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互联网+”农业

2021-07-14韩平

黑河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韩平

[摘 要]“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态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在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的过程中,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农业作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在适应新时代发展,与代表着革新的互联网之间产生激烈的碰撞。

[关键词]互联网+;农产品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布局

如今,“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相融合,发挥我国传统农业在长久发展历程中积累的资源、人才、产业配套优势,提升农业产业盈利能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虽多,但能自行解决国内人口的粮食问题,这与农业长久以来持续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农产品的主要产物,粮食产品的生产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发展固然成绩卓著,但在长久的历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一,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效率有待提高。我国呈现小农化、人工化的特点,与之相伴的结果是农产品机械化低、单产低、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农业抗灾害抗风险能力较弱。第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当前,农产品缺乏整体的追溯、查询信息闭环,导致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担心与怀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户质疑种子质量,消费者质疑农产品质量,进而引发国民对于食品健康安全的质疑,影响整个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第三,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产业结构性失衡现象普遍。无论是农产品种植还是畜产品养殖,主观性的经验主导成为农业生产安排的普遍方式,导致农产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对称,价高无货与货多无市现象交替出现,影响农民整体收入。农业整体也呈现“大而不强、大而不忧”的特点,同时,集聚性的生产模式也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林地、草地、湿地占用,地下水过度开采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环境承载在能力极限边缘徘徊。

二、“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1.“互联网+”农产品生产管理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传感器的应用能够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例如,在大田管理过程中,只要在田地中安装传感器,就可以得到关于肥料、水量的需求量及需求时间,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在农产品溯源层面,RFID标签已有很多重要应用,这种应用对农产品的季节性、及时性提供更为周全的保障。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及时获得产品信息,实现农产品流通监控,完善产品追踪溯源,降低各个环节的安全库存,同时实现对最终消费的监控和了解,获得消费者对产品消费的现状数据,根据积累的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从而做出需求预测,帮助农产品各个供应链上的环节及时调整库存,防止出现“牛鞭效应”。

2.“互联网+”农产品销售管理

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的流通过程通常是“农户进行生产或简单加工,通过分销商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农产品,还是信息流,都处于单一流通模式,农产品利润层层削减,导致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中间环节成本高,与供需信息失衡是传统农业发展的主要短板之所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成为农民提供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传统的单链条呈现出多样态的可能,甚至直接缩短为“B2C”的销售模式,农产品在生产后直接面向消费者,成熟的蔬果直接从农场到餐桌,既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又保证了农产品需求信息的时效性。

3.“互联网+”农业布局管理

提起“互联网+”农业,很多人的第一概念是生鲜电商、生鲜O2O等销售层面,但实际上,互联网在农业布局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根据农业产业链的结构布局,互联网能够在销售信息化、生产智能化及供应链规模化方面为农业布局提供全新的全套解决方案。农业互联网时代,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网络及物流的发展,使得农业产品的销售模式受地域限制逐渐减弱,而如果以互联网为粘合剂,将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形成区域集聚生产,打造品牌农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强势农业品牌的生成与发展,而且对于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旅游业发展也提供了一片沃土。同一片土地,不仅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可以提供生态游、农家乐,打造特色农业经济小镇,如此发展,不仅利于农民自身增收,而且更利于国家振兴农村的战略发展,是大势所趋。

4.“互联网+”农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终端等各类网络共生产品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促使一系列的生产活动面临重大改革:中国农业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农业的转型升级必然促使农业从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过渡为智能化农业。通过互联网化的应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将发生根本变化。劳动者将从农业体力劳动者变更为以知识和技术武装大脑、具备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的新农人或新型农业公司,农业生产将从传统的体力人工劳动转变为智能远程操控,劳动工具将不再是传统的农具和机械,劳动对象也必然随着生产技术的变更,从当前零散、分散的小农生产状态,整合集中为规模化经营。同时,当前人们广泛关心的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将在农业生产的源头得到控制,在流通环节得到监视和跟踪。

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

1.缺乏完善的信息平台及物流营销平台

互联网的神通广大主要还在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而当前我国农业领域缺乏健全、完善的信息平台,没有集成、全套的生产、技术、销售信息平台,制约了农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专业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推动建成完善的农业网络;同时,加强农业平台体系宣傳,扩大一线农业生产者的使用范围;最后,通过市场集聚效应,引导互联网领军企业扩展农业领域业务,形成竞争机制,优化农业信息平台及物流营销平台建设。

2.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弱势地位,而脱离基础设施,一切农业发展均无从谈起。首先,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其次,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生产,无论是农民自行成立生产合作社,还是企业主导农产品生产,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其生产必然要素,引导投入;最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应用及推广,扩大智能设备的使用规模。

3.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

传统农业生产相对简单,对从业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且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而且农村大学生的返乡率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及农业职业教育;其次,加强振兴农村建设,只有农村得到振兴和发展,才能让更多的打工者和学有所成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最后,加强农业人才引入。

“互联网+”农业的推进,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性突破。但也应看到,农业本身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互联网虽然能整合社会资源,为农业生产销售流通提供有力支持,降低生產的盲目性,但自然风险是不可控的,而其对于农业生产也是致命的。当风险发生时,承受经济损失的仍然是农民,所以,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可能会出现抵触心理,因为互联网推广进入农业产业链条势必会增加农民的资金投入,另外,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管理经营模式对于习惯传统耕种劳作的农民来说,也需要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所以,“互联网+”农业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农民对“互联网+”农业认知程度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政府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农民分忧解难。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时代走向、大势所趋,也是国家维护粮食安全、经济独立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农业直接从业者,还是农业相关从业者,都应积极面对“互联网+”农业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明.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8,(10).

[2]张蕴昌.浅析“互联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7,(12).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