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有智能船舶水域的航行风险评价软件框架设计

2021-07-16朱航标杨满江王良武

关键词:交通流水域航行

朱航标,吴 青,杨满江,王良武,吴 兵

(1.武汉理工大学 物流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2.武汉理工大学 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3;3.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4;4.武汉理工大学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3)

智能船舶因其在提升船舶安全性、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前景受到广泛关注[1]。2018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芬兰国有渡轮运营商Finferries实现了世界上第一艘载有80名乘客的全自动航行渡船;2019年,日本宣布完成了全球首次“有人自动航行船舶”的自主航行系统海上试验(Iris Leader号);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2018年在南京板桥汽渡率先实现了船舶辅助驾驶后,于2019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实现了8 500 km的远程船模驾控测试。

随着智能船舶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船舶有望在中长期内投入营运[2],然而智能船舶的航行安全问题是当前的技术难点,也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RAMOS等[3]使用层次任务分析(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 HTA)和IDAC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自主船舶驾控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从而完善自主航行系统的设计,以确保航行安全。UTNE等[4]提出了一种智能船舶在线风险建模的框架,利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ystems 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 STPA)方法识别并分析航行风险,以提高智能船舶的决策能力和智能化程度。HEIKKILA等[5]基于目标结构表示法(goal structuring notation, GSN)提出了一种安全鉴定方法,并将智能船舶整合到现有的海事监管框架中,以降低智能船舶的航行风险。

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智能船舶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舶安全设计,缺少船舶交通流风险方面的研究。鉴于目前智能船舶仍未投入使用,难以开展实船实验,有必要开发交通流仿真软件获取仿真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面向水域的航行风险研究[6],为智能船舶航行安全的后续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1 船舶航行风险评价软件的相关研究

船舶航行风险评价软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流仿真方法[7],目前已有相关风险评价软件,在界面和功能设计方面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1.1 现有船舶航行相关风险评价软件

(1)芬兰湾船舶航行风险评价软件。GOERLANDT等[8]设计了船舶碰撞风险评价软件,提出了船舶碰撞事故仿真模型,通过分析AIS数据,提取芬兰海湾的交通流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实现交通流仿真,从而评估芬兰湾船舶航行的安全状况。

(2)新加坡海峡交通流仿真软件。KANG等[9]开发了海上交通流仿真软件,通过设置航线、船舶类型和船舶尺寸等参数,对交通流进行仿真,并分析新加坡海峡在不同通航环境下的交通流特征。

(3)旧金山湾渡轮航行风险评价软件。DORP等[10]创建了水上交通流仿真软件,根据最接近点参数建立船舶碰撞概率模型,记录并分析特定时刻仿真水域内船舶的状态数据,并将船舶碰撞次数实时显示在电子海图上,从而评价旧金山湾渡轮的运行状况。

1.2 现有软件优缺点分析

现有软件主要依靠自主编程实现仿真,软件优点如表1所示,但同时也存在如下问题:①仿真对象固定。现有软件仿真对象均为常规船舶,不具备智能船舶仿真能力,无法满足对混有智能船舶水域航行风险进行评价的需求。②研究场景单一。现有软件研究场景主要为海上开阔水域,缺乏对内河水域场景的研究,且无法根据使用者自身需求设定场景,工程应用的推广难度大。③无法开展预设场景研究。现有软件多是重现历史数据,不能仿真预设参数的交通流,无法开展对混有智能船舶水域交通流的仿真研究。

表1 各船舶航行风险软件优点

2 软件设计总体设计及实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软件需包含仿真环境构建、混合交通流仿真、风险评价输出3个模块,软件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总体设计框图

2.1 仿真环境构建模块

采用Qt界面和YimaEnc电子海图引擎技术,基于电子江图数据,对水域进行功能分区,构建仿真水域环境,该模块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考虑到内河水域交通流密度大、碍航建筑物多等特点,软件引入Zone区域概念。Zone区域分为3类:码头/港口、船舶聚集锚地、航线必经地。每个Zone区域,根据船舶实际活动范围,确定为一个封闭的几何图形。软件通过添加Zone区域,提升仿真水域复合度,提高仿真环境可信度。仿真环境构建示例如图2所示。

