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点细品,阅读教学的新风景

2021-07-14刘海娟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标点句式语文教学

刘海娟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材中规范标点符号的解读和对名家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的教学研究,探究标点符号中所蕴含的形式、感情和个性之美,并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抓住标点进行细品,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和学生语言能力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标点  句式  语文教学

在中国古代文章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和阅读的困难。1920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书中对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在此之后,一大批作家都开始在白话文中使用标点符号,并且努力地在行文中规范标点符号的用法。

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则进一步规范了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用法》指出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也是语言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统的句读意义上被赋予了更多的作用和意义。在现当代典范的白话文中,标点符号不仅涵盖了上述所述的停顿、语气等作用,而且还赋予了它在语言形式、感情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选入教材的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典范作品,很多文章的标点符号都值得在教学中细细品味。

一、从标点中品句式之美

自古以来,句读是标点固有作用之一。但是现行版本教材的诸多文章中还借助标点让文章的语言或骈散结合,摇曳生姿;或前后对称,音韵和谐。

例如:(1)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梁衡《夏》)

(2)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梁衡《夏》)

(3)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莫怀戚《散步》)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莫怀戚《散步》)

上述四个句子只是运用常见的逗号、分号和句号,让句子表述形式更加精美。梁衡《夏》中的两句话用分号让句式变得整齐对称,用逗号让句子变得长短不一,整个句子骈散结合。这样的标点组合不仅增强了句子的形式美,而且音韵也更加和谐。同样,莫怀戚的《散步》中逗号、分号和句号的运用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对称性的朗读,来体会这种语言的句式之美。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法,例如可以把第(2)句改为“你看田间那些弯着腰流着汗的农民,只是想着快速收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速打粮”,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改句不仅语言啰唆,毫无美感,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夏紧张急促的特点和农民的辛苦。通过朗读和比较的方法,学生可以较好地掌握标点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

二、从标点中品感情之美

《标点符号用法》中明确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朱自清在《写作杂谈·标点符号》中指出“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绝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的确如此,很多优秀的作品中一个小小的标点往往都寄寓作者或浓烈或含蓄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表达效果。

例如:(1)“这好极!他,——怎样?……”(鲁迅《故乡》)

(2)“阿!闰土哥,——你来了?……”(鲁迅《故乡》)

上述两句话均出自鲁迅的《故乡》中,第一句话是“我”和母亲聊天提到“闰土”时的问话;第二句话是“我”见到“闰土”时说的话。比较这两句话,标点的使用大体相同,但是蕴含的感情却非常丰富,教学中值得好好地品味。

常州梁增红老师就紧扣句中的标点展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梁老师针对第一句中的几个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沉的感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第一句中感叹号表现了“我”即将见到闰土的兴奋和激动之情;逗号,一字一逗,表现了“我”从美好的记忆回到现实;破折号,表现了“我”的情感由激动、兴奋转为对闰土的关切;问号,既是询问也表现“我”对闰土的关切;省略号,既有省略作用,也表现“我”的担忧和关切之情。梁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第一句中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后,又让学生通过比较,自主探究第二句中标点符号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体会相似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感情的不同。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梁老师通过对语句中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的品读,品出了优秀作品标点背后所蕴含的人物的深沉的感情,这样的教学是对教材语言的更为深层的解读,必将引导学生能够自觉地深入文章的内部,主动破解语言密码,感受语言的魅力,实现语言的自主构建。对于教师而言,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学中要从细部深入地解读文本,并要善于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深刻领会,积极借鉴。

三、从标点中品人性之美

在傳统的教学中,我们分析人物的个性往往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分析。但是,在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中,他们不仅善于通过人物的典型言行、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而且还非常善于通过一些标点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很多名师都非常善于通过对标点的细细挖掘品味作品的内涵。

例如,肖培东老师在执教《美丽的颜色》时,抓住一个关键的句子“看哪……看哪!”,指导学生体会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肖老师首先通过变换标点符号,把原句改为“看哪!看哪!!”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之中学生自然明白了如果改为“!”,的确能够体现人物的欣喜、激动之情,但是与用“……”相比则不能很好地体现居里夫人的沉稳、严谨和科学家应具有的精神品质。

同样,肖老师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抓住了“要吃晚饭了。”“看到了。”等句子,教师将其改为感叹号对比阅读。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品读中,体会到父亲沉着、镇定和智慧的形象,也体会到“我”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渐变得镇静和自信。

上述的两个教学片段,肖老师均对标点符号解读,既可以很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个性,体会优秀文章的语言魅力。

行文中看似寻常的标点,从作者角度来看,往往具有独特用意,或体现作者对语言形式和音韵美的追求,或寄寓了作者特殊的感情和意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地研读文本,关注看似寻常的标点背后的美学价值,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去探寻优秀作品中的标点所蕴含的形式之美、感情之美和人性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解读和语言自主建构能力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标点句式语文教学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标点兄弟的春游
缺少标点的谜语
小乌龟学标点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有趣的标点
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