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12-03梅瑜娟朱华兵

职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教协同课程体系

□梅瑜娟 朱华兵

经过多年发展,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重要办学理念,创业教育已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内容。产教融合与创业教育两者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为满足学生成长与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1]。协同理论能分析系统的内部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关系,为系统优化提供决策支持,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界。协同理论有助于高职院校深化对创业课程运行规律的认识,能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我们对浙江省49 所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存在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教学系统与外界互动性不强、成果转化的保障力度不足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未树立专创融通目标

1.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不紧密,与专业育人的协同效应不明显。问卷表明,85.1%的教师认为,创业课程“专业化”程度不够,内容泛泛而谈;在校学生中,58.9%的人所从事创业项目与专业联系不紧密,89.6%的人创业方向是电商销售、校内外摆摊等。当前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严重,在内容上未能体现专业的具体差异,创业教学与专业内容未产生内容联系,专业课程在创业能力培养上难以发挥作用。

2.课程内涵建设不丰富,未建立专创融通的创业课程目标。对49 所院校的创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文本分析,85.7%(42 所)的院校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57.1%(28 所)的院校提出了产教融合的课程理念。某种意义上,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差异,前者侧重学生专业领域技能的培养,其强调知识的系统全面性;后者侧重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其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当前,产教融合理念未融入到课程中,创业课程目标不能精准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上出现较大偏差。

(二)教学系统与外界互动性不强,未能凸显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1.实践教学纸上谈兵,与理论教学缺乏联动。访谈显示,85.6%的创业实践课程以模拟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局限于校内的“自娱自乐”;77.3%的师生从未想过将创业课程中的项目进行真实运作。分析院校近三年(2018-2020年)使用的教材讲义可知,创业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教学,聚焦于创办企业流程、制定利润计划等知识普及,课程目标定位于培养创业精神、了解创办企业流程等。当前教育体系下,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学习,课程内容未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

2.课程生态系统闭塞,与外部资源缺乏互动。访谈中,师生们普遍反映,创业课程缺乏产业界的支撑。尽管近年来创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各界对院校创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高职院校几乎包揽了从内容选取、教学实施、项目孵化等整个课程实施过程。高职创业课程与产业界的联系不密切,产业界与教育界等各方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不能凸显优势叠加效应。

3.优质创业师资匮乏,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问卷显示,基于从事创业实践的学生层面,78.3%的人认为创业导师专业性不够,不能为创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基于创业导师层面,46.2%的人认为自身在创业指导过程中力不从心,大多基于“精神层面的鼓励”而缺乏“技术层面的指导”;68.7%的人坦言,指导学生过程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为严重。基于院校层面,69.4%(34 所)的院校有邀请产业界、政府工作人员等校外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但校外创业导师发挥作用有限。

(三)成果转化保障力度不足,未建立产教融合的孵化机制

1.课程建设内部混乱,缺乏统筹规划。访谈表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日益提升,但院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尚未形成实施创业课程的合力。创业课程的实施与学校的教务处、学工部等部门联系密切,当前,创业教育的校内对口归属部门尚未明确,创业课程建设相对混乱,缺乏统筹规划意识。

2.成果转化率偏低,孵化政策落地难。调研表明,78.5%的在市级以上层面获奖的创业项目仅局限于文本阶段,高职创业课程的成果转化率偏低。以创业大赛为例,近年来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物力与财力,举办了“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大赛已成为常态化教学内容。尽管大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项目,但项目大都“为了比赛而比赛”,其后续发展缺乏支持。政府层面已经出台了创业支持政策,但难以真正落到实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未与产业建立耦合机制,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受益者,企业、行业等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尚未为高职创业课程的成果转化提供服务体系。

3.创业文化氛围不浓郁,不利于课程的开展。调研显示,65.3%的学生表示院校及社会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浓郁,75.6%的学生担心创业失败会被社会不容。创业精神缺失、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整个社会创业文化建设滞后造成的,这不利于创业课程的开展。

二、以协同理论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理论逻辑

产教融合涉及产教多元主体,产业界与教育界基于各自需求,通过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最终融合为人才供需共同体。协同理论能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成为系统优化的重要指导思想,能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协同理论的相关论述

协同理论基于协同学,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是研究系统形成、运动、演化基本规律的学科,已成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为系统结构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在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动态体系中,各子系统通常处于无序、自发、无规则的运动状态,同时又会与其他子系统之间产生关联,在两种运动状态的叠加下,许多控制参量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协同效应遵循协同原理,在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开放系统中,子系统会在内部、外部的影响下,产生协同效应;序变量是协同理论中的重要理念,各子系统在系统内部的相互协作形成了序参量,序参量又影响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促使系统形成有序稳定结构。