图2 仿真环境构建示例

2.2 混合交通流仿真模块

混合交通流仿真模块是软件进行航行风险评价的关键支撑。该模块通过建立不同的船舶行为模型,仿真智能船舶和常规船舶;根据交通流数据,生成交通流事件,实现混有智能船舶水域的交通流仿真。

2.2.1 船舶仿真

根据《智能船舶规范》(2020)[11]中对智能船舶的定义,软件仿真的智能船舶与常规船舶的差异体现为更短的安全距离、更快的反应速度和更严格地遵守避碰规则。软件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控制,实现船舶仿真。在船舶纵向控制方面,软件建立自由航行模型。针对上述差异性,笔者建立不同的追越模型分别模拟两类船舶的横向运动。

(1)自由航行模型。自由航行是指船舶按照拟定的航向和航速航行,不受外部交通环境影响,即船舶的纵向运动。船舶处于自由航行模式时,船速在最大值左侧小幅波动:

SOGi,T=rand(0.8,1)×SOGi,max

(1)

式中:SOGi,T为船舶i在T时刻的对地速度;SOGi,max为船舶i的最大对地速度;rand(0.8,1)为0.8到1之间的随机实数。

(2)追越模型。在仿真中,船舶不断在自由航行和追越两种行为模式中切换。当满足如下两个条件时,船舶行为由自由航行切换到追越:

SOGh,i,T

(2)

di,T≤dsafe

(3)

式中:SOGh,i,T为T时刻船舶i的前船的对地速度;di,T为T时刻船舶i与前船的距离;dsafe为确保航行安全的船舶间距。式(2)为确定性条件,通过感知判断即可实现。式(3)中dsafe为唯一变量,决定追越的危险程度。

对于常规船舶,dsafe的取值如式(4)所示,可确保下一时刻两船在任何速度条件下均不会发生碰撞,为最安全理论极限。

dsafe=SOGi,max

(4)

对于智能船舶,应具有更短的安全距离和更快的反应速度,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故引入安全因子λ调节dsafe的取值:

dsafe=λ|SOGi,T-SOGh,i,T|+(1-λ)SOGi,max

(5)

其中,λ∈[0,1],dsafe为追越的极限安全距离,是两船速度差和安全因子λ均衡后的取值(假设仿真步长为1s)。λ值越大,船舶追越时与前船的间距要求越低,智能船舶安全等级越高。

2.2.2 交通事件生成

交通事件是指一艘船舶完成的一次航行,由船舶尺寸、航路点、船速、离港时间4个要素组成,是交通流仿真的基本单元[12]。根据输入的交通流数据,生成若干交通事件。将输入的参数经过非平稳泊松过程[13]处理,得到若干近似实际的交通事件,并存入数据库。仿真开始时,到达离港时间的船舶自动生成并按对应行为模型运行,随后汇成交通流并动态显示在电子江图上。

2.3 风险评价输出模块

风险评价输出模块主要是获取仿真中船舶在航数据,利用区域船舶航行风险评价模型[14]提出的3个船舶碰撞风险指标:速度离散指数、加减速程度、船舶领域重叠数,对各Zone区域进行船舶碰撞风险的实时评价。

(1)速度分析。考虑到区域内船舶对地速度的极值较低,选用速度离散指数作为风险指标。首先,确定评价区域的范围,即Zone区域边界坐标,软件可从仿真环境构建模块获取;其次,明确特定时刻T通过该区域的所有船舶,利用式(6)计算船舶i在该区域的平均速度;最后,逐个计算该区域内所有船舶的平均速度,并求出速度离散指数。速度离散指数越高,表明该区域内船舶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大。

(6)

