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状和改进对策

2021-07-14

海峡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竞赛学术辅导员

陈 晨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5)

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是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1]。2020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部分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施行“强基计划”[2],而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各类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依据。至此,各级创新大赛在政策层面去除了功利因素,参加创新大赛成为了纯粹的课外兴趣活动,也为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1 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效

1.1 搭建了全省青少年创新成果竞技展示的平台

创新大赛为全省青少年科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科技作品的竞赛、展示、交流的平台。一个参赛项目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出想法→设计实验→验证和创新,它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侧重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更加考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每年的创新大赛上,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小学生齐聚一堂,展示一年以来的科技研究成果,交流科技研究心得。大赛每年吸引4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全省各级比赛[3],参与学校上千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5届。

1.2 促进了全省科技辅导员职业技能提升

创新大赛包含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并设置了多个奖项,为科技辅导员搭建了一个交流科技教育活动经验、展示科技教具新发明、宣传科技教育新理念的平台。近十年来,福建省共有10名科技辅导员当选全国十佳科技辅导员,其中4人来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国青辅协2017年公布了《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办法(试行)》,启动了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试点工作,创新大赛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可以破格直接认证为高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三年来,共有9名来自福建的科技辅导员通过创新大赛获得了高级专业水平认证,百余名获得中级、初级认证。

1.3 培养了一批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创新大赛选拔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推进了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福建先后有6名学生获得全国创新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福州一中等10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创新大赛获奖选手还有机会走出国门,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福建有8名师生从创新大赛脱颖而出,参加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并获奖。许多参加过创新大赛的选手,因为创新大赛与科学结缘,走上了科研道路。

2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竞赛得到的认可程度不足

福建省举办的科技竞赛从形式上主要可以分为以创新大赛为代表的项目型竞赛和以五项学科竞赛为代表的统一考试型竞赛。目前,获得五项学科竞赛全国一等奖的学生仍能获得保送资格,学科竞赛的成绩也成为申报“强基计划”的一项重要指标。相比之下,创新大赛等项目型竞赛在取消高校自主招生的今天则失去了“含金量”,成为纯粹的课外兴趣活动。事实上,国际上的“创新大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素有“青少年科技竞赛世界杯”之美誉,其含金量并不亚于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同样会成为世界名校争抢的对象。但与中国国家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上的频频夺金不同,中国国家队在iSEF比赛中的成绩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2.2 比赛缺乏更为有效的学术诚信审查机制

2020年,云南省创新大赛个别作品为其家长代劳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热议,同时一些与获奖学生年龄不相符的作品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目前创新大赛采取集中评审的方式,每个评委都被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审阅文本,并通过几分钟的提问与答辩做出评判。学术诚信审查程序包括赛前的论文查重、审核参赛者提交的查新报告和诚信自查书等,这些工作主要由竞赛组织者承担。作为评委,在短时间里分辨一个项目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结果真实性的难度很大,参赛学生则可以通过简单培训来修饰论文和应对答辩,这对评委的学术能力和评审经验提出了很高要求。由于参赛对象是中小学生,评委评审时多以鼓励为主,竞赛对违反学术诚信的处罚不够严厉。

2.3 竞赛获奖分布不平衡

近五年福建省创新大赛共产生296个一等奖项目,其中有216个项目来自福州、厦门、泉州三市,三市的省一等奖占比达到73.0%,而在每年推荐全国赛的17个项目中,福厦泉三市的项目占比更是达到了92.1%,呈现出获奖地域高度集中的特征。这是因为,参加创新大赛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STEAM活动室、实验室、机房等,沿海地区学校拥有更大优势,而山区校限于条件难以开展活动。

2.4 获奖学生大学选择相关专业比例不高

通过追踪学科竞赛全国赛获奖选手和全国创新大赛获奖选手的高考去向发现,大多数学科竞赛获奖学生在大学阶段选择了和自己竞赛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就读,而创新大赛获奖学生就读比赛相关专业的比例不足30%,甚至选择理工类专业的比例都不高。这与创新大赛选拔和培养科技后辈人才的初心不相符。原因一是参加创新大赛项目并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沉没成本较低;二是因为创新大赛在自主招生中的认可度不高,获奖学生大多数还是会参加高考。

