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设计理念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13雷宜灵陈晨
雷宜灵 陈晨
摘要:本次设计应用研究目的在于将无意识设计理念融入家具设计当中。案例归纳法提炼“无意识”设计关键要素,并从习惯、情感、环境这三个方面提取无意识设计的设计方法过程,最后将设计方法应用到家具产品设计。将无意识设计方法与家具设计方法的融合,应用在室内落地衣架的设计当中。在家具设计中,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家具设计的中心,而“无意识设计”理念的提出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无意识设计 家具设计 以人为本 情感化设计 行为引导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6-0132-04
引言
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在家具设计中也是如此。家具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们的行为认知与行为交互模式[1]。因此设计师有必要对使用者的认知行为进行研究,而使用者的认知行为大部分都体现在无意识认知中,因此,在无意识理念的背景下进行家具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2]。目前,家具设计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设计,包括造型、材料、功能等。但如果只是单纯的不断去引导使用者群体往往并不能带来较好的使用体验,相反,如果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使用者的无意识使用行为,去“解决”使用者无意识中的问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设计中,才能使人们能有更好的体验以及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用户无意识的认知行为模式,对于家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意识设计理念
(一)“无意识”概念
无意识的认知系统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悄然形成的行为习惯而可以瞬间完成的、完全自主的的认知系统[3]。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将人们的精神世界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概念[4]。著名的“冰山理论”中提出人们的内心中隐藏着一个不可估量的巨大空间,人们表现出来的、可以察觉到的意识只是巨大冰山中的一角(如图1),而无意识就存在于冰山最深处的地方,也就是人们精神意识中最深层的地方。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依德精神分析中的核心,它即是指那些掩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未被触及而不会进入人们意识层面的事物。而在无意识理念的基础上,荣格又将无意识分为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层(如图2)[5,6]。其中的“集体无意识—可以说是在同一精神文化背景与经验积累下代代相传的默认的行为认知系统。
(二)无意识设计
无意识设计,即“Without Thought“,是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深泽直人提出的设计理念[7]。他发现了人类无意识的行动中隐藏着的设计原理,运用这样的原理一即是“通过人们对先前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出的反应”进行设计[8]。而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无意识”与“非理性”,而是关注人们本能的行为[9],然后进行客观逻辑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深入探索人的本性。
(三)无意识设计的内涵与特点
无意识设计内涵即是使用者与产品的互动往往表现出用户的真实内心需求,这些需求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但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无意识行为来表达。无意识设计在于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本能,这样的本能可以是一个代代积淀的默认的认知、可以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行为的习惯、可以是一段被大家忽视的文化情感记忆。而这些方面为设计师探索用户的内在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无意识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认知信息处理效率更高,无需消耗更多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以及精力资源[10]。无意识设计可以为使用者开辟一条“新的捷径”(如图3)。因此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顺其自然的,不受压力地完成使用行为,这便是无意识设计中很有意义的一点[11]。无意识设计还有一个特点即是情感化[12]。情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它可以是人与人、物、环境等相互联系的纽带。从需求层次上来讲,情感也是人们的需求之一,它随着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的提升和发展而改变。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情感也常常被框定为一个独立的概念。Matthias Rauterberg[13]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情感是从无意识的高维问题解决空间到意识的低维问题解决空间映射的感知。他提出情感的丰富性、异质性、开放性以及模糊性这几个特性,情感是有趣的,但也是很容易被忽视与低估的。因此,情感在无意识设计过程中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情感作用下的无意识活动也能帮助设计师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人们的深层次意识[14]。在唐,诺曼的《情感化设计》中,提出了三個设计的层次,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这三层的设计层次也可以运用在无意识设计运用之中[15]。
