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髂筋膜阻滞用于髋关节手术术后镇痛
2021-07-14李田喜蔡超
李田喜,蔡超
(湖北省广水市中医医院,湖北 广水 432700)
0 引言
髋关节疾病治疗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髋关节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对髋关节严重疾患起着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是术后亦会产生强烈疼痛感,不仅会延长患者卧床休息时间,还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1]。外周神经阻滞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能够减少外周刺激性反应,髂筋膜下注入局麻药能有效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于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神经阻滞,还可实现理想定位,提高药物扩散效果。基于此,本文对髋关节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髂筋膜阻滞,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48 例本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于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5 月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参照组24 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2-80 岁,平均年龄(65.55±4.64)岁;体重55-85kg,平均(63.77±5.44)kg。试验组24 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0-83 岁,平均年龄(65.44±4.66)岁;体重53-87kg,平均(63.66±5.33)kg。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方面资料对比,P>0.05。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50-83 岁;ASA 分级I-II 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排除对局麻药过敏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肺疾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治疗,采用0.5%罗哌卡因15-20mg 进行蛛网膜下阻滞,硬膜外置管,根据麻醉平面于硬膜外腔追加0.5%罗哌卡因,调整麻醉平面达到T10,以满足手术要求。
试验组患者先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同参照组,术毕再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髂筋膜间隙阻滞。将超声探头置于腹股沟韧带外1/3 处,与腹股沟韧带垂直,清晰显示髂筋膜、旋髂深动脉,采用平面内技术,穿刺针离探头约0.5cm,与皮肤约成30°,从尾端向头端刺入,穿破髂筋膜,到达旋髂深动脉下方,回抽无血后注入2ml 试验剂量生理盐水,观察药液向头端扩散,髂肌下移,注入0.25%-0.3%罗哌卡因40ml,对穿刺部位消毒,覆盖无菌敷料。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疼痛感越强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疼痛评分采用()表示,实施t检验,若P<0.05 则代表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与参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8h、术后1d、术后2d 疼痛评分偏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髋关节疾病多发于临床骨科,以老年群体为主,此类患者机体各项机能退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基础疾病。目前针对该疾病多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期间会对机体造成较大损伤,导致患者耐受性较差,术后疼痛较为严重,多累及外侧皮神经和髋关节分支,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5]。目前术后镇痛比较常见的方式包括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虽可起到有效的镇痛作用,但是静脉镇痛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硬膜外镇痛会产生低血压和尿潴留,都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阻滞伤害性刺激传导;并能够对穿刺针走行方向进行实时监测,了解药物扩散情况和神经血管位置,大大提高了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神经损伤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当穿刺针突破髂筋膜和阔筋膜时便可完成麻醉操作,省去神经刺激器诱发步骤,并无需对神经进行异感诱发。除此之外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具有稳定、可操作性强等优势,可使麻醉药物快速扩散于髂筋膜下,阻滞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取得的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确切。超声引导髂筋膜阻滞并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会对肾上皮质激素分泌起到抑制作用,可减少皮质醇分泌,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6-8]。
本次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由此可见,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在镇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于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的康复,是一种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