感,主要体现在对于目前生活的认知(见图4),相比以前,对于目前生活持有积极态度的村民所占比例仅有35%。这种不安全感导致他们将这种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政府将户口强制农转非的行为,以及在农转非之后进行的土地征收产生的补偿都将与农民无关等。

图4 对目前生活的认知情况

外出务工人员不论在征地前还是征地后都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也说明在全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即使没有征地,村民也会被卷入城市化的进程中,但是征地的出现,使得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过渡时间缩短,有很大一部分村民的主动适应过程变为被动适应,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将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相对于现实生活的改变,失地农民心理层面的适应期会更长。

4 提升Y村民市民化水平的可能性分析

Y村民的市民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个层次的问题,或阻碍或推进着Y村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将现有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使Y村民的市民化水平更进一步。

4.1 Y村民市民化优势

4.1.1 在客观身份的获得上

当地村民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而是由政府直接给予。这一点是被动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特有的,与主动城市化的过渡型农民群体有所区分。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下,前者不需要通过自身的手段来获得“市民”这一合法身份,征地过后可以毫不费力的将农业户口变为“非农业户口”,这使得村民之后的市民化过程没有了制度阻碍,而制度阻碍是市民化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壁垒“防线”。

4.1.2 在居住条件的改善上

村民在征地后被统一安置在现代化的小区内,以城市人的标准居住在现代化的房屋内,水电齐全,舒适度高,安全性得到了保障,而且购房成本低,房屋仅以1000元/㎡左右的价格售给村民。因此被征地后每户都有了舒适的安居之处。而且居住环境的变化也会在心理上加强村民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长久的居住在具有现代城市社区特点的小区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村民对于过去生活方式的依赖,强化其市民性。

4.1.3 Y村地理位置优越

紧邻通往银川市的主干道,距离宁东镇镇政府(中心区)约30公里,且沿路交通设施良好,村民与宁东镇,灵武市的地缘联系密切,有利于Y村与城镇在各方面的沟通交流,对村庄整体的的城市化发展有很大益处。设想Y村被建设在远离城镇活动中心的地方,那么无论村庄内部设施如何趋向城市社区,村庄始终都会停留在“形式城市化”的层次上,而距离真正的城市化越来越远,村民也只是生活在“城市化了的村庄”而不是真正的城市社区内了。

4.2 Y村民市民化的干预方向

4.2.1 政策干预

(1)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借鉴其他煤炭资源型地区安置失地农民的成功案例,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拓宽就业渠道,为其市民化创造更多的物质基础。因为Y村的征地补偿是一次性的现金补偿,从长远上看,有限的补偿金并不能维持村民长远的生计。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被征地前,即使土地带来的收入并不高,但是村民的长远生计可以保障,因此征地后应该用同等的可以维持村民长远生计的方式对其进行补偿,而不是一次性补偿后就再无下文。对于村庄中只能靠种地为生的那部分村民而言,征地带来的并不是一夜暴富,而是未来的生活无以为继。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地区的村民而言,政府可以考虑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有效避免失地农民集体返贫。

(2)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确定明确的标准,在养老与医疗方面的待遇与市民趋同。Y村民现有的社会保障与城市脱节,尤其是在医疗方面,许多村民反映,看病报销无处可去,他们的医保,无论是灵武市还是银川市都无法报销。这可能是因为Y村的上级行政单位宁东镇,在建制上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由于国家对于能源地区的重视,在宁东镇下设了“宁东镇管理委员会”,这是一个独立的机关,既不归灵武市管辖,也不归银川市管辖。于是管委会所管辖的包括Y村在内的几个村庄都被纳入“独立区”内。村民在看病报销时才会遇到“踢皮球”的情况。因此要想解决村民们医保报销无门的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入手,村民理应享受政治身份“非农”后带来的应有待遇,将村民们的社会保障标准和市民标准一致化势在必行。

4.2.2 社会干预

(1)加强对Y新村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环境方面的建设,增强村民的归属感。整个Y新村的房屋状态良好,小区内主干道的硬化情况良好,但是小区内绿化状况一般,只在主干道的两旁用树木进行了绿化,仍有大片的荒地既没有硬化也没有植绿。农民本身对土地、绿植等一切自然的风景有依赖和好感,我们也在访谈中听到许多村民对田园生活的怀念。而且,由于与煤矿毗邻,大量的煤灰和煤烟弥散在空气中,使得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因此,扩大新村内的绿化面积,增加绿化带,在加强了环保的同时,也会增加村民对于新村的归属感,更有利于推进市民化进程。

(2)重视村民的心理感受,引导其适应市民化的生活方式。Y村内村民的娱乐活动主要以打麻将为主,其他的娱乐活动(例如广场舞等)并不多。村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度低,根本上还是经济状况没有达到心理期待。在心理感受上的改变,还是要基于物质生活现状的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就现有的数据分析结果,Y村村民的市民化仍旧处在开始阶段,当地村民不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心理适应上都未能体现出较强的“市民性”,因此就长远来看,Y村村民的完全市民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市民化征地
调兵山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工作初探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从公共政策视角浅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关于征地管理工作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