二、无意识认知行为案例研究和设计方法提炼
人类的无意识行为是一种本能的激发,它更贴合人们的内心倾向。无意识设计是能够较好地满足产品实用性以及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但却因为无意识认知行为的隐性特征,基于“无意识理念”的设计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对几个著名的案例进行无意识设计的设计方法的提炼。
(一)隐性习惯的引导
习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长期重复不断地做某事而形成的一种固定但无意识的认知行为。人们由于长期处于自身的习惯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的反应,此时人们往往就会忽视它的存在。当要设计适用大部分使用者的产品时,设计师便要从使用对象的角度,从多方面去分析使用对象的行为认知动作,并从中分析出使用对象们隐性的习惯。例如下图的电饭煲,当我们使用电饭煲盛饭之后,饭勺总是无处安放,或许使用后就会随手放在旁边,又或者是去寻找可以放饭勺的地方,不过不管怎么样,都会消耗我们的认知精力以及时间,不过又因为大家对于这样细微的不便之处造成忽视,因此电饭煲“不用解决盛放饭勺的问题”似乎便成了理所当然,而这款电饭煲(如图4、5)就挖掘出了使用者的潜在需求,直接给出了使用者答案,让这种“理所应当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虽然只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但是却让人们心情舒畅。
还有例如带有托盘的台灯设计(如图6),深泽直人将收纳盘和台灯的功能相结合起来,看似简单,但是却有着对人们心理认知的隐性的引导作用。因为每当人们回到家休闲放松的时候,总会将包里的东西拿出来,这样的台灯设计既可以起到无意识的收纳的作用,其放置物品的区域也是台灯开关控制的区域,使用过程简单、自然又舒适。
无意识设计过程中便是如此,深入挖掘使用者所没有意识到的痛点,它很细微,但是却很必要。而设计师要如何进行隐性习惯与行为的挖掘,则如图10所示。其重点在于对目标对象细微地观察以及对其行为和内心的情感的分析,进而对其隐性的习惯进行引导。一般无意识的产品设计流程如下:通过问卷调研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收集大量现实行为模式数据,其表达为某一特定的行为或者需求下的动作、心理、情绪数据;该类数据的提炼、分析、比对而逐渐形成清晰的行为指示引导关键因素;设计师或者团队应该切身体会该类人群行为下的感受和心理、视觉等特征;从而挖掘出真实、有效、科学、靠谱的需求及模式;再进行产品的产出。
(二)情感共鸣的唤醒
如前文提到的,情感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纽带,由于这一群人是在相同的精神文化背景下,代代积淀下来的、不会短时间内转变的,因此这样的一群人享有相同的“集体无意识”,那么当寻找和挖掘到他们内心深处某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时,便唤起了他们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并且这样的情感共鸣可以持续且隐性的激发使用者的情感和记忆。最为有名的就是深泽直人设计的挂壁式CD播放机(如图7),他改变了传统播放机的使用行为,看似不符合传统产品的使用习惯而造成了适应过程的麻烦,但就是这样一个悄然的,就如同打开抽风机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音乐似乎便随着风飘了起来,这符合了大部分人的情感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潜在的,但一经发掘,又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图11。
对于无意识下的产品设计情感共鸣部分流程如下:首先需要通过访谈法,调研法,观察法,着重理解目标用户行为下的一些情绪表达;探索不同行为下所潜在表达的情绪内容;对于不同行为下的情绪表达进行分类会归纳,探索同性和差异存在的本质原因及影响因素;基于共性或者差异提炼出具备相似性的情感共鸣符号;将具备情感共鸣性的符号、图案、纹理、结构等恰当地运用在产品表达中,以寻求情感共鸣层次表达。由上图可知,设计师应该深层的发掘目标群体,在这样一群人中他们的共同精神文化背景是什么,有哪些在他们的心理层面而未被挖掘和唤起。
(三)和谐环境的创造
设计不仅仅是要从“人-物”的角度出发,还要从“人-物-环境”的角度出发。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图8所示,这样的一个带有边角的垃圾桶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圆形的垃圾桶容易被人踢翻的这样一个层面,还有设计者发现了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将垃圾桶放置在一个角落里的这样一个无意识的习惯,这样不但是要对“人-垃圾桶”的设计,还有“垃圾桶-角落环境”这样的一个设计,而将垃圾桶的一边巧妙的设计成直角,不仅无意识的引导人们将垃圾桶放在角落,垃圾桶与环境也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还合理应用了使用的空间。
