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21-07-14黄智双
黄智双
[摘 要]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幼儿园劳动活动的开展中却经常出现劳动观念偏差、内容不够科学、过程指导流于形式等问题,使得劳动活动没能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立足剖析和反思,提出了“立于新,促进观念转变和素养提升”“立于思,做好内容优化和目标定位”“立于巧,把握介入时机和策略运用”三个步骤,从观念转变、素养提升、内容优化、目标定位、介入时机把握、互动策略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劳动教育;角色身份;目标定位;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幼儿园劳动活动既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受传统课程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开展劳动活动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组织策略和技巧上存在盲点,没能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有效开展劳动活动。笔者选取幼儿园劳动活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立足剖析和反思,并结合本园的实践对改进的建议进行一些探讨。
一、幼儿园劳动活动常见问题分析
1.劳动观念存在偏差
在幼儿园中,部分教师的劳动观念往往出现以下两种偏差:一是“劳动是一种帮忙”。在幼儿园中,教师常常这样和幼儿互动:“谁愿意帮生活老师的忙,把杯子摆到杯架上?”“玩具掉了一地,谁帮我整理一下?”言外之意,这些劳动内容本应该都是教师的事情,跟幼儿没有关系,幼儿的劳动仅仅是为了帮助老师完成任务,而非幼儿自身的需要。二是“为了劳动而劳动”。 有些教师仅仅将劳动定位为简单的值日生工作,或者是应付领导检查而安排的活动。更有甚者,将劳动活动当作一种负担或者作为批评幼儿的道具:“你表现不好,罚你去把区域中的玩具都摆整齐!”三是“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还有些教师虽然很认真地开展劳动活动,但他们往往会事先预设好劳动的内容和劳动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对劳动内容和劳动工具的确定上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选择权,从而导致幼儿从还没开始劳动就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也很难让幼儿萌发自主劳动的意识。
2.内容目标不够科学
有的教师在幼儿在劳动内容的选择上过于随意,经常凭着自己的“一时兴起”或者其他原因而“随机安排”,缺乏对幼儿园课程整体性和劳动课程系统性的思考,使劳动内容随意、零散,容易导致以下两种不良现象。
一是缺乏目标层次。部分教师未认真分析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也不了解本班孩子的劳动能力,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几乎相同的劳动内容。如在小班、中班、大班都让幼儿给花儿浇水、给小动物喂食等。这样就难以达成劳动目标的年龄层次,也会产生两极分化,要么劳动内容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觉得枯燥而不感兴趣;要么劳动内容太复杂,幼儿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信。
二是缺乏价值挖掘。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劳动内容时,仅仅是为了引导幼儿完成当下的劳动任务,缺乏对劳动活动价值挖掘,让劳动内容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浪费了许多有利的教育契机和可供整合的教育资源。
3.过程指导流于形式
由于受不正确劳动观和零碎的劳动课程设置的影响,使得劳动过程教师的指导显得“苍白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角色身份不清晰。在劳动活动中,教师往往不清楚自身的角色身份,要么将自己“置身事外”,仅仅起到布置任务的作用,而对幼儿的劳动活动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要么游离于活动的边缘地带,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过路人”,对劳动活动敷衍应付,没有起到观察和支持孩子的作用。还有一种教师喜欢扮演“老妈子”角色,对幼儿的劳动活动“全程无忧”包办代替,或者“不离不弃”督促指导,严重干扰了幼儿的活动。二是活动观察无目的。观察是有效介入的前提,也是有效支持和推进劳动的依据所在。然而,在幼儿劳动活动中,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劳动观察的重要性,时常把劳动观察等同于看护,观察的时候缺乏目的性,不懂得自己在劳动过程中该如何观察幼儿,要观察什么,更不懂得如何分析幼儿的劳动行为。三是师幼互动欠科学。一方面有些教师受课程观念或受幼儿园教育教学考评体系的左右,认为劳动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是微不足道的、可有可无的。因此,在对待幼儿劳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跟踪指导;要么“走马观花,敷衍以待”,缺乏针对性指导。从而导致幼儿虽然参加了劳动,但是经验能力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受其他活动开展时间的制约,或因劳动内容的随机性,评价环节往往成为被忽视的环节,要么组织幼儿简单交流:“今天你做了什么?和谁一起做?开不开心?”评价肤浅,千篇一律毫无价值。
二、改进建议
(一)立于“新”,促进观念转变和素养提升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有意识地从幼儿园劳动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身份定位和活动观察与支持等多方面逐步转变观念,允许幼儿在劳动活动中拥有自己的想法,并在劳动活动中不断尝试和体验,最终获得成长。
1.更新课程理念。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明确劳动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明确劳动是幼儿成长的需要,而非教师或者其他成人的需要。在活动中,教师应本着“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打破幼儿园劳动活动可有可无、随意零散、不成体系的现状,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发起、内容确定、工具选择、过程体验、經验分享等全过程。同时,还应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允许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自由结伴、自由规划劳动路线、体验劳动过程,允许他们在劳动中出现不完美、不到位,甚至走弯路的现象。
2.找准角色定位。在劳动活动中,教师不应满足于自身“任务布置者”的角色身份,而应依据幼儿劳动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场景适时变换角色定位。如,当幼儿萌发劳动兴趣,产生劳动需要或者自发产生劳动活动时,教师应默默地给予支持,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保护好幼儿最初的劳动兴趣和行为;当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整理不到位”“清理不干净”的情况,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或者干脆包办代替,做一个能沉得住气的“等待者”;如果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即将放弃时,教师应及时地为幼儿施于援手,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一个优秀的“引领者”。