2.5 创新大赛指导老师难以全身心投入

大部分中小学不设专职科技辅导员,而是由各科任老师兼任,项目指导工作付出多在课外、校外,且对指导项目研究缺乏经验和知识储备。问卷调查显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频率比较低,大部分教师开展活动为每月2~4课时。教师们普遍认为目前开展活动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指导教师水平有限、硬件设施跟不上、经费支持不足等[4]。而一些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则反映缺少参与大赛的渠道。在竞赛的申报环节,一般限制了第一指导老师为学生的中学老师。

3 组织和管理创新大赛的对策

在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素养方面,组织和管理优秀的科技竞赛活动对于青少年来说也能发挥很大的教育作用。一场好的竞赛活动本身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的一次科学教育。在新形势下,创新大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3.1 加强学术诚信审查,探索更加合理的评审方法

创新大赛应该探索更加合理的评审办法。可以借鉴iSEF的比赛规则,iSEF除了一些竞赛规则常规的内容,对于如何遵守科学研究的有关法规和研究中指导老师的参与做出了详细规定,比赛设立专门的科学审查委员会(SRC)对学术诚信进行审查,严禁出现学术欺骗行为[5]。创新大赛可以效仿iSEF增加科学审查委员会等,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审查职能从评委职能中剥离出来,探索除了查重查新以外更多的审查维度。对违反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行为应实行更加严厉的处罚,同时加强大赛中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对存在弄虚作假、违反学术诚信的项目应当敢于否决。

3.2 鼓励从身边生活的角度开展项目研究

脱离中小学生的知识架构追求“高大上”的研究,并不是创新大赛和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初衷。在取消自主招生后,大赛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转变思路,项目评审倾向于更加贴近生活和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作品。比如,2018年“梅岭海上碑林探秘”通过探究当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获得全国赛二等奖;2018年“野外巧取中华蜜蜂巢蜜便携式诱蜂箱”项目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巧妙改进诱蜂箱,获得全国赛一等奖。这些项目并没有用到高深的专业知识,而是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要将科技教育研究与身边的问题联系起来,不仅在比赛中能比较容易脱颖而出,而且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对接校内研究性学习,鼓励集体项目参赛

往年因为获奖加分、保送等政策,为防止个别学生“搭车”获奖,创新大赛严格限制集体项目的获奖数量,更加鼓励个人作品参赛。在创新大赛去功利化后,应与时俱进对集体项目的限制做出改进。当今的科学研究,已经鲜有单打独斗得出的研究成果,多学科交叉、多角度融合成为主流。高校的各种项目型比赛也是以团队模式开展的居多。团队合作精神是从事科研的一项必备品质,集体项目参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可以缓解单个学生投入时间过多的情况,还可以将创新大赛和校内研究性学习对接起来,减轻学生负担。取消对集体项目的限制,改为个人、集体项目一视同仁的竞赛评审模式,可进一步提升比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3.4 探索更多创新项目和科教资源的对接渠道

目前参与创新大赛的科学研究项目更多是依靠中小学的科教活动室来完成。高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调动高校资源进入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引导中小学生提早接触科研训练。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对接平台,吸纳更多年轻老师加入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可将高校竞赛作品送入中小学,让项目亲历者为中小学生讲解科技探究的过程,开阔眼界,提升思维能力,也为中小学科技老师指导项目参赛提供参考示范。可进一步开放社会上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与创新大赛的对接,放开申报单位与指导教师的限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创新大赛。

4 结束语

在取消自主招生的大背景下,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更加回归到科技教育的本质。竞赛只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载体,而非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目的。竞赛的参与者、组织者,都应该摒弃功利思维,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本质入手,将科技竞赛当成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有力补充。创新大赛发展到今天,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善创新大赛,加强青少年时期的科技创新教育,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竞赛学术辅导员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