基于人与环境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提炼表达中一般流程如下:首先通过问卷法,调研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综合运用,探讨目标的行为发生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和该环境在互动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交互行为等;环境影响因素下如光线、温度、材质、声效等均会和人的无意识行为产生一定量的关系;从该类影响因子中挖掘出入们基于环境下的需求;根据潜在需求与环境之间融合的设计表达。由图12可知,设计师在进行使用对象的行为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到“人-机-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们的无意识认知行为。
三、无意识设计理念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家具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满足使用者进行行为交互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满足营造舒适家居环境的作用。将“无意识设计”融入家具设计当中,把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去探索家具使用者的潜在行为认知模式以及情感需求也变得尤为重要。
以家具产品设计表达为例,如图13,根据无意识设计提炼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家具设计中的设计表达流程。基于对无意识设计产品案例的方法提炼,家具设计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地探索。首先需要大量观察、搜集用户在家具产品使用、及使用环境下的数据,目标人群在该类行为下的一些显像因素,第一,关于目标人群的行为进行分析,尤其是那些习以为常,经常发生的行为举措,实际体验该类行为并作推断,判断该人群的行为认知和内心过程;第二,探索举措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需求导向,寻找共性,该动作导向下的整体心理或者生理需求,第三,探讨产品使用的环境,即寻求人一机一环境之间的关系组成;总结在家具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用户无意识行为和心理内容及潜在需求,最终表现成设计体现。
如图14所示,要分析无意识下的家具产品设计,需要挖掘其要素并准确转换为行动动机。
(一)本能冲动的探索
本能冲动的探索其主要源自于人潜意识下的第一要素:感官要素,其包含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例如图9的设计,这样的家具如同刚被砍倒的树木一样,人们会本能地将这样平放的树桩当作座椅使用。这里主要体现了家具产品和人交互过程中的触觉感官感受,同时木质材料的肌理视觉上让人联想到自然、原生态,产品对人的触觉产生影响后即会引出相关的行为动作。无意识设计总能唤醒人们较为本质的冲动,这样的本质是基于感官系统之上的,无需人刻意的思考,设计的过程本身就在于通过多感刺激而引起情绪反馈,形成本能的冲动。在家具产品设计上,材料和触感密切关联;形态结构和视觉相关联;部分家居产品具有音效和香氛等功能和听觉及嗅觉相关联。
(二)内心需求的唤醒
内心需求的呼唤主要源自于B文化歷史风俗以及C记忆和习惯。家具产品的历史文化可以从时间维度和风格维度进行阐述,用户对某一个时代或者某一风格的倾向喜爱,会使得其下意识的选择产品偏好,例如80后人群对于新中式家具风格的喜好,60后人群对于红木家具的偏好等;用户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使用过的一些产品,如伴随其时间长久,与其结缔有特殊情感联系的往往更受到选择倾向,例如一些家具产品如“藤椅”,能唤起其对同年美好记忆或者使用场景及习惯的一些印记,也更容易或者成为其无意识下的选择。
(三)人机环境的和谐
人机环境的和谐要素:场景和环境。家具和其他产品所不相同的一点就是其具有的环境性。家具是家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具在联系“人-机-环境”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除了去探索人本身的无意识行为,也同样应该去关注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此设计将人的行为与环境的适应相融合。
上述的潜意识的四个要素都会引发行动动机,行动动机包括l感官的刺激和情绪的反馈;2重复性,一致性的行为或者想法;3对事物进行相关性,相联系,联想的行为举措。
四、无意识设计理念的设计表达(入户衣帽架)
无意识的分类方式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客观写生,设计师需要运用观察法以及访谈法来进行对用户行为的探索并提取出用户的无意识行为;二是无意识嫁接,通过对人们无意识行为的提取,进行以人为本的功能设计或引导人体的感知;三是主体感知替换,充分运用人们的五感以及文化习惯进行设计表现;四是个体观念的强化,是为了激起人们对于文化的情感以及集体记忆的唤醒。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地衣帽架是人们常用的家具产品之一,它常常可以用来挂置衣物、帽子和包包等生活用品。市场上对此类衣帽架的设计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是关注如何更好、更多的收纳与挂置衣物,而非注重人的使用行为与情感感受。因此此次设计实践表达选取落地衣帽架为例来表现无意识设计理念在家具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一)设计分析(客观写生)
如图15所示,无意识的分类方式为指引,主观和行为动作及表象建立联系,并结合用户进行针对性分析和设计案例表达。此次设计实践选择的用户如图16所示。通过访谈的方法了解了用户的性格爱好、对家具产品的偏好等,并主要围绕表1所示的“人-物-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
首先是观察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对用户的使用行为进行研究。当人们下班回家进门时,会从一个忙碌奔波的状态转换到一个休闲放松的状态,人们通常会随手放下钥匙,卸下繁重的包包,脱下外衣;当人们需要外出的时候,往往也需要穿上鞋与外衣,然后拿上包。由此便应对使用者无意识的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探寻他们潜在的情感需求,如图17、18所示。