3.提升观察能力
为避免盲目而无效的劳动活动观察,教师需不断提升自己的活动观察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掌握幼儿不同阶段能力发展的一般水平,了解幼儿在语言、动作、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劳动能力的不同层次,做到“心中有尺度”。其次,教师在幼儿的劳动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价值契机,能透过观察点的信息判断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其三,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及时用图片记录和视频拍摄等方式,及时保留幼儿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并借助资料回放、数据对比与分析,以了解幼儿的横向能力发展和纵向能力发展情况。
(二)立于“思”,做好内容优化和目标定位
首先,内容选择应源于幼儿。在幼儿自主劳动活动开展前,我们应尽量剔除过多的预设,凸显幼儿的“自我”意识,变“老师要求幼儿做”为“幼儿自发主动做”。如在大班的“快乐大移除”活动开展之前,教师不再直接告诉幼儿具体的劳动内容,而是引导幼儿自由结伴,组成劳动小组,每个劳动小组自己讨论:“今天我们要去哪里劳动?”(让幼儿自己确定劳动内容);“为什么要去那里劳动?”(明白劳动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幼儿自己的生活更舒适,而不是为了老师而劳动);“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去哪里找工具?”(学会为行动做准备)等。同时引导幼儿根据讨论,用自己的方式制定出劳动计划,再按照劳动计划开展劳动。
其次,目标定位基于幼儿。小班中班和大班不是三个相近的活动室,而是相隔了几重天的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如,小班幼儿能在老师提醒下主动将自己的物品放在指定的位置。中班幼儿的物品管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已具有将物品进行初步分类整理能力,也更喜欢承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此,教师可以以“轮流当值日生”的形式,鼓励幼儿学习分类整理自己和同伴用过的材料;大班幼儿已具有明确的秩序感,有合作整理劳动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鼓励幼儿自己观察班级中需要劳动的地方,让幼儿自由提出为班级和同伴服务的劳动内容,允许幼儿自己和同伴合作制定劳动计划,选择劳动工具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活动。
再次,价值挖掘追随幼儿。幼儿的劳动活动不单单局限培养幼儿的物品管理或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在劳动中把握有利的教育契机,及时挖掘教育价值,帮助幼儿多元能力的提升。如在引导幼儿“照顾小鹦鹉”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工具清洗鸟笼比较方便?”以此鼓励幼儿感知刷、挫、擦、喷、冲等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还可引导幼儿关注:“每个人都来喂小鹦鹉,小鹦鹉会喜欢吗?”,由此引发幼儿学会换位思考,懂得适度关爱;还可以鼓励幼儿轮流给鹦鵡喂食,并做好记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三)立于“巧”,把握介入时机和策略运用
基于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和分析,教师还需准确把握介入幼儿活动时机,灵活运用支持性策略,帮助幼儿进一步激发劳动兴趣,梳理劳动经验,体验劳动快乐。
1.肯定支持式策略
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得有“欣赏的眼光”,对于幼儿自发产生的劳动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以保护幼儿刚刚萌芽的劳动愿望。同时对于幼儿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创意想法,也要充分赞赏,并鼓励幼儿相互学习。如在给“小鹦鹉清理小房子”的活动中,乐乐想出了“在小房子的地上铺一层报纸,清理的时候只要把报纸卷起扔掉就行”这一创意方法,教师及时肯定了他的做法,并引导幼儿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小仓鼠和小兔子“家”。在老师的肯定和支持下,幼儿会真切地感受到:劳动既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2.问题导向式策略
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孩子获得深度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发现、探索、梳理、提升,不断积累有益经验。如在一次劳动过程中,幼儿正在擦门上的玻璃花格,没擦一会儿,嘟嘟就跑过来说:“老师,这玻璃太容易脏了,我刚刚擦完,怎么一会儿玻璃又变成花的?”眼神里满是疑惑。我走过去,认真地看了一下他擦过的玻璃,马上明白了为什么,但是我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带着他一起“请教”了旁边的小伙伴:“哇,你们的玻璃擦得亮晶晶的,请问你们是用哪种布擦的?是干的还是湿的?”旁边的伙伴马上说:“是这种干干的毛巾!”嘟嘟接过毛巾一试,果然也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的,他兴奋地喊:“哇,原来擦玻璃用干的毛巾可以擦得更亮哦!”同样,在这次的活动中,其他小朋友还遇到了许多问题:门的低处很容易擦到,但高的地方擦不到怎么办?我们先擦玻璃,后再擦窗框,然后玻璃弄脏了怎么办?粘在玻璃上的胶带痕迹用布怎么也擦不干净……面对幼儿的诸多疑惑,我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很快孩子中的智多星就出现了,想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而这些方法有些是孩子们结合以前的生活经验给出的,有些则是在本次的劳动中发现的。
3.梳理提升式策略
教师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幼儿的劳动场景,及时发现劳动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劳动经验。如在种植园劳动后,我关注到幼儿的交流:“草太多了,拔都拔不完!”“有的草太粗了,我都拔不出来。”活动后,我引导幼儿针对“草拔不完”的问题进行讨论,幼儿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没有分工好,有的地方人很多,有的地方没人拔”“工具不好用,铲子太扁了”“土太硬了,所以拔不出来!”教师马上追问:“可以怎么分工更合理?土太硬了怎么办?下次可以带哪些工具去?”通过讨论幼儿不仅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所在,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彻底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孩子的经验出发进行劳动内容选择、目标定位、价值挖掘,并基于儿童视角,潜心观察幼儿的活动,适时把握介入时机,巧妙运用指导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劳动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慧娴.德育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吉林教育,2020,(13).
[2]田素娥.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12).
[3]黄贤.“幼儿园劳动教育”组织的新视角[J].山西教育(幼教),2020,(07).
(责任编辑 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