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对策*

2021-03-11方云飞

海峡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科背景大学生

周 珍 方云飞 吴 鹏

(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9年5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该计划是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重要战略。作为四大类学科之一,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节点,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1]。其中,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科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号召的深入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广泛开展。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规模较以往相比扩大,但当前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仅为2.7%,2015届毕业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三年后仅有44.8%的人仍坚持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大学生绝对创业比例、创业企业的存活率较低。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值得创新创业教育者深入思考。

从创新创业质量和效率角度来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具有专业优势[2]:一是管理类专业理论学习与企业行为高度相关,且管理类专业知识应用行业范围较广;二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学习有助于创业者掌握企业管理基本技能。这充分说明,管理类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的联系最为密切,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应当是创新创业实践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因此,针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微观层面探索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的有效对策,促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从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创业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求是,从管理学科的视角看当代世界的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使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一些以技术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方面训练。明确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内容和新要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对策,是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之一。

2 当前高校开展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参与体验等途径,运用鱼骨图模型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其主要原因,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鱼骨图模型

2.1 缺乏全局观和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由于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缺乏全局观和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教育战略缺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意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于讲解理论知识,推行偏重理论考察的模式,致使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应付考试,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设置的实践环节停留在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的层面,毋论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因此,在全局视角下,针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精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尤为重要。

2.2 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广泛关注[3]。虽然很多高校响应号召开始探索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但是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很多高校并未从根本上重视。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专题讲座,有的高校则将创新创业课程穿插在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中,有的高校针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大多被统一设定为“通识型”课程,导致管理类专业学生与其他学科学生同上一门创新创业课程,忽略了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点,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类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缺乏两者之间深度的融合[4]。少数针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课程,趋于培养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或应用能力而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所用教材千篇一律,未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和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进行调整。总之,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尚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是由管理类专业教师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他们中很多人还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和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工作。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实践经验,对社会市场情况的了解与掌握不足,导致他们将创业过程过于理想、庸俗或悲观,从而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其次,由于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简称“专职化”)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面对大量的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小班化”“强互动”“重实践”的内在要求无法满足[5]。高校将课程设置成选修课,少量学生选修相应的课程,这都不利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最后,专职化创新创业师资的缺失会对学生个性化培养造成重大影响。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精准性离不开学生个性化培养,因此,亟需引进和培养专职化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2.4 缺乏高质量和规模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国家创新创业战略大环境下,很多高校都积极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如ERP实训中心)、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还有不少高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平台。但是,一方面,这种传统的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的“走马观花”式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质性的实践能力培养,很难保证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质量;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二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实现校企创新创业资源有效、精准的对接。另外,不同于工科、医科、农科等专业,管理类专业具有其自身的限制、欠缺行业优势,如果缺乏高质量和规模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很难成功孵化出有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

3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对策

针对新文科建设的新时代背景和当前高校开展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的对策。

3.1 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顶层设计

相对于传统管理学科,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的发展需要进行学科重组或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管理类课程中,同时在新专业、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为保持这一过程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新时代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6],搭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顶层设计,即从学生步入大学开始,循序渐进地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引领、技能培养和支持服务逐步分阶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顶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拓展创新创业意识的来源、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深化创业服务支持的作用,从而实现创意培养、创新教育、创新训练和创业引导的精细化教育,详见图2。

图2 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顶层设计

3.2 创新创业课程精细化设置

新文科背景下,新科技革命与管理社会重新融合发展,这一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高校深化管理类专业的改革,推动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管理类专业的内涵建设质量。因此,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管理类专业特点、新兴行业发展现状以及高校自身特色发展的需要,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的精准对接,科学合理地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阐述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特点。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管理学院坚持“品牌化、专业化、创造性”理念,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培育高素质管理人才。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扩展视野、开阔思路、平衡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为目的的通识课程,能体现西北工业大学“三航”鲜明特色的个性发展课程,以培养有解决问题能力、有教养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拓展课程,能体现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背景的时代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特点的学科拓展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表1给出了新文科背景下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表1 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西北工业大学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3.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职化建设

新文科建设需要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与管理的融合化、新时代特征与管理的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管理的国际化等管理类专业的新时代特征和建设需求,这对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职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可将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激励教师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适应新科技、新时代、新格局特征的创新创业职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础,与学生建立“一对一”培养模式,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学识素养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个性潜能,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他们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市场的变化、满足个性化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可以让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优秀企业的人员“走进来”,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教育学生如何把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也可以引导学校的教师“走出去”,走出校园去企业学习、培训、挂职等,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7]。

3.4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分级式管理

如前所述,搭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得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进入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实践,发挥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学以致用。新文科促使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论相融合,高校应根据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增加、更新或完善面向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并对其实现精细的分类分级管理。按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所在行业领域的类别属性、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高校合作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不同的类型,即战略型实践平台、核心型实践平台、区域性实践平台及一般性实践平台四类,如图3所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分级式管理能精准识别实践平台的类别,构建高质量和规模化的实践平台。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平台,高校可给予不同的创业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大大强化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活动,提高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孵化、项目引进、活动策划及管理培训等领域的效率,从而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注:A类行业领域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无人开发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为支撑的新兴行业领域。B类行业领域是指关注产品服务、技术、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客户运营和/或决策机制等方面创新的传统行业领域。C类行业领域是指除A类、B类外的行业领域。

4 结论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精准提升的对策,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精准”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细化管理,这也相应增加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复杂度。高校应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水平,以尽快适应新时代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猜你喜欢

文科背景大学生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黑洞背景知识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