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当前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的必要性探究

2021-07-16李强武狄吴新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德育

李强 武狄 吴新文

[摘 要] 德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人实践和发展,受教育者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道德知识内化外现的中介与土壤。实践活动是真正获得道德的基础,加深了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并且在交往和协作中,提升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当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当其冲。德育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大学生的道德理论的牢固性。通过全面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实践的现状,探讨构建德育实践体系的意义及必要性。

[关键词] 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实践体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MTCPO模式的构建研究与实践”(SJGZ20200152);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GBC1317145);2020年度黑龙江省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黑龙江科技大学专项项目“5G技術下井下物联网的通信及实时监控技术研究”(2020070226)

[作者简介] 李 强(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8-0112-04    [收稿日期] 2021-03-01

一、构建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贯穿学生日常生活

随着,当经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大学生德育实践生活化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源于我国众多学者从哲学、教育学、社会等多角度的研究。我国学者李和佳等较早地阐述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他的回顾生活世界理论对实现德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和借鉴有着重要意义。他认为德育生活化理论是摒弃了对生活教育理论论述[1] (P163)。我国学者对很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从中不难得到很多启示,诸如早期很卢梭所倡导的“自然生活”“自然教育”的理念,被称为西方德育理论的根基;再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依据,是良好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三方面阐述了生活与德育的关系;杜威提出了教育既生活,充分体现了教育离不开生活的重要性,也是教育的根本性命题;陶行知构建了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精髓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德育实践符合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古今中外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作用一直都占据重要的位置。从管仲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到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乃至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以上可以得到从古至今我们就非常尊重人的价值。无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西方文化的借鉴都是如此,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文化逻辑中,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社会对人的尊重是任何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但是,在现代教育中“人”已经不单纯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作为现实的一个主体的存在[2]。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因此大学生作为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客观的现实存在,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独立的主体,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总之,当前高校要想开展好德育实践教育活动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前提,把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从而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3]。

(三)德育实践在德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德性是在道德实践中养成的。德育实践体现了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是联系大学生思维和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走向政治成熟、思想成熟、行为成熟的基本依托[4]。当前高校虽都在进行德育改

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轻视德育实践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重视德育教育而轻视实践载体始终存在:主要体现在德育实践内容滞后社会的发展、德育实践项目操作难、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脱离生活、德育实践的考评机制不健全、德育实践的活动开展不延续等诸多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将负面的影响作为自己的德育实践项目,这也导致了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导向不明确,导致德育实践项目转化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现状显然与高校教育德育为首的要求不符,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成熟、政治成熟和行为成熟。因此,德育实践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德育教育离开实践将是毫无意义的。

二、当前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德育实践的定位不准。一是德育实践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德育实践普遍被认为是课堂知识教育的补充,使学生在学生课堂文化知识之余开展的实践活动,通常被定义为“第二课堂”。成了理论教学的补充或是扩展,没有意识到其实德育实践活动应该是独立自主开展的一项系统性的课程,往往将德育实践依附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这也就限制了德育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二是德育实践的内容和实施细则不明确。德育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较好的规划性和计划性,需要制定和完善一个长期实施细则,而当前的德育实践活动随意性强,缺少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对学生实质性的指导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德育实践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缺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群体差异性,即便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也不能做到有所针对性,这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德育实践的内容层次不清晰。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六模块,既理想信念教育模块、文明修身模块、安全健康教育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和职业发展教育模块等六个部分,这些内容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以及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能够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等。德育实践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他们行为养成的一个过程,更要帮助他们确立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的宏伟志向。因此高校德育实践必须在内容的层次方面有所区分,才有可能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有所突破。

3.德育实践内容缺少新意。当今中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的高等的教育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之一重要历史任务。当今社会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而德育实践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而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德育实践的开展应该尽量避免或是减少传统的政治化特点,实德育实践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日常,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学生们关注的焦点或是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的精力和目光吸引到德育实践上来。通过增加一些诸如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与全球化、互联网经济等当今时髦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让他们通过新颖的实践内容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对传统的规范进行新的审视,剔除不符合理性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因素,要将一些已经被社会淘汰或是已经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内容删减掉,从而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大学生德育实践形式单一

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实践活动。从组织形式上,已经开始了多元化,从最初的仅仅由学校自己进行组织,发展到既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有地方政府组织的回家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还有很多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可以说从组织的单位和形式上已经多元化,更注重了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从活动形式上,由最初的社会调查发展为既有社会调查,也有咨询服务,还有产学研一体化、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目前又纵深到科技服务、成果转让、科技扶贫等多种形式;但是其实践形式还比较单一,尤其体现在德育实践活动的“自我服务”方式单一和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目标缺失。