近年来,协同理论取得了长远发展。赫尔曼·哈肯在1987年又提出,协同理论在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的基础上,还包括与其他领域间的竞争与合作,进而萌生出新的学科思想,能较好地解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系统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经过多年发展,协同理论已逐渐发展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成为系统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协同理论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实施提供统筹指导,有效整合产教各方资源,推动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进而为课程系统优化提供参考。

(二)协同理论为高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范式

1.协同理论与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内在契合度高。协同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复杂开放系统,其研究对象应具备复杂与开放等两个基本特征,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满足这两个基本特征。基于系统内部,该体系由多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如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宏观管理系统,以高职作为主体的创业课程教学系统,以行业与企业为主体的创业课程支持系统,以其他各类机构组成的辅助系统。各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的职责与功能,相互之间会产生交叉联系,由此构成了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基于系统外部,该体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外界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交流,在互动过程中进行整合。在国际趋势、国家政策、社会导向、社会需求等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社会对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外部的资源、信息会促使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变革。

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内容、建设主体都较为多元,需政府、企业、院校、行业、社会等全方位的支持,需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职创业课程体系,能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把握课程体系运行的规律,分析影响高职创业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在不断完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创业课程尤其是创业实践课程的教学需各类平台支持,产业界拥有丰富资源,在产业技术、项目管理运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要素资源,能为高职创业课程教学提供支持保障[3]。产教融合可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在课程、师资、平台等方面的充分整合,能为学生的创业意愿转化为真实的市场运作项目提供各类要素保障。

2.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多元协作的自组织演化。根据协同理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与外部进行各种互动的同时,其内部要素也会进行自发的自我调节,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自组织形式。对该体系而言,内部相关参量的变化,外部相关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都会改变系统原有的稳定平衡,从而对整个系统的变化产生影响。基于系统内部,创业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新阶段,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师资特征等都发生着形式多样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职创业课程带来了全新改变;基于系统外部,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课程体系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促使课程体系远离平衡态。

用协同理论分析高职创业课程体系,可将其分为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高职创业课程体系涉及课程内容的选取、实践教学的开展等各个环节,需校内各部门加强统筹安排。宏观层面上,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各界参与,需各主体等相互间加强合作。其运转需政府、企业、院校等序参量的密切配合,进而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协同理念下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突出学生中心,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提升课程的育人成效,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因而要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协同理念下的多元协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构建课程体系的产教各主体必须围绕学生成长进行协调与合作,调配好教学资源,通过协同效应来构建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确保课程体系的育人导向,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工作。

2.满足社会需求,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服务地方发展是院校办学的重要职能,高职要培养地方发展所需人才。在协同理念下,高职创业课程需积极对接地方产业规划布局,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要将区域的发展定位、产业的升级需求、行业的人才需求等作为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只有切实满足各主体的需求,才能保证政府、企业、行业等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3.建立协同机制,提升协作育人成效。协同理论关注系统内外各要素功能的发挥,在高职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围绕教育界与产业界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避免各方在协作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进而实现效率最大化。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增强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沟通,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各主体间的沟通,构建各方都认可的方式,充分发挥系统内自组织功能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形成“政府层面加强宏观管理、院校层面完善内部治理、社会层面形成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支持产业界与教育界发挥自身要素作用,推进多元主体在创业课程实施中进行协同融合,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三、协同理论下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对策

鉴于当前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要基于协同理论,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进而更好地构建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内容上,以融合理念推动专创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1.梳理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推进产教分层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将创业相关理论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通过SYB、KAB、创业基础课等载体,全面普及创业课程。普适性的创业课程应体现为全员全程全方位,即针对所有学生构建全过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普适性创业课程作为院校创业教育的抓手,充分利用慕课、在线教学等方式,全面普及创业课程。

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梳理课程内容中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普适性与专创融合并存的创业课程体系,要将校企合作项目、师生科研项目、创业大赛优质项目等纳入课程中,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形成“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类选修课”的分层课程体系。

2.重构应用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深挖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创业元素。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基于“结构简约、内容精准”的课程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梳理课程模块间的逻辑,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产业界、教育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吸收到课程中,将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要结合院校办学实际,根据行业、产业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再倒推课程内容,促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目标能相辅相成。

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驱动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教融合已步入新的历史节点,高职创业课程体系必须促进政府、院校、企业等主体各方面资源的融通共享,建立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跨界协同机制,实现产业、专业、创业的耦合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形势下,要深挖产业元素,寻找能与创业能结合的专业元素,改变当前“大学生创业就是做淘宝、摆地摊”的局面,扭转创业实践活动游离于专业实践之外的倾向。院校应根据区域发展与产业需求变化,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基于行业需求、工作岗位职责等方面来对课程进行不断充实完善,通过健全创业课程体系,实现产业与专业的联动发展。

(二)教学形式上,打造开放式的课程育人体系

1.更新教学理念,以创学结合推动产教良性互动。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强化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的融合课程改革。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教育在多年办学中,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已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但难以满足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打造开放式的课程育人体系,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创业实践与专业创业理论学习的壁垒,以创学结合来提升课程的育人成效。

