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介入治疗
2009-05-06杨宇王安博
杨 宇 王安博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动脉插管灌注5-Fu 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根据CT检查结果置导管于病变部位的供血动脉。15例置于腹腔动脉,4例置于脾动脉,2例置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经导管24 h持续灌注5-Fu 4~15 d。结果 21例中,20 例经局部动脉药物灌注,病情得到缓解;1例药物灌注后因导管堵塞后改为静脉给药。结论 经腹腔动脉插管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可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关键词】 胰腺炎;放射学;介入;药物疗法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NP) 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急骤,临床过程凶险,死亡率极高。以往认为应早期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效果欠佳。随着放射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ANP 已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认可。本院2000至今,为21 例ANP 患者行胰腺供血动脉插管持续药物灌注治疗,治愈率达90%,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ANP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5~72岁,平均52岁。其中,合并胆囊炎、胆石症患者8例;发病前暴饮暴食患者4例;即往有胰腺炎病史患者5例;4例无明显诱因。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21例患者均在确诊后24 h内行动脉插管灌注治疗。
1.2 治疗方法
在X线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5F单弯导管或cobra导管根据胰腺炎发生的部位,将导管头端置于腹腔动脉、脾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并将导管固定在穿刺部位,连接输液泵24 h持续药物灌注,同时实施胃肠减压和静脉滴注抗生素及高营养等支持疗法[1]。动脉灌注药物为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溶于250 ml生理盐水;地塞米松10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善得定0.6 mg溶于500 ml生理盐水;5-Fu 500 mg溶于500 ml生理盐水;654-2 0.4 mg溶于500 ml生理盐水,以60 ml/h的速度,通过输液泵进行24 h不间断灌注。在更换每组药时,用适量肝素钠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防止血凝致导管阻塞,肝素钠生理盐水的浓度为12 500 U肝素钠溶于500 ml生理盐水。为预防和控制胰腺坏死后继发感染,同时静脉滴注头孢他定。拔管后对导管头端进行细菌培养。病情稳定后复查CT,观察胰腺治疗后的变化。地塞米松可根据病情缓解情况减量或停用。
2 结果
本组局部动脉药物灌注治疗21例ANP患者,其中,15例导管头端置于腹腔动脉,4例置于脾动脉2例置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均获成功。无一例因置管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在保留导管期间均无导管移位。21例在局部药物灌注过程中,有3例出现导管堵塞,其中,2例经10 ml 注射器轻微加压使导管再通,1例因导管堵塞较重,再通失败,拔出导管,改为静脉给药。无一例因插管引起感染,亦无死亡病例。21例持续药物动脉灌注4~15 d,平均10 d。腹胀、腹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均在用药后第3~5天得到缓解或消失;血、尿淀粉酶在用药第3~5天降为正常,均无严重并发症。CT 复查见胰腺肿大及胰周水肿减轻或消失,坏死灶缩小或消失。
3 讨论
3.1药物作用机制
3.1.1 复方丹参注射液 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减轻胰腺坏死。
3.1.2 5-Fu:抑制胰腺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合成,从而降低胰酶的产生,阻止胰腺自家消化[2]。
3.1.3 善得啶 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生长抑素的八肽衍生物,可抑制胰液、胰高血糖素、胆囊收缩素、脂肪酶、淀粉酶的分泌,抑制胃酸、胃泌素、胃蛋白酶的释放。
3.1.4 654-2 抑制胃肠分泌,解痉止痛。
3.1.5 地塞米松 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缓解临床症状。
3.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属微创手术。ANP早期病变主要局限在胰腺周围,局部动脉灌注,大大增加药物浓度,可显著提高疗效。国外报道[3],经动脉内持续灌注胰酶抑制剂,胰腺内的药物浓度是静脉给药的5倍。胰腺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因此,经腹腔动脉插管注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果CT检查确定病变局限于胰头部或胰体尾部,脾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会有更好的疗效。但长期留置动脉内导管,穿刺点要严格消毒及精心护理,以防感染。输液导管在每次更换药液时,要用适量肝素钠生理盐水冲管,以防止血凝,影响疗效。一旦发生导管堵塞,要立即处理,切勿将血栓推入血管,以免造成其他脏器的栓塞。ANP发病突然,病情复杂,进展急骤,通过局部动脉给药治疗ANP并配合积极的全身治疗,方法简单,可以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除应用5-Fu有禁忌和已合并严重感染需立即手术外,ANP的早期均应采取介入疗法,以取得最佳的疗效。