1.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自我服务方式单

一。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功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德育实践的主要功能。当前,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式日趋丰富。高等学校通过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红歌会、文艺汇演、大学生校园文化节、收获金秋科技创新活动节等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增进了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和理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但是,我国高校在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却单一乏味。例如,近期我国刚刚开始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而在日本关于劳动的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早在21世纪初期日本就将劳动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必要学时的劳动教育,其教育形式和载体也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选择到敬老院参加帮助老人活动,也可以选择志愿服务、花卉修建、电器维修、关爱孤寡老人、清扫卫生等自己事宜的活动,通过劳动实践既锻炼了自己又知道了服務社会和服务他人,可使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并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更加入心入脑,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

2.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脱节。目前,各高校基本上已将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纳入了教学计划,将大学生德育实践课程引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这样使得学校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为德育实践的长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德育实践的育人效果显著提升。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德育实践应同时关注其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然而,和我国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更注重追求大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认为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是高等教育的初衷和追求,往往忽略了德育实践的社会化进度。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往往是以简单的社会事为依托,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或是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固定的开展实践活动,而真正的开展学生独立性格养成和适应独立生活的活动较少,这就导致很多离开大学校门的学生刚一进入社会就表现出了很多的不适应。相比很多西方国家的德育教育体系,我们的活动就显得滞后了社会的发展。例如,许多国家的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都会独立的去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尤其是独立的去适应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国高校由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历练”式实践的缺失,客观上削减了学生自主选择实践课题和开展德育实践的空间和平台,我国的家长甚至在孩子读大学期间出现了陪读的现象,就怕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受到外界的威胁和挑战,而殊不知这样恰恰失去了学生自己去历练和接受未来挑战的机遇。

(三)当前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经过几年的德育实践摸索,但是纵观国内德育实践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体系,只是单纯地将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零散的作为德育实践的载体,缺少实施、反馈、跟踪、评价等一套完善的体系,主要体现在德育目标定位不准、德育评价方法有失偏颇、社会影响和家庭产生负面效应等方面[5]。

1.德育目标定位不准。我国高校培养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定位没有形成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标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学生没有有针对性的定位。当前,我们一般把德育目标定位四个标准,首先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即引导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之逐步形成“听党话、跟党走”的鲜明政治态度和立场;其次是会使用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育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是让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即教育当代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只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才能使德育目标定位更准,才能使德育实践的开展更有针对性。

2.德育評价方法滞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针对德育评价的方法,尤其是对德育实践的考核又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高校不知道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在评价形式上重试卷成绩而轻视其他考核方式,甚至以考试评价代替其他形式评价,殊不知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考核又怎么能是一张试卷所代替的呢。本来,德育实践的考核是看学生如何将所学过的德育运用到具体生活中的考核方式,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德育实践考核无法通过传统的试卷进行评判,更不能通过简单的考试得出准确的结论,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尽管能把理论知识背得烂熟,并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甚至满分,但是却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养成。这些大量的事实并没有完全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德育评价的方法没有找到一个科学有效的路径,使其严重滞后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社会和家庭负面作用。许多人认为,“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导致的结果就是“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实践的位置更是可有可无。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下导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致使当今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片面的追逐高薪资、高待遇,甚至为了达到自己攀比心理,价值观扭曲,追求功利,正因如此,德育实践并不为他们所重视。当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承担更多的风险,总是什么事都想提前给安排好,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就少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机会也少,这就导致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最终当大学生离开校门进入社会的时候就明显表现出来的难以适应,甚至被社会所淘汰,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有社会和家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何刚.新时代学校全景德育的时代蕴含、使命担当与实践样态[J].教育教学论坛,2021(1):5-10.

[3]李小康,陈军.浅谈高校德育范式的转换及路径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12):7-8.

[4]韦阳.课程思政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的作

用——评“立德树人——高校生活德育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0(11):164.

[5]肖潇.高校德育实践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1-43.

On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Qiang1,2, WU Di1, WU Xin-wen1

(1.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7,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7,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moral education is for students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activities are the intermediary and soil for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moral knowledge for the educated students. Practice activities deep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thical rule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true acquisition of ethics, and enhance the re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in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t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anks first in the whole education proc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s ultimately reflected in the daily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Only through practice can we test the firm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theory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our countr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building a practic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practic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