创学结合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提倡行知合一,认为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能通过创业实践获得各方面技能的提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统一。产业界在技术升级、项目运营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要素资源,能为课程教学提供支持保障,进而为学生的创业文本与创业意愿转化为真实的市场运作项目提供各类要素保障。

2.构建课程载体,通过众创平台提供产教融合载体。创学结合对课程实施载体提出更高要求,其要求高职院校打造产教融合体。高职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系统内外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系统,通过师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将校内外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为师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载体平台。

为满足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职院校要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训中心升级为能为创业课程教学提供保障支持的众创平台。与实训中心相比,众创平台在功能定位、建设主体、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功能定位上,众创平台具有开放性特征,其集技能训练、技术研发、创业服务等为一体,以交叉融合方式来培养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建设主体上,众创平台利用整合政策资源,以“引企入校”为基本理念,积极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产业界的资源;教学方式上,众创平台将实训任务从“模拟训练”转化为来自市场的真实项目,将学生实训作业设定为实际的商品或服务产品,把教师的科研成果等转化为市场化的运作项目。

3.加强师资培养,以内培外引实现产教深入交流。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是完善高职创业师资的重要途径。在内培上,高职教师要通过适应产业需求来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结构。创业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高职教师要主动适应市场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成长为当地产业发展带头人,在技术研发升级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4]。在当前产业升级加快的形势下,高职教师应注重自身综合技能的提升,将产业发展新内容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能力,促使自身由学科型向综合型转变。

在做好校内创业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各院校还应通过外引来完善创业导师结构。产业界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行业企业都拥有丰富的资源。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都应成为高职创业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天优势,要对其进行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其教学技能。

(三)成果转化上,完善产教一体化的课程孵化机制

1.完善内部治理,形成合力来完善课程的孵化功能。高职院校要基于协同理论,树立部门协同合作的理念,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内部治理是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必由之路。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形势下,院校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院校内部治理呈现出新形态。为实现与外界的深度互动,高职院校应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纵深推进院校内部治理体系,进行混合所有制体制机制改革,破解当前产教融合中的制度痼疾,激活课程建设体系,逐步消除专业壁垒,更好地构建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5]。

为构建产教融合型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完善校企共同治理模式,通过校企共同决策、共同治理等形式,积极构建校企课程共同体,产业学院的课程由产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来制定,促使校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实现课程产教共同体模式。

2.整合外部资源,将校企合作升级为产教全面融合。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倾向于寻找与办学专业相近的相关企业,局限于传统的校企合作,缺乏开阔的办学视野。为此,高职要从整个产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教融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扩大办学范围。通过打破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壁垒,发挥好产业界的技术、财力优势和院校的人力资源等优势,打造创业课程的高效交流平台,进而不断提升其产出效应。高职院校要整合校内外各界资源,打造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开放式的课程育人体系。院校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现状与自身专业办学情况,打造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只有基于专业和产业发展,方能更好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为充分挖掘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元素,各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研室,鼓励各专业基于内在属性特点,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基于专业核心能力与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不断完善专业的创业课程模块。专业教学内容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改造专业课程,鼓励师生将产业界的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等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让师生更好地接触到产业界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而敏锐地捕捉到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变化[6]。高职院校要将产业发展新技术、新理念通过各种途径融入到高职课程体系中,促进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对接。

在争取政策资源的基础上,各院校应结合办学实际出台校本政策。在办学过程中,院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要发挥好政府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的功能,为创业课程的实施争取到良好的政策红利与宽松的外部环境。近年来,产教融合与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界的热点,国家层面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出台了大量政策,为产教融合与创业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制度文本的解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争取各类政策资源的支持。高职办学与地方联系密切,要通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来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质量。当上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时,院校在学习上级政策文件的同时,还应对政策进行校本化改造。

3.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开放的高职创业课程生态体系。基于协同理论,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各类要素紧密结合与相互之间协同作用而生成的生态体系。在日常教学中,院校要体现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出包容和谐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7]。要将创业课程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让社会各界认为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将其视为人生的一种选择,对待创业成败秉持理智化的平常心态。

产教融合是一个多元主体的体系,在办学理念上,要体现产业文化、工匠精神,体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生态文化对高职办学产生重要影响,创业精神缺失、创业意识淡薄等问题,其归根到底都应当引起高职办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营造更好氛围,产教融合主体要多管齐下,凝聚合力,构建多元协作的创业生态文化。政府、院校、行业、企业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对产教融合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力度,选树典型院校与企业,进而更好地营造创业氛围。要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多元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的实施营造有利的外部氛围。

四、结语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文件,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政府、院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这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制度保障。将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是提升创业教育育人成效、实现高职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8]。协同理论能较好地指导高职产教融合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院校与政府、企业、行业间等各要素与系统间的关系,构建产教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在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还能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地方-产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协同课程体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