此外,本文还将放置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处理,如表2所示。并对放置物品的使用频率以及不同种类所占总频率的百分比进行了数据研究。如图19所示,通过研究发现,用户对衣帽类的物品使用频率较多并且相对比较稳定;包类的使用频率与衣帽类差别不大,但使用频率波动较大;小物件类的使用频率相对稍小,频率波动也较大。
通过以上对无意识行为研究分析可知,当家庭女性为使用对象时,女性一般会随身携带的包、物、装饰、钥匙等琐碎物品较多,即需要一个可以大量挂置的功能需求,并且符合人体尺寸要求;对于男性用户,一般行为动作为公文包及外套挂置、更换鞋子,在更换鞋子时,有对倚靠和坐凳的需求;对于来访客人一般只需挂置比较少数的物品。同时,对衣帽类物品的挂置依然是衣帽架的主要功能,若能达到合理挂取包类物品的功能也可以为用户节省精力,小物件类也可以考虑在内。
因此基于最大量的数量需求,从功能造型上来讲挂置装置要多但不能繁琐,作为入门产品需要简洁干净避免凌乱、体现家庭的舒适整洁感。由于此户人家重视对文化情感的追求,因此设计时也应考虑对用户情感上的呼应。
(二)设计实践表达
由设计分析可知,用户的行为需求有合理挂置物品、可倚靠的扶手、坐下的需求,同时结合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文化情感的追求,设计的落地衣架如图20、21所示。此落地衣帽架的外形设计以错落的、随意的木杆以及空心圆柱型的树干组成,是模仿大自然中树木的形态,同时落地衣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与造型的设计相呼应,木材的花纹也往往给予人们木材的韵律之美,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求。此外,此造型也类似于竹节的生长,寓意生活更加美好,满足用户对文化情感的追求,将感官和文化历史风格相结合。
落地衣帽架底部的空心圆柱部分主要满足可供人们坐下的使用行为需求,并且卧倒的“树干”也是对人们使用行为的引导以及情感共鸣的唤醒;用于置物的衣架也并非整齐的排列,而是进行了随机的分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心情随意地选择与使用,不会造成人们的心理负担;衣架的造型是简单的模仿了树木的枝丫的造型,而且除了主干的枝丫,还有内部的较小的枝丫,小枝丫的设计目的是可以让挂带较细的物品也能很好地挂置,同时置物衣架的整体造型也像一个举托着的小手的形状,当人们需要倚靠的时候此置物衣架也可以当作扶手使用,达到了对人们隐性需求的满足以及行为的引导。这样的参差的造型打破了传统衣架的固定形式;此款落地衣架的使用功能便是当人们回到家时,可以凭自身的喜好随意地选取想要挂置的地方,不必约束于必须挂置在某一高度或位置。当人们脱鞋或穿鞋的时候,总是会无意识的倚靠着某物或坐下,此时便可以选择自己最方便倚靠的置衣架或坐在衣架下部的座椅的地方,当人们外出时也同样是此使用行为。
结语
无意识设计的产品总能唤起人们在内心深处的共鸣,无意识设计并不是做出惊为天人的改变,而是以人为本,去挖掘人们心中不为所知的那份本能、冲动与情感,从而达到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家具作为时刻陪伴在人们周边的产品,则更加迫切地需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本能的使用行为认知习惯,挖掘人们潜在的、本能的需求,做到能与人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且能使产品和环境相融合,达到“人_物一环境”和谐的要求。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几个方面入手提取出无意识设计理念方法,并运用实践于家具中,可以为家具设计师们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曹心蕊,李明珠.无意识设计中的行为激发在家用烘焙器具设计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1(03):1-11
[2]盘湘龙,黄悦欣.基于无意识设计理念的老年人提醒药盒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12):247-252
[3]姚望,李芳宇,支锦亦.基于无意识设计理念的地铁车内扶手改良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04):200-206
[4]胡晓涛.基于“无意识设计”中的设计原型积累途径研究[J].包装工程,2 012,33 (04):72-75
[5]沙春发,卢章平,李瑞.一种理性的无意识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 016,37(06):114-118
[6]何灿群,吕晨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无意识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08):80-86
[7]魏璐璐,张寒凝.基于无意识设计的设计应用研究[J].设计, 2020,33(23):126-128
[8]刘斌,朱剑刚.家具设计中的无意识交互设计探析[J].家具,2020,41(02):19-23
[9]韩飞,徐伟.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庭院户外家具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 (07):23-25
[10]王安琪,钟世禄.情感化设计在生括中的体现[J].艺术科技,2019,32 (10):43
[11]孙辛欣,许柏鸣.基于情感交互理论的家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 016,37(14): 113-116
[12]孙辛欣,李世国,靳文奎.基于用戶无意识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 (20):69-72
[13]周橙晏,于梦楠.基于用户体验的家具展示类网站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181-189
[14]潘盛,苗艳凤.竹制家具的现状及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07):121-123
[15]张宸婧,杨子倩.国内城市家具的发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82-83
图片来源
图1~3、10~21作者自绘
图4~9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