(2)加(减)速度分析。船舶加(减)速发生在追越、转弯等情况下,即可能发生碰撞的场景。因此,选用船舶加(减)速的程度作为风险指标。首先,确定评价区域的范围及该区域内的所有船舶;其次,利用式(7)逐个计算区域内船舶的加(减)速度;最后,利用式(8)计算加(减)速度平方值的平均值。

(7)

(8)

(3)船舶领域分析。目前,学者主要使用船舶领域评价对地航向对碰撞风险的影响。因此,笔者选用模糊船舶领域[15]重叠数作为风险指标。模糊船舶领域是指船舶周围的一个区域,即船舶应与其他船舶和物体保持的距离。区域的形状、大小取决于航行安全等级γ和相对方位角Ki,根据模糊船舶领域定义(definition of ship fuzzy domain,DSF),相对方位角为Ki时的模糊船舶领域描述为[16]:

DSFKi={γ,dKi}={μDSFKi(dKi),dKi}

(9)

式中:DSFKi为相对方位角为Ki时的模糊船舶领域;dKi为距船舶水平面中心的距离;dKi∈[0,+∞);μDSFKi为设置航行安全等级的成员函数,μDSFKi∈[0,1];航行安全等级γ=μDSFKi(dKi)。

根据专家经验将航行安全等级γ分为0.9、0.6两个值,γ值越高表示航行安全等级越高,即船舶航行需要的安全距离越短。考虑到智能船舶具有更短的安全距离,故仿真中智能船舶取γ=0.9;常规船舶取γ=0.6。

首先,确定评价区域的范围及该区域内所有船舶的位置和速度;其次,绘制所有船舶在时刻T不同γ值的船舶领域;最后,统计船舶领域重叠数并记录位置。若船舶领域重叠数大于零,则存在碰撞的可能性,其值越高表示船舶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大。

(4)风险指标分析。将航行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个等级。当3个指标中任意2个指标超过设定阈值时,则判定区域内船舶具有低航行风险;当3个指标均超过设定阈值时,则判定区域内船舶具有高航行风险。风险指标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风险指标分析

2.4 软件应用实例

(1)试验简介。试验选取长江南京段为研究场景,研究河段坐标为(118.44°E,32.06°N)(118.56°E,32.10°N)。在Qt5.12环境下利用C++语言实现上述算法,导入S57格式的电子江图数据,并将水域进行功能分区,构建仿真环境;设置交通流数据,其中智能船舶在仿真船舶中的占比为30%,生成混合交通流;设置仿真开始时间为上午10:30,结束时间为下午2:30。选取下午2:00时刻船舶在航数据进行区域航行风险评价分析,该时刻软件运行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软件运行界面

根据前文提出的方法,分别计算各Zone区域的速度离散指数、加减速程度、船舶领域重叠数,如表3所示。对于码头区域,各项指标均为0,因此未在表中列出。

表3 区域船舶碰撞风险指标值

(2)试验结果分析。由长江海事局历史数据得知,区域2因连接主航道和分支航路且航道相对狭窄,是航行事故多发地。由表3可知,区域2的速度离散指数和加减速程度分别为5.54和0.57。因此,选择速度离散指数为5、加减速程度值为0.5、船舶领域重叠数大于0,作为本次长江南京段仿真的风险阈值。那么,区域1、区域2和区域8具有高船舶碰撞风险、区域7具有低船舶碰撞风险,区域内应采取降低船舶航速、限制交通流量等安全措施,其他区域较安全。试验结果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风险评价结果

3 结论

笔者对航行风险评价软件的构建及其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首先,通过建立仿真环境模型,将水域进行功能分区;其次,建立不同的船舶行为模型,仿真混有智能船舶的交通流,研究不同船舶组成占比下仿真水域内船舶航行情况;最后,以长江南京段为场景开展试验,设定智能船舶占比为30%,分析得到各区域船舶航行风险等级。该软件是对未来内河水域海事风险评价的积极探索,可为海事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交通流水域航行
基于LSTM的沪渝高速公路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
京德高速交通流时空特性数字孪生系统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到慧骃国的航行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小舟在河上航行
航行
交通流随机行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