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下的教学内容重构

2021-07-15吴倩倩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学情教学内容

吴倩倩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更新重组,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合宜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而要想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充分挖掘文本,精准解读文本,充分用好教材,在此基础上关照学情,这样才能够提炼出合宜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教学内容;文本解读;学情

上好一堂好课,最主要的就是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一篇文章的教学点有很多,可以教的教学内容的选取点也是各有不同的,这就折射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文本解读、学情以及教材、课标等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看,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对学情的正确把握是最应该值得重视的。

一、文本解读下的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中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本解读来完成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正确、深刻与否,从根本上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否和成效高低”[1]。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材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凭借,对于选文的充分解读和挖掘,才能发现文章的独特含义以及教学点。有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往往依赖教参或者一些相关的参考书,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缺乏新意的,只是给学生讲了基础的点。而且随着新课改,教参上有很多内容都是陈旧不合时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使自己与时俱进,进而选择更加合宜的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文学社会性为主:时代、社会、区域、民族、风尚习俗、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是作家主体性为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读文论人、作家的经历、动机等。其中知人论世也就是从作家经历进行入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具体解读为:诗歌从文面看,主要写船泊瓜洲所睹之江南春光美景,寄托思乡之情。尤其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一般都在“绿”字上做文章,谈其用字之妙,却少有人看到“春风”的多层意蕴。如果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对诗歌的理解将会更深入。诗人兼政治家的王安石一生因变法而几起几落,诗歌写作于王安石第一次变法失败被贬,又再度被朝廷启用之后。一个“又”字暗示着诗人已多年未归家,此次泊船瓜洲,紧邻南京,迫近家乡,而自己却仍不能回家,面对着江南家乡如此美好春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里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愁,又反衬出诗人政治生涯的坎坷与艰辛。同时,这里的“春风”还含有变法再度实施之意,“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在写景,又在写事,暗示自己再度被朝廷启用,变法再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联系作者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解读作品,会读出更为丰富的诗意来。还要从作家个性人手,考察作品风格。“诗道性情”,“文如其人”,作家的个性和人格必然影响其文风。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王维诗的空灵、李贺诗的诡谲、东坡诗的风流儒雅等,无不与其个性人格有关。

总之,对于知人论世要将对作者解读的落脚点放在作品上;作者不能与作品人物画等号;作者意图不能等同于作品意义。知人论世不是非得必要,但可以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例如,解读《再塑生命的人》时,介绍海伦凯勒的生病的经历以及她的生平事迹有利于学生理解题目以及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意义;解读鲁迅的《祝福》时,介绍鲁迅生平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利于理解作品中的“鲁镇社会”;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补充海子的有关资料,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诗歌深层的内蕴,丰富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再次是文学文本性为主;以及读者接受性为主和文化多元性为主。在充分解读文章之后才能够明确,什么内容是需要并且适合讲授给学生的。

并且要明白,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会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但是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它最终都会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人。对于《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有人认为这是实写,觉得是诗人在路上走着,眼前出现了这一景象。有人认为是虚写,因为前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描述的场景极其荒凉,这是诗人真实的处境,由此联想想象前方有“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馨画面。不管是实写还是虚写,这句话都与前面一句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句话是用来衬托诗人的羁旅之苦和孤独落寞的情感,所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

总之,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程度,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以及对于教学理论的掌握认识能力,更直接的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二、被误解的学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等媒介接触到大量丰富的信息,思维和认知有时候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以及因为年龄会存在一些“代沟”。比如教师在进行生动的导入,引用一个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想借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的与文中内容相联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并不能够理解教师所说的内容,因為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所没有接触过的,这个也是教师出乎意料之外的。

除此之外,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在讲在李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时,一个学生问他:“李老师,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天呢?”他的问题引得听课的老师和同学都哄堂大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古怪刁钻,这时李老师就坦诚地说:“我真的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确不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但我可以下来查有关资料。下次如果我再讲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的学生了。”接着他话锋一转:“不过我想顺便问问在座的同学。谁知道阿弥陀佛的生日是哪天呢?”这时,有位同学举手发言:“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李老师正想问他依据何在时,却听见他读出课文中的一句话:“记得阴历十一月十六日的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上坐小划子。”[2] 从这句中正好揭示了答案。这是教师所没有想到的,是预设外的生成。

教学内容的选取看似简单,仿佛教参等资料都已经提供了典范,然而很多内容需要你自己去钻研、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文章的奥秘。合宜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需要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尹丽娟.课程教材教育研究[J]. 教育研究,2020.9-10.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学